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撤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蕩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无声地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攴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只有在孕妇那里它更重要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感动,被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感动。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C.小说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D.小说情节曲折,所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小题3】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4】文中三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分析这三次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21-22高一上·河南安阳·开学考试
知识点:其他小说铁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打湿了的人民币

葛取兵

刚考上市一中的女儿无意中翻开了我的相册,相册里有一张陈旧的人民币。这是一张曾经湿透了的人民币。这是一张有故事的人民币。

我应该把这个故事告诉她。

三十年前的夏天,在一个静谧的小山村,一切尚在睡梦中,一个叫斌的少年被他的母亲轻声叫醒。斌睁开眼一看,窗外还是漆黑一片,天上还有几颗闪烁的星星。母亲说,今天是你上学的日子。

斌是村子里唯一考上县城高中的学生。斌立马起床、穿衣、洗漱。父亲早早起了,正蹲在院子里喝着母亲煮好的稀粥。院子里停着一辆板车,已码好了小山似的粮包。母亲说,今天正好顺便把粮食送到粮站卖了。

斌一听,有点不悦,嘟囔道,不是说好了,用单车送我去学校的吗?

那时村子还没有通客车,村子到县城只有一条弯曲如蛇的山路,可以走拖拉机、板车。村人的出行只能是步行了。村子里唯一的一辆单车,是村主任的。村主任原是一名退伍兵,单车是他在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时,立了一等功得的奖励。村主任也有一个小孩,叫勇,与斌同龄。斌十分羡慕勇,他们一家有时去县城,勇的父亲骑着单车,他母亲坐在后面,勇坐在单车的前杠,不时张开双臂,像飞翔的燕子,神气!

前不久,村人在晒场上纳凉,勇的父亲说,勇考了乡高中,就用单车送他去学校。然后又说,村里的孩子考上高中的,可以借单车送孩子上学。要知道,勇的父亲视车如女人。当时,斌的父亲反问了一句,当真?勇的父亲拍着胸脯说,一言为定。

斌听到了,心里就有一种渴盼。当收到通知书,斌做梦都在想坐单车的那一刻——张开双臂,像一只飞翔的燕子。

可是,今天父亲拖着一辆板车不说,还有一车的粮包。母亲看出了斌的不悦,悄悄地说,快喝了粥,好赶路,要几个小时哩!斌不再言语,只是低着头,打着手电,跟着父亲出了村子。刚出村口,父亲说,忘记了盖塑料布。

八月的乡村,凉爽,露水也很重。很快斌就发现自己的眼睫毛、头发上都凝结了一粒粒晶莹的露珠。一路上,斌与父亲边走边歇,赶到粮站,刚好八点钟,开门收粮。斌的父亲排在队伍中的第三位。轮到父亲了,收粮的是一位中年女人,胖胖的,像是打了气似的。胖女人打开父亲的粮包,一捏谷子,说,有点润,差点儿火候,还得晒个太阳。

父亲说,我的谷子干得很,是今天早晨的露水湿润了点。胖女人眼睛一横,哪来这么多空话,卖不卖,不卖,请便,没人拦你。父亲立刻说,好,好,好。然后忙把谷子一袋一袋倒出来,摊在晒场,金黄金黄的。父亲有些埋怨,哎,瞧我这记性,要是盖了塑料布就好了。

十点半,父亲捧了一把谷子,跑过去对收粮的胖女人说,您看看差不多了吧,我们还等着拿钱送孩子上学报名,您多多关照。父亲用眼睛瞟了下我,似乎有些愧疚。

或许是后半句话,打动了胖女人,她抬抬眼皮说,好吧。父亲赶紧开始收谷,一袋袋装好。阳光下,父亲的头上脸上满是汗水,衣服也湿透了。斌好几次要上前帮忙,父亲总是让斌在树阴下歇着,语气十分坚决。

一个小时后,父亲卖完粮,匆匆带斌赶到学校,办理报名手续。交学费时,父亲拿出卖粮食的一沓钱,斌突然明白了,父亲送粮原是为了攒够学费。斌有点后悔出门时闹的小脾气。

交钱时,有一张湿透了的人民币被退了回来。办完手续,父亲把余下的钱全部塞进了斌的手中,包括那一张湿透了的人民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校门外,斌的眼泪哗地掉了下来。

斌舍不得用掉这张人民币,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汗水,一直留着,一留就是三十年。正是这张人民币,激励着他在人生的路上奋力前行。

讲完这个故事,女儿眼中满是泪水。

(选自《2018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张曾经湿透了的人民币”背后感人的亲情故事。
B.“我”给女儿讲述这个故事的用意是,告诉女儿要珍惜钱财,不要乱花,要有勤俭节约的美德。
C.全文不着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父爱,这正是文章的旨趣所在。
D.收粮的中年女人,胖胖的,像是打了气似的。她打开父亲的粮包,一捏谷子,说,有点润,差点儿火候,还得晒个太阳。这些细节描写,活画出上世纪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的俗气、刻板的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作者以“一张打湿了的人民币”为题,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

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追走了,不会叫他们提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

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拌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叹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

最后老头说:

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总摄全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老人多次提及鱼鹰,既表达了老人对鱼鹰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
C.文中有一段对苇垛及苇席的介绍,运用了补叙手法,为下文红衣女子杀敌作了铺垫。
D.小说讲述了一次“小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白洋淀百姓在抗日斗争中得到了成长。
【小题2】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往往具有浪漫主义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猫 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小题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小题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