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洛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候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布走。乃立濞于沛为吴王。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待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董其丧归养。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碎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吴王兵既破,败走。初,吴王之度淮,保东越。东越兵可万馀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绐给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

(节选自《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栗/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B.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C.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D.吴多步兵/步天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放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博,指饮酒赌博。文中吴王太子陪伴皇太子饮酒赌博,皇太子酒后失手伤人。
B.藩臣,拱卫王室之臣,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C.践更,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
D.闾里,乡里,泛指民间。闾和里都是古代的居民组织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闾或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之所以封刘濞为吴王,一是由于顾念自己的兄长刘濞的父亲刘仲被废黜为侯,二是因为刘濞跟随自己击退了叛将英布有功。
B.吴王刘濞能够支使民众,主要是因为他拥有铜矿海盐的便利和富足,免除百姓赋税,给服役的士兵发代役金,礼贤下士并赏赐平民。
C.吴王太子被皇太子打死又被送回吴国下葬,是吴王违忤藩臣礼节的直接原因;吴王最终因谋害同宗、叛乱失败而被杀害。
D.吴少将桓将军懂兵法有谋略,根据吴汉两军的兵种特点和武器装备提出了有利的攻占计策;但由于老将的偏见,吴王并没有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洛阳,自归天子。
(2)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2021·河南许昌·一模
知识点:《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
B.“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府库”意思是:封上官府的仓库。
C.“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乃令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罢布军归,相国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倚,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B.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C.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D.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侯,周代有四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但汉代封爵仅有王、侯两级,所谓“大者王,小者侯”。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D.趋,快步走之意。“趋”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不爱钱财,深谋远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B.萧何忠心耿耿,一心为主。刘邦与项羽对峙时,萧何把守关中,补充兵员,转运粮饷,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
C.萧何成就颇多,功勋盖世。汉王论功行赏时,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很多,立下万世之功,在功臣中排在首位。
D.萧何心系百姓,为民请命。他向刘邦请求让百姓进入上林苑耕种,刘邦开始不允许,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大怒,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2)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
【小题5】萧何请求开放上林苑空地,刘邦为何拘禁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传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低等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子兰的谗言,所以王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忧愁苦闷的意思。
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