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彦升传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嶷、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谏、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

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用来借指太子即位。
C.保伍,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给事中,官名。秦始置。秦汉时代为加官名。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就可接近皇帝,出入宫禁。魏晋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
(2)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小题5】洪彦升从哪些方面对蔡京进行了指责?
20-21高二下·江苏苏州·开学考试
知识点:《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文本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主管礼仪、外交和学校科举等方面的事务。
B.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也为此意。
C.号,又叫别号、表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多为自取,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D.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C.苏轼关注民生,忧虑国家政事。他因作诗讽喻新法之不便于民,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D.苏轼心胸豁达,能够随遇而安。《赤壁赋》节选中的主客问答,实为苏轼被贬黄州时积极与消极情感的矛盾冲突,但苏轼终在赤壁的“江水”“清风”“明月”中与自己和解,让内心释然。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5】在徐州任上,黄河水决堤,苏轼是如何保全徐州城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那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得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青犀牛,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B.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C.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D.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朝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置了一种类似军区的单位,长官称“节度使”。
B.“掌书记”,官名,古记室参军之职也。实际上,掌书记就是行军主帅、节度使的私人秘书,其位在判官之下,多以文人充任。
C.“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行”同“行营”,指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处所,又名“御营”。
D.“美芹十论”中的“美芹”是敬辞,古人对别人的上书、建议,称“芹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两人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辛弃疾得到了离卦,于是他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铲平了全部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兴起的原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明?
(2)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祐初,为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

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竞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B.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C.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D.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B.神宗是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使用的名号,有别于用以褒贬善恶的谥号。
C.夏指西夏,是曾与北宋对峙的政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之为“天狼”。
D.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纮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境内发生饥荒,百姓纷纷准备逃亡,他采取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因此受到皇帝提拔任用。
B.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案件,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加以惩治。
C.杜纮又正直勇敢,不畏强势。面对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毫不退让,据理予以严厉驳斥,使得西夏使者不再敢于提及此事。
D.杜纮感念兄恩,重视亲情。他铭记兄长教诲自己成人立身的恩德,侍奉兄长礼节周备,在兄长去世之后悉心照顾其家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
(2)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扫,医视之。
【小题5】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请概括奸计的内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