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2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疵:智伯谋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封地、采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桓子和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小题5】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请简要说明。
21-22高三上·河北·开学考试
知识点: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 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 :“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小题7】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尹子奇领兵十三万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阳。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效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遁?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谁之功也!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③二公;张巡,许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效死力/
B.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效死力/
C.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效死力/
D.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效死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廪,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也指官府发放口粮等。文中“廪米日一合”指发放粮食,
B.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燕歌行并序》中“天子非常赐颜色”中“颜色”不同。
C.“弃城而逆遁”中“逆”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不同。
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用法,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框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文中是“奔赴”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趣”意思不一样。
B.合,也称为“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一次。
C.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二种意思。
D.苟,文中是“如果”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中“苟”意思一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与《鸿门宴》“会其怒,不敢献”中“其”意思不同。
B.教,在文中是“教导”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明以教我”中“教”的意思不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小题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