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兵

齐闯

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在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那你有啥好办法?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端直一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看干冷干冷的风。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拔着军姿的身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展示了阅兵的气势,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从而引发出后面的故事。
B.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是他的不安分造成被动以致部队撤编。
C.“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作品情感饱满,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极力渲染侗瑞进的将军梦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产生矛盾时,他虽热血不改初衷,但仍能服从国家安排。
【小题2】小说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大风口的地域特点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侗瑞进是个优秀的军人,他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9-20高一下·云南曲靖·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手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地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采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嘴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像这样遭遇悲惨的人物形象,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
B.本文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炮火,没有展现战争场面的惨烈,和《百合花》一样,选材角度独特。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小题2】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曙光

陈敏

王丑根四年来一直是老何帮扶的对象。这个老鳏夫一开始总喜欢索取,他常常要求老何为他劈柴、挖土豆、担水,还问他要挂面、白糖、肥皂和卫生纸。

不过,王丑根除了这些毛病外,倒还有一些可爱的小优点,比如,他爱笑,见人就笑,谁问他问题,他只说一个字:好。他掌握了说话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于是,他倒成了一个有福之人了。这一切源自他从一次事件中得来的教训。

一天,新上任的镇长微服私访,王丑根碰巧被相中,成了被访对象。

镇长问:你脱贫了吗?

王丑根:还没有哩!

镇长又问:你啥时脱贫呢?

王丑根:已经脱了!

镇长:怎么脱的?

王丑根:干部把眼睛往上一翻,我就脱了!

王丑根抬头,怯生生地瞅身后站着的老何,立即改口。

这场对话上了当天的新闻头条,凡有手机的人都看到了这则令人发笑的消息。可以想象老何接下来的日子该有多么难过。

王丑根当然不知道老何所受的训斥,老何也没必要将他的委屈对牛弹琴般地讲给王丑根听,老何就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老何第二天把他受到的训斥加倍赏给了王丑根。

我每月给你送的挂面让猪吃了吧?那些米、那些油都进了狗肚子了,那个啥?今后少问我要东西,今天要糖,明天要洗衣粉,后天要卫生纸,我宁肯把那些吃的用的扔到河里也不给你了!你这个吃红肉屙白屎的东西!

王丑根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忙嘿嘿地给老何笑,笑完又扇脸,扇嘴巴,用拳头击打自己的头部,最后又像童子军那样举起右手向老何发誓,今后再也不说错话了。老何的心就软了下来,他抱着头,在地上蹲了一阵子。

之后,他们又恢复了正常关系,老何想了一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送给王丑根一些蔬菜种子,让他整理门前屋后的土地,并要求他在地里种植蔬菜,那样,王丑根就可以用自己的蔬菜和他交换那些他需要的日用品。

王丑根的双手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脑袋也随之灵活了,并学会了见机行事,不管谁问他什么,他只是笑,只说个字:好!

一次,老何一大早又接到指令:市县各级领导要来检查贫困户家庭的卫生状况,要他做好迎接准备。老何天没亮就起来,跑去通知王丑根。

天已经大亮了,王丑根还长睡不起,鼾声大得像过山车,老何喊了几嗓子也不见王丑根回声。时间不允许他再磨蹭,看来,那家伙是指望不上,老何只好拿起扫把,亲自动手,清理王丑根房前屋后的破柴头、烂布絮、树叶、瓦渣。

打扫完毕,老何抱着膀子转悠,开始漫长的等待。周围依然没有一丝动静,不会又要放一枚空炮吧?他已经被告知过三次,可领导们并没有来,他一直处于待命状态。老何转身去村口,探听动向。

这次,真的来了!老何老远就认出了一行人中的那位扶贫攻坚战区指挥长。他拧过身子,赶紧往回转。

附近上空突然冒出一股浓烟,不用分辨,老何一眼判断出浓烟来自的方向,他觉得自己血管中的血液翻腾,心跳加剧。

四周寂静没有风,浓烟瞬间弥漫了狭窄的山沟。

老何加快步伐,朝前跑,尽快先将火灭掉。

王丑根把老何刚才扫的那堆垃圾点燃了。

老何扛着一把铁锨,朝火堆奋力扑打,狼狈不堪的样子被各级领导们撞了个正着。

老何黑头黑脸,浑身稀脏,低着头,不敢看领导们阴着的脸。

关键时刻,你给我脸上抹黑!指挥长离开时斜了老何一眼。

老何用手抹了一把被烟灰熏黑了的头和脸,半天没明白:这分明是自己脸上的黑嘛,咋就抹到指挥长脸上了呢?

