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9 组卷4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哑老人   

萧红

孙女——小岚大概是回来了吧,门响了下。秋晨的风洁静得有些空凉,老人没有在意,他的烟管燃着,可是烟纹不再作环形了,他知道这又是风刮开了门。他面向外转,从门口看到了荒凉的街道。

这就是小岚吧,她沿着破落的街走,一边扭着她的肩头,走到门口,她想为什么门开着,——可是她进来了,没有惊疑。

地上两张草帘是别的两个老乞丐的铺位,可是空闲着。小岚在空虚的地板上绕走,她想着工厂的事吧。

非常沉重的老人的鼾声停住了,他衰老的灵魂震动了一下。那是门声,门又被风刮开了,老人真的以为是孙女回来给他送饭。他歪起头来望一望,孙女跟着他的眼睛走过来了。

小岚看着爷爷震颤的胡须,她美丽、凄凉的眼笑了,说:“好了些吧?右半身活动得更自由了些吗?”

这话是用眼睛问的,并没有声音。只有她的祖父,别人不会明白或懂得这无声的话。

老人的右臂仍是不大自由,有些痛,他开始寻望小岚的周身。小岚自愧地火热般的心跳了她只为思索工厂要裁她的事,从街上带回来的包子已经冰凉了。

可爱的包子倒惹他生气,他开始做手势:扁扁的,长圆的,大树叶样的;他头摇着,他的手不愿意的、困难而费力地在比划。

小岚在习惯上她是明白。这是一定要她给买大饼子(玉米饼)。小岚也做手势,她的手向着天,比作月亮大小的圆环,又把手指张开作一个西瓜形,送到嘴边去假吃。她说:“爷爷,今天是过八月节啦,所以爷爷要吃包子的。”

也许是为着过节,小岚要到街上去倒壶开水来。他知道自家是没有水壶的,老人有病,罐子也摆在窗沿,好像是休息,小岚提着罐子去倒水。

这是十分难能的事,五个包子却留下一个。小岚把水罐放在老人的身边,老人用烟管点给她,……咔……哇……

小岚看着白白的小小的包子,用她凄怆的眼睛,快乐地笑了,又惘然地哭了,她为这个包子伟大的爱,唤起了她内心脆弱得差不多彻底的悲哀。

小岚的哭惊慌地停止。这时老人哑着的嗓子更哑了,头伏在枕上摇摇,或者他的眼泪没有流下来,胡须震荡着,窗纸鸣得更响了。

当别的两个老乞丐在草帘上吃着饭类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老人仍是睡着,直到别的老乞丐去取那个盛热水的罐时,他算是醒了。可是打了个招呼,他又睡了。

他们谈着关于哑老人的话:

“在一月以前,那时你还不是没住在这里吗,他讨要过活,和我们一样。后来孙女入了工厂,工厂为了做夜工是不许女工回家的,记得老人一夜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我到街头看他,已睡在墙根,差不多和死尸一样了。我把他拖回房里,可是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后来他的孙女每天回来看护他,从那时起,他就患着病了。”

“他没有家人么?”

“他的儿子死啦,媳妇嫁了人。”

一夜在思量第二个早晨,哑老人的烟管不间断地燃着,望望门口。听听风声,都好像他孙女回来的声音。秋风竟忍心欺骗哑老人,不把孙女带给他。

窗纸也像同情老人似的,耐心地鸣着。

小岚死了,遭了女工头的毒打而死,老人却不知道他的希望已经断了路。他后来自己扶着自己颤颤的身子,把往日讨饭的家伙从窗沿取来,挂了满身。他又向门口走了两步,架了长杖,他年老而蹀躞的身子上有几只罐子在凑趣般地摇动着,那更可笑了,可笑得会更痛心。

蓦然地,他的两个老伙伴开门了,这是一个奇异的表情,似一朵鲜红的花突然飞到落了叶的枯枝上去。走进来的两个老乞丐正是这样,他们悲惨而酸心的脸上,突然作笑。他们说:“老哥,不要到街上去,小岚是为了工厂忙,你的病还没好,你是70多岁的人了,这里有我们三个人的饭呢,坐下来先吃吧,小岚会回来的。”

讲这些话的声音,有些特别。并且嘴唇是不自然地起落,哑老人听不清他们究竟说的是什么,就坐下来吃。

哑老人算是吃饱了,其余的两个,是假装着吃,知道饭是不够的。他不能走路,他颤颤着腿,像爬似的走回他的铺位。

“女工头太狠了。”

“那样的被打死,太可怜,太惨。”

哑老人还没睡着的时候,他们的议论好像在提醒他。他支住腰身坐起来皱着眉想——死……谁死了呢?

