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吾谓斯文遂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动词,治理
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名位                       致:动词,获得
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⑥然多排摈,不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征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小题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21-22高一上·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
知识点:《旧唐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摭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文段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③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④摭:拾取。⑤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人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还有孤独、孤高、独特之意。本文指年幼丧父的孩子,即“鳏寡孤独”的“孤”。
B.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黜”指贬官。
D.元和,是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但是皇上不听取,韩愈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尽管裴均之子平凡鄙陋,但他仍对其子很友好,在赠序中仍尊称裴均字。
D.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韩愈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观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B.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D.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坟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从小是个孤儿,被他叔父和堂兄抚养长大,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B.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黝,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D.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人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装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⑵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小题5】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 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 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 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 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 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 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 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 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
【小题5】“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