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4 组卷7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
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
B.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
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
D.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特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2)处尝问父老口:“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
【小题5】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
2021·江苏·一模
知识点:《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州都督齐王祐,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

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祐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得幸于祐,万纪皆劾逐之,祐潜召还,宠之逾厚。上数以书切责祐,万纪恐并获罪,谓祐曰:“王审能自新,万纪请入朝言之。”乃条祐过失,迫令表首,祐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祐必能悛改。上甚喜,勉万纪,而数祐前过,以敕书戒之。祐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劝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祐府典军,文振数谏,祐亦恶之。

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祐,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謩、猛彪不得见祐。会万纪宅中有块夜落,万纪以为君謩、猛彪谋杀己,悉收系,发驿以闻,并劾与祐同为非者数十人。上遣刑部尚书刘德威往按之,事颇有验,诏祐与万纪俱入朝。祐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祐遣弘亮等二十余骑追射杀之。祐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寮属股栗,稽首伏地,莫敢仰视。祐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祐不能禁。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兵讨之。

乙丑,敕李世勣等罢兵。祐至京师,赐死于内侍省,同党诛者四十四人,余皆不问。

庚午,赠权万纪齐州都督,赐爵武都郡公,谥曰敬。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注】①尚乘直长:官名,为殿中监官,奉驾,唐时为正七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
B.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
C.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
D.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
B.敕书,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
C.京兆,西安的古称,周朝王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后用以指称京都(国都)。
D.稽首,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九拜中的一种,常为祭天地所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挑选刚直的人来辅佐众位亲王,诸亲王如有过失即禀报太宗。长史权万纪直言切谏,但李祐亲近小人,又喜好打猎,不听其言。
B.权万纪弹劾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并将他们赶走,李祐又暗中将他们召回,更加宠幸。太宗多次寄书责备李祐,权万纪因此非常担心。
C.权万纪对太宗说李祐肯定能改过自新,太宗很高兴,手书敕文鼓励李祐。李祐听说此事后,却认为权长史出卖自己,一定要杀了他。
D.权万纪以为君謩、猛彪想谋害自己,逮捕他们并弹劾李祐等人。太宗派人按察验证后,下令李祐与权万纪入朝,权万纪在路上被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条祐过失,迫令表首,祐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祐必能悛改。
(2)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祐不能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浑瑊遣兵马使李朝寀将兵戌定平。瑊薨,朝寀请以其众隶神策军;诏许之。杨朝晟疾亟,召僚佐谓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帅多自本军,虽徇众情,殊非国体。宁州刺史刘南金,练习军旅,宜使摄行军,且知军事,比朝廷择帅,必无虞矣。”又以手书授监军刘英倩,英倩以闻。军士私议曰:“朝廷命帅,吾纳之,即命刘君,吾事之;若命帅于他军,彼必以其麾下来,吾属被斥矣,必拒之。”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辛卯,上复遣高品薛盈珍赍诏诣宁州。六月甲午,盈珍至军,宣诏曰:“朝寀所将本朔方军,今将并之,以壮军势,威戎狄,以李朝寀为使,南金副之,军中以为何如?”诸将皆奉诏。丙申,都虞候史经言于众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胄二千。”军士皆曰:“李公欲内麾下二千为腹心,吾辈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众曰:“弓刀皆为官所收,惟军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南金曰:“诸君不愿朝寀为帅,宜以情告敕使。若操甲兵,乃拒诏也。”命闭门不内。军士去,诣兵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固曰:“诸君能用吾命则可。”众曰:“惟命。”固曰:“毋杀人,毋掠金帛。”众曰:“诺。”乃共诣监军,请奏之。众曰:“刘君既得朝旨为副帅,必挠吾事。”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戊戌,制以李朝寀为邠宁节度使。是日,宁州告变者至,上追还制书,复遣薛盈珍往诇军情。壬寅,至军,军中以高固为请,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军事。或传戊戌制书至邠州,邠军惑,不知所从。奸人乘之,且为变。留后孟子周悉内精甲于府廷,日飨士卒,内以悦众心,外以威奸党。邠军无变,子周之谋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B.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C.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D.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解释为“部下”,也可用于对将帅的敬称。
B.甲午,干支纪法之一。本文用来纪年,与历史上的“甲午战争”用法相同。
C.戎狄,古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
D.制书,在唐代是指皇帝下达命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或褒奖嘉勉官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浑瑊去世后,李朝寀请示将自己的部众划归神策军。朝廷不但允许,而且派使臣准备任命他和刘南金为正、副节度使。
B.杨朝晟在病情加重时,召集僚属商量新帅人选,认为刘南金熟悉军事,适宜暂且掌管军中事务,以等待朝廷任命新主帅。
C.军士们请兵马使高固主持公道。他先是逃避,后迫不得已才与大家请监军奏报朝廷更换节度使,可见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D.在人事变动、军心不稳之时,邪恶之徒想要趁机发动变乱。所幸孟子周采取措施,内外兼顾,邠州军队才没有发生变乱。
【小题4】把文中画标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
(2)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
【小题5】将士们为何不愿李朝寀担任邠宁节度使?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卒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注】①智襄子:也即下文的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絺疵:智伯谋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版,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词义不同。
B.骖乘,指陪乘的人,居车右担任警卫。《鸿门宴》中樊哙就是沛公的骖乘。
C.肘,指用胳膊肘碰,与后句“康子履桓子之跗”的“履”用法相同。
D.何,指为什么,与“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何”词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家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魏桓子和韩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絺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氏的灭亡是由于智伯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却是个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小题5】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