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95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锺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C.“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B.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证明了“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B.《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锺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18-19高一下·四川成都·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我们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同心圆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比如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不识字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都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小题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
B.面对面社群在进行沟通时,固然能凭借彼此的熟悉,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来分辨人,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语言文字表意更准确,更完善。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遇到聊天时的文字被他人误解的情况。这也刚好印证了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现象: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D.乡下人进城时,对于交通规则、商场秩序等不够熟悉,被有些城里人看作是所谓的“愚”。在作者看来,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知识不及人,并非智力原因。
【小题2】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乡村工作者认为乡人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但作者认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也就不必总是用到文字了。
B.“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格局,它在亲属关系或地缘关系中显现出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C.乡下的孩子比教授的孩子善于捉蚂蚱,教授的孩子比乡下的孩子善于认字,这并不能说明谁更聪明,或者谁更愚笨,只能说明孩子们日常所生活的环境不同。
D.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因而每个人所存在的圈子是固定的。
【小题3】“差序格局”是一种区别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社会格局。请根据材料一,写出阐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四个关键性要素,每点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

②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诗经·芣莒》中的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撷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利制、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

④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变成

⑤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

(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
B.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
C.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
D.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
B.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
C.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D.文章第④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
C.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D.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效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不能缺位,如何做好青年与文化“两创”的结合工作至关重要。

青年工作绝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重大工作。就文化“两创”来说,哪怕成果再多,如果青年人不“感冒”、不“买账”,心里念的还是“西方的月亮圆”,那么文化“两创”就谈不上成功。

文化“两创”须从兴趣抓起,得让青年人觉得好玩、有趣。去年,谁也没想到甘肃博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一只“绿马”火遍了大江南北,让广大年轻人直呼“蠢萌”“魔性”,昔日的“马踏飞燕”彻底踏进了青年人的心坎。同时,三星堆博物馆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的玉佩棒棒糖也频频“出圈”。成功的秘诀在哪儿?恐怕离不开博物馆在呈现形式上的用心。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只是在专业文史哲圈子中“孤芳自赏”,生命力、传播力就打了折扣。文创产品虽小,但背后花的心思恐怕不小。如果一件文创产品能拉近青年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能让他们满怀兴趣地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流量。再说传播渠道,文化“两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自然是大势所趋,但同样是线上,为什么有的是草根创作的“爆款”,有的就算请来“大咖”操刀也少有人问津?可能就是缺了一点“青春表达”。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上传至B站后却引发观看热潮。原因就在于有看电视习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但B站不一样,有多少青年人每天“长”在里面,通过一条条弹幕沉浸式体验交互传播的快乐,这应该归功于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碰出了火花。

文化“两创”重在情感认同。如何让青年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说教肯定行不通,核心点或许应该放在如何讲好故事上。故事的形式可以是戏剧、影视、动漫或是游戏,但关键还得看内容。

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从第一季走到第二季,从上古之书《尚书》始,以中华典籍为线索,用“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搭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引领青年人打开典籍,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让不少观众直言“找到精神食粮”“看哭了”。一部好的文化作品,自然能担得起“精神食粮”的赞誉,因为它照亮的是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让青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事实证明,能否让青年人触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否引发大家的精神共鸣,是检验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标准之一。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深耕、是对内容生产的匠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深刻、丰富的解读,让当代青年意识到传统的、古典的很美,中国故事很美。

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文化“两创”的目标,也是归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青年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信自强,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努力的方向。假如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不来自我们脚下的文化沃土,阵地就相当于丢了,中华文脉又靠什么延续?在这一点上,一定要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有清醒认识,青年群体我们抓不住,就会被西方抓住。西方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吗?显然不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青年人中颇有人气的漫威系列,其中美国队长的盾牌就是美国国旗的元素。更不用说西方的电影、娱乐节目,基本也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广其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乃至政治制度。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融的就是文化自信。在今年7月底举办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山东的《儒典》展示专区、辽宁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新书发布专区等吸引了大批青年读者驻足观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兴趣,还有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的自信。

正如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我们只有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才会迎来花开漫山。

(摘编自邢宁《文化“两创”怎样“创”进青年人的心》)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文章写作的大前提。
B.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绿马”、三星堆文创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玉佩造型的棒棒糖,都是青年人喜欢的文化创新形式。
C.相对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底蕴、深耕地域文化、用匠心生产内容,技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冲击并非必要形式。
D.做好文化“两创”工作应抓住青年群体,让青年植根于脚下的文化沃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坚守阵地,以延续中华文脉。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心里念的是“西方的月亮圆”,可见文化“两创”工作以青年为重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同一款作品,在电视上播出观众反响平平,在B站播出却引发观看热潮,可见要想抓住青年观众,必须得通过热门网站。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有益于生产生活的观念思想,可以成为青年一代实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泉。
D.如果不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青年坚守思想文化战线,将带来文化自信消融的不良后果,这是文化“两创”必须要警惕的。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画线处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在出品《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2023七夕奇妙游》一系列作品后,成为青年人流量的“收割机”。
B.《如果国宝会说话》画风清奇,讲解生动有趣,是一部正宗但是不一本正经的纪录片,引来大量青年观众在B站为其点赞打气。
C.“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已举办了九届,传播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国内外青年搭建起交流互鉴、合作发展的桥梁,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D.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元宇宙体验区,大批青年读者兴味盎然地戴着VR眼镜遨游于上古时期的山海世界。
【小题4】文章是怎样阐述“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这一分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5】学校要开展一场“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如果你是学生会负责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其认同并爱上文言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