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4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征和四年春三月丁已,(汉武帝)以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数月取宰相,封侯,世尝有也。然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先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遣屯田卒,置校尉三人分护,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骑假司马为斥候,募民壮健敢徙者诣田所,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封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乃言‘缚马者,匈奴诅军事也’。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耐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此五伯所弗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由是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B.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C.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D.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益西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B.骑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骑假司马即骑司马的副贰。
C.蓍龟:“蓍”指蓍草,“龟”指龟甲,古人用它们占卜凶吉,因此用“蓍龟”指占卜。
D.亭隧:又叫“亭燧”,指古代修筑在边境上的亭子,以供来往客商休息之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顶是(     
A.大鸿胪田千秋,因为人敦厚、富有智慧,就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封为富民侯。他居位自称,成绩超过他前后的几位丞相。
B.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东施行屯田政策,慢慢修筑列亭,用来威震西域诸国,但是汉武帝没有采纳。
C.贰师将军带兵攻打匈奴,战败,汉武帝常为此痛心不已;汉武帝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向百姓表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决心。
D.汉武帝认为当务之急是严禁对百姓擅自增加赋税,全力务农,发展生产,恢复养马免除徭役赋税的法令,补充战马的空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2)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
【小题5】汉武帝自述出兵匈奴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1-22高三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收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遂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又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丁未,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于郡。

始,张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减)

【注】①宣仁保佑之功:北宋宣仁高太后辅佐幼主的功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B.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C.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D.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有称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晚辈可尊称赵鼎“元镇”。
B.“除”“拜”指授予官职,“擢”“左迁”指提升官职,“谪”“右迁”指降职贬官,“黜”“罢”是免去官职。
C.“建炎丁未”指年份,采用古代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建炎”是宋高宗的年号,“丁未”是干支纪年。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鼎执法严明。刘韩二将起冲突,赵鼎拘捕审讯杀人者王德,并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逮捕他的违纪将吏,并将其将吏交官府治罪。
B.赵鼎知人善任。赵鼎按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并依次上奏,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
C.赵鼎正直敢言。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修正历史的错误;斥责移竹栽入内宫的内侍,并直言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
D.赵鼎坚定不屈。遭人诬陷时,赵鼎上书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时,为保全家人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 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 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 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 哀请之                                                敬造之
C 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 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小题3】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事之如平日                                          B 勿俾损坏
C 我即汝师                                             D 僧不自知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 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 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 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小题5】翻译和断句。
(1)用“/”给文段中划“            ”部分断句。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卫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选自《旧唐书·卷八十九·陆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B.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C.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D.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贽钱百万”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相同。
B.“敢不承君厚意”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报任安书》)两句中的“意”字含义相同。
C.“德宗好文,益深顾遇”与“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
D.“朋友规之,以为太峻”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峻”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D.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于上前。
(2)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小题5】陆贽得到德宗赏识信赖的原因有哪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