门开处,老人幽灵般地出现在门口,他是爬着,手脚一起落地地在爬着,正像个大爬虫一样。他的手插进雪地去,而且大雪仍然是飘飘落着,这是怎样一个悲惨的夜呀,天空挂着寒月。

并没有什么吃的,他的罐子空着,什么也没讨到。

屋子和从前一样破落,阴沉的老人也和从前一样吸着他的烟管,可是老人他只剩烟管了,他更孤独了。

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他绝望地哭,把躯体偎作个绝望的一团。

当窗纸不作鸣的时候,他又在抽烟。

在他模糊中,烟火坠到草帘上,火烧到胡须时,他还没有觉察。

他的孙女死了,伙伴没在身边,他又哑,又聋,又患病,无处不是充满给火烧死的条件。就这样子,窗纸不作鸣声,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

(署名悄吟,刊于132年8月27日与9月3日长春《大同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哑老人想要吃大饼子,而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只给哑老人买了包子。
B.小岚被哑老人留下的包子感动得哭了,这是因为在绝望中感受到爷爷对自己的爱。
C.“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响,老人仍是睡着”“他又睡了”暗示哑老人病情严重。
D.“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暗示哑老人可能知道小岚被打死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无论是秋风、大雪还是寒月的描写,无不充斥着凄凉,这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也有力地渲染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B.“烟管”这一物件在小说中起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老人烟管不离手,有了老人被火烧死一事。
C.画横线处将老人比作“大爬虫”,既刻画出老人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的样子,也是对老人命如蝼蚁的影射,反映了底层百姓生命的卑微。
D.小说以“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结尾,虽然给人以血腥之感,但更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
【小题3】小说双线叙事,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文中两个老乞丐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河北邢台·开学考试
知识点:萧红(1911-194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蹲在洋车上

萧红

看到了乡巴佬坐洋车,忽然想起一个童年的故事。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祖母常常进街。我们并不住在城外,只是离市镇较偏的地方罢了!有 一天,祖母又要进街,她命令我:

“叫你妈妈把斗风给我拿来!”

那时因为我过于娇惯,把舌头故意缩短一些,叫斗篷作斗风,所以祖母学着我,把风字拖得很长。

她知道我最爱惜皮球,每次进街的时候,她问我:

“你要些什么呢?”

“我要皮球。”

“你要多大的呢?”

“我要这样大的。”

我赶快把手臂拱向两面,好像张着的鹰的翅膀。大家都笑了!祖父轻动着嘴唇,好像要骂我一些什么话,因我的小小的姿式感动了他。

祖母的斗篷消失在高烟囱的背后。

等她回来的时候,什么皮球也没带给我,可是我也不追问一声:

“我的皮球呢?”

因为每次她也不带给我,下次祖母再上街的时候,我仍说是要皮球,我是说惯了!我是熟练而惯于作那种姿式

祖母上街尽是坐马车回来。今天却不是,她睡在仿佛是小槽子里,大概是槽子装置了两个大车轮。非常轻快,雁似的从大门口飞来,一直到房门。在前面挽着的那个人,把祖母停下,我站在玻璃窗里,小小的心灵上,有无限的奇秘冲击着。我以为祖母不会从那里头走出来,我想祖母为什么要被装进槽子里呢?我渐渐惊怕起来,我完全成个呆气的孩子,把头盖顶住玻璃,想尽方法理解我所不能理解的那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槽子。

很快我领会了!看见祖母从口袋里拿钱给那个人,并且祖母非常兴奋,她说叫着,斗篷几乎从她的肩上脱溜下去!

“呵!今天我坐的东洋驴子回来的,那是过于安稳呀!还是头一次呢,我坐过安稳的车了!”

祖父在街上也看见过人们所呼叫的东洋驴子,妈妈也没有奇怪。只是我,仍旧头皮顶撞在玻璃那儿,我眼看那个驴子从门口飘飘地不见了! 我的心魂被引了去。

夜晚在灯光里,我们的邻居,刘三奶奶摇闪着走来,我知道又是找祖母来谈天的。“……那是可笑,真好笑呢!一切人站下瞧,可是那个乡下佬还是不知道笑自己。拉车的回头才知道乡巴佬是蹲在车子前放脚的地方,拉车的问:“你为什么蹲在这地方?”

“他说怕拉车的过于吃力,蹲着不是比坐着强吗?比坐在那里不是轻吗?所以没敢坐下。……”

“后来那个乡巴佬,你说怎么样!他从车上跳下来,拉车的问他为什么跳?他说:‘若是蹲着吗!那还行。坐着!我实在没有那样的钱。’拉车的说:‘坐着,我不多要钱。’那个乡巴佬到底不信这话,从车上搬下他的零碎东西,走了。他走了!”