倒是王丑根此时得意得不得了,他嘿嘿地笑,不住地给每个人说

好你个屁呀!老何顿时怒火上涌,的一脚,踢向王丑根额头。这个动作让他立即意识到接下来的结局。

老何连夜写了五千言的检查稿。他被要求在全镇干群大会上作深刻反思。

创卫突击检查,老何挂了,他顺便把晋升正科的机会也给丢了。

老何抽了一夜闷烟。第二天天没亮,他掐灭最后一支烟头,披着大衣,赶往王丑根住处。

黎明的曙光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人的影子。走近,是王丑根。

你干啥呀?

好!我到地里呀!王丑根扛着板锄,露出一嘴白牙,给老何笑。

王丑根生平第一次勤快起来了。

老何猛一抬头,见东方露出一抹曙光,一轮红日喷薄欲出。

(原载《河洛文摘》2020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周寂静,没有风,浓烟瞬间弥漫了狭窄的山沟”,简单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老何紧张焦急的心理,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结尾的“曙光”既指老何起早赶往王丑根家时所见到的真实曙光,又指老何从王丑根的变化看到他脱贫的希望和中国扶贫事业成功的希望。
C.老何帮扶王丑根脱贫的过程充满艰辛,采取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老何付出了不少心血,最终王丑根在其打骂下主动下地干活,走上脱贫之路。
D.小说意蕴丰富,既表现了扶贫不在于送物质,而在于改造思想的主旨,也反映出像老何这样的一线扶贫人员压力巨大,需要关注等现状。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简单,但曲折有致,主要通过老何与王丑根的对话来展示矛盾。
B.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如“干部把眼睛往上一翻,我就脱了!”“我每月给你送的挂面让猪吃了吧?那些米、那些油都进了狗肚子了……”等。
C.小说虽然表现的是脱贫攻坚这样的宏大主题,但是选材很贴近寻常生活,情节和人物富有喜剧色彩。
D.小说开头直接点明老何和王丑根之间的帮扶关系及方式,暗示了老何帮扶工作的艰难,为下文做铺垫。
【小题3】小说叙写老何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何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在叙写老何扶贫王丑根的故事时多处运用语言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路

武俊岭

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

一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

小三,现在啥时辰了?

我费了点劲儿站起来,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

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

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

保长,是啥官呢?

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

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拄着,哆嗦着往前慢走。

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用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爹爹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日本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离我们远着呢。

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

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

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人抢得更欢。

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日本人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

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刨食。

晌午了。爹爹在一个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

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子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希才叔从春凳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吞吐吐好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儿他,一天没吃饭了。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拐弯儿。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爹爹的泪水像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了。爹爹无力地摇了摇头,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你怪叫什么?大歉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蹾,转身离去。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在锅里熥一熥,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一片。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了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

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头看地,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爹,张嘴想说什么。

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

爹爹虽然没用眼睛看,但用耳朵听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

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说,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下去。

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爹爹的手缩了回去。爹爹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爹爹站起来,右手拄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儿了。虽然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

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冒出。

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每到歉年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捋树叶吃。日本人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

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

我说,爹爹我明白了。

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爹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俩“撞饭”的恼怒。
C.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爹的行为,体现了小霞她娘对爹爹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
D.希才叔呵斥小霞她娘以及把爹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体现了对爹爹的维护,表现出人性的复杂。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出了一个正处在饥饿中的孩子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
B.“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爹爹的信念。
C.小说善于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悬念迭出。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小题3】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用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日本炮楼里传出。
【小题4】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