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隆兴元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②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③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对贵族头领的称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淮水之畔阔大苍凉的的景象,为后文叙写国事和抒发悲情做了铺垫。
B.诗人确认靖康之变是天数所致而非人为,这使得他沉重的心情稍稍得到安慰。
C.昔日文盛繁华之地,如今已变为游牧之乡,金人骑猎,胡乐奏鸣,令人心惊。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情事景交融,历史和现实交织,展示了当时的历史图景。
【小题2】在下阕中,词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下·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张孝祥(1132-1169)即事感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
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小题2】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