我听得懂,我觉得费力,我问祖母:

“你说的,那是什么驴子?”

她不懂我的半句话,拍了我的头一下。

过了两年,六岁了!我的聪明,也许是我的年岁吧!支持着我使我愈见讨厌我那个皮球,那真是太小,而又太旧了;我不能喜欢黑脸皮球,我爱上邻家孩子手里那个大的;买皮球,好像我的志愿,一天比一天坚决起来。

向祖母说,她答:“过几天买吧,你先玩这个吧!”

又向祖父请求,他答:“这个还不是很好吗?不是没有出气吗?”

我得知他们的意思是说旧皮球还没有破,不能买新的。于是把皮球在脚下用力捣毁它,任是怎样捣毁,皮球仍是很圆,很鼓,后来到祖父面前让他替我踏破!祖父变了脸色,像是要打我,我跑开了!

从此,我每天表示不满意的样子。

终于一天晴朗的夏日,戴起小草帽来,自己出街去买皮球了!朝向母亲曾领我到过的那家铺子走去。可是不能再寻找那家商店;我急切地想回家,可是家也被寻觅不到。我是从哪一条路来的?究竟家是在什么方向?

我忘记一切危险,在街心停住,我没有哭,把头向天,愿看见太阳。因为平常爸爸不是拿着指南针看看太阳就知道或南或北吗?我既然看了,只见太阳在街路中央别的什么都不能知道, 我无心留意街道,跌倒了在阴沟板上面。

“小孩!小心点! ”

身边的马车夫駆着车子过去,我想问他我的家在什么地方,他走过了!我昏沉极了!忙问一个路旁的人:

“你知道我的家吗?”

他好像知道我是被丢的孩子,或许那时候我的脸上有什么急慌的神色,那人跑向路的那边去。 把车子哀过来,我知道他是洋车夫,他和我开玩笑一般:

“走吧! 坐车回家吧!"

我坐上了车,他问我,总是玩笑一般地:

“小姑娘!家在哪里呀?"

我说:“我们离南河沿不远,我也不知道哪面是南,反正我们南边有河。”

走了一会,我的心渐渐平稳,好像被动荡-的一盆水,渐渐静止下来,可是不多—会:我忽然忧愁了!抱怨自己皮球仍是没有买成!从皮球连想到祖母骗我给买皮球的故事,很快又连想到祖母讲的关于乡巴佬坐东洋车的故事。于是我想试一试,怎样可以像个乡巴佬。该怎样蹲法呢?轻轻地从座位滑下来,当我还没有蹲稳当的时节,拉车的回过大来:

“你要做什么呀?”

我说:“我要蹲一蹲试试,你答应我蹲吗?

他看我已经偎在车前放脚的那个地方,于是他向我深深地做了一个鬼脸,嘴里哼着:

“倒好哩!你这样孩子,很会淘气!”

车子跑得不很快,我忘记街上有没有人笑我。车跑到红色的大门楼,我知道家了!我应该起来呀!应该下车呀!不,目的想给祖母一个意外的发笑,等车拉到院心,我仍蹲在那里,像耍猴人的猴样!一动不动,祖母笑着跑出来了!祖父也是笑!我怕他们不晓得我的意义,我用尖音喊:

“看我!乡巴佬蹲东蹲驴子!乡巴佬蹲东洋驴子呀!”

只有妈妈大声骂着我,忽然我怕她要打我,我是偷着上街。

洋车忽然放停,从上面我倒滚下来,不记得被跌伤没有。祖父猛力打了拉车的说他欺侮小孩,说他不让小孩坐车让蹲在那里。没有给他钱,从院子把他轰出去。

所以后来,无论祖父对我怎样疼爱,心里总是生着隔膜,我不同意他打洋车夫,我问:

“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祖父把眼睛斜视一下:“有钱的孩子是不受什么气的。”

现在我是廿多岁了!我的祖父死去多年了!在这样的年代中,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拉着舒服滋味。假若偶尔有钱家的小孩子要蹲在车厢中玩一玩,那么孩子的祖父出来,拉洋车的便要被打。

可是我呢?现在变成没有钱的孩子了!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讲述乡巴佬坐洋车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我是熟练而惯于作那种姿式。(2)可是我呢?现在变成个没有钱的孩子了 !
【小题3】作者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文本分析儿童视角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对比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小题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小题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我家住着五间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两间,母亲和父亲共住两间。祖母住的是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

这五间房子的组织,除了四间住房一间厨房之外,还有极小的、极黑的两个小后房。祖母一个,母亲一个。

那里边装着各种各样的东西,除了自己家的东西,还有别人寄存的。

那里边是黑的,要端着灯进去才能看见。里边的耗子很多,蜘蛛网也很多。空气不大好,永久有一种扑鼻的和药的气味似的。

我觉得这储藏室很好玩,随便打开哪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的东西,花丝线、各种色的绸条、香荷包、搭腰、裤腿、马蹄袖、绣花的领子。古香古色,颜色都配得特别好看。箱子里边也常常有蓝翠的耳环或戒指,被我看见了,我一看见就非要一个玩不可,母亲就常常随手抛给我一个。

还有些桌子带着抽屉的,一打开那里边更有些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这些个都是我在别的地方没有看过的。而且这抽屉始终也不锁的。所以我常常随意地开,开了就把样样,似乎是不加选择地都搜了出去,左手拿着木头刀,右手拿着观音粉,这里砍一下,那里画一下。后来我又得到了一个小锯,用这小锯,我开始毁坏起东西来,在椅子腿上锯一锯,在炕沿上锯一锯。我自己竟把我自己的小木刀也锯坏了。

我在黑屋子里边又碰到了一块木头,这块木头上边刻着花的,用手一摸,很不光滑,我拿出来用小锯锯着。祖父看见了,说:这是印帖子的帖板。

我不知道什么叫帖子,祖父刷上一片墨,刷一张给我看,我只看见印出来几个小人,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花,还有字。

祖父给我印了许多,还用鬼子红给我印了些红的。

不久,这些八百年前的东西,都被我弄出来了。有些是祖母保存着的,有些是已经出了嫁的姑母的遗物,已经在那黑洞洞的地方放了多少年了,连动也没有动过,有些个快要腐烂了,有些个生了虫子,因为那些东西早被人们忘记了,好像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一回事了。而今天忽然又来到了他们的眼前,他们受了惊似的又恢复了他们的记忆。

每当我拿出一件新的东西的时候,祖母看见了,祖母说:这是多少年前的了!这是你大姑在家里边玩的……祖父看见了,祖父说:这是你二姑在家时用的……都有了来历。但我不知道谁是我的三姑,谁是我的大姑。也许我一两岁的时候,我见过她们,可是我到四五岁时,我就不记得了。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后园虽然让冰雪给封闭了,但是又发现了这储藏室。这里边是无穷无尽、什么都有,这里边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而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

比方我得到了一包颜料,是中国的大绿,看那颜料闪着金光,可是往指甲上一染,指甲就变绿了,往胳臂上一染,胳臂立刻飞来了一张树叶似的。

得了一块观音粉。这观音粉往门上一划,门就白了一道,往窗上一划,窗就白了一道。这可真有点奇怪,大概祖父写字的墨是黑墨,而这是白墨吧。

得了一块圆玻璃,祖父说是显微镜。在太阳底下一照,竟把祖父装好的一袋烟照着了。

这该多么使人欢喜,什么什么都会变的。你看它是一块废铁,说不定它就有用。比方我捡到一块四方的铁块,上边有一个小窝。祖父把榛子放在小窝里边,打着榛子给我吃。

我天天从那黑屋子往外搬着,而天天有新的。搬出来一批,玩厌了,弄坏了,就再去搬。

因此使我的祖父、祖母常常慨叹。

他们说这是多少年前的了,连我的第三个姑母还没有生的时候就有这东西。那是多少年前的了,还是分家的时候,从我曾祖那里得来的呢。又哪样哪样是什么人送的,而那家人家到今天也都家败人亡了,而这东西还存在着。

祖母看见我把从前的东西都搬出来了,她常常骂我:你这孩子,没有东西不拿着玩的,这小不成器的……她嘴里虽然是这样说,但她又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以重看到这东西,也似乎给了她一些回忆的满足。

(有删改)

文本二: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象是自传,却又不完全象自传。但是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象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摘编自茅盾《呼兰河传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对储藏室环境和气味的描写,既表现了储藏室长久未被打开的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家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
B.文本一写“我”拿着木头刀和观音粉乱砍乱画,用小锯毁坏东西,不停尝试新事物,这符合文本二中的“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
C.文本一中“胳臂立刻飞来了一张树叶似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颜料在“我”胳臂上的变化,符合“我”充满趣味想象力的视角。
D.文本一中祖母看到“我”从储藏室里搬从前的东西的表现和前文祖父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祖父对我的纵容和爱护。
【小题2】文本一中画波浪线句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怎样的转换?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文本二中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为什么说《呼兰河传》是“叙事诗”,是“凄婉的歌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