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书面表达,必出之以特定的文体;而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会对思想的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学的注疏、子学的论著和论体文,以及集部的论、辩、策、议等,这些文体集中承担了说理议论的功能。它们渊源有别,体制各异,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一个思想家,在不同文体中所表达的思考,会有值得关注的差异:而同一个思想潮流中,不同的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文体偏好。由此折射其思考路径的分殊。从大的范围来讲,各种文体在历史上的兴衰起落。也常常与思想潮流的演变相伴随。
长期以来,思想史所关注的思想史料,都没有“文体个性”:而文体学的讨论,又往往忽视说理议论的思想表达文体。中国思想史和文体传统的丰富内涵,也国此受到障蔽。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显然有其念义。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古人极为关注“文””道”关系,中国思想在“文”的丰富传统中展开,而“文”亦需结合思想的曲折,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对思想与文体之关联的讨论,其实也是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正式的哲学著作。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斜,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说,可以说是东鳞西爪。”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为了讨论的集中和深入,不妨以汉唐子学中论著和论体文这两类篇制规整、且在思想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文体为核心,展开观察。
汉唐子学论著在体制上渊源于《荀子》,在思想表达格局上,与荀于哲学的“连圣”特征有内在联系。汉唐子学论体文与《荀子》亦有渊源关系,在中古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宋代理学兴起,汉唐子学论著和论体文趋于衰落,议论性解经文体流行。这种新的思想表达文体格局,传达了鲜明的“拟圣”精神,与儒家思孟学派的文体表达传统有密切联系。在这个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下,才可以更好理解,追求“文以明道”的韩柳古文,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近代以来的论文,以逻辑化和体系化为核心,企面取代了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山河大异、风景顿殊的新文体,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的精髓?简单的“能”或“不能”。都不足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近代的思想表达文体形式,无疑受到外来学术的影响,但绝非简单的舶来品。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思想著述格局的显著差异,展示了思想表达文体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近代学水体制的创建,以及独特的以“史”为重的学科传统的形成,对思想表达文体形式的近代转型,影响甚深。近现代的论文,是古今中西的交融,既反映了现代学术转型的要求,也与中国思想表达的传统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经学注疏、子学论体文等文体,承载了思想表达的诉求。 |
B.“文”的内涵需要结合思想的曲折来理解,这使思想在“文”的传统中得以展开。 |
C.从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着手。更能理解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 |
D.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著述里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外来学术的影响。 |
A.文章以设问提出论题后,接着剖析了文体与思想家、思想潮流之间的复杂关联。 |
B.文章基于研究现状指出,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具有双重意义。 |
C.文章以汉唐子学两种文体作为核心,论证了论著与述圣、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 |
D.文章针对近现代的论文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精髓的问题,做出了辩证的分析。 |
A.孟子、荀子所擅长的思想表达文体的差异,折射出儒家不同学派思考路径的分殊。 |
B.冯友兰认为,古代哲学论述“东鳞西爪”般的存在导致了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 |
C.汉唐子学论体文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之后,发展成一种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
D.近现代论文不再使用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但仍与中国思想表达传统密切相关。 |
材料一: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临近,“10秒”中医药体验馆正式亮相北京冬奥村。体验馆将中医药与冬奥——科技——文化主线紧密结合,以高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作为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医之美,展示中华文明之美。据“10秒”中医药体验馆志愿者司天卓介绍,体验馆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轨迹,设置“秒懂中医”“经络探秘”“四季变换”“云游北京”“功夫打卡”等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配有“10秒”微视频,并运用8K、5G等高科技手段,通过中医药这座文化桥梁,为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冰雪盛会增添中医药色彩,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摘编自肖聪聪《探访“10秒”中医药体验馆》)
材料二:
多年来,奥运会与中医药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1500米自由泳冠军格兰特·哈克特身上拔火罐留下的红印,就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身上的拔罐印再次引发热议,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盛大开幕以来,北京延庆冬奥村有个最火的“打卡点”—中医药展示区,来自各国的运动员纷纷点赞:“中医的穴位按摩、拔罐等,我们在训练中也经常做,非常有效果。”中医药既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能产生理想的诊疗效果,一旦接触和了解,外国人也可能深深地爱上中医药,这是中医药在奥运会上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秋实《让冬奥会成为展现中医药魅力大舞台》)
材料三: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既要汲取中医药丰富的养料,深入挖掘它的价值点,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成果,讲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用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己。”在日前中医药领域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的这番话引发共鸣。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人一策,所以有时候做临床试验有些困难,拿不出严格的临床数据,导致很多人对中医药的疗效产生怀疑。宋瑞霖认为,中药的研发过程必须夯实证据体系,而且一定要当成一个方法学和科学问题来看待,“千万不要认为做临床试验就是用西医的那一套”。如果得不到现代化、国际化的实证医学的支持,中医药的价值就没法得到彰显并走向世界,“不管你自己认为多么好,别人不信”。
(摘编自陈海波《拥抱现代医学,中医药要讲“世界听得懂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办奥运,是展现中医药魅力和中国文化的良机。借奥运会之力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B.奥运会是影响较广的体育赛事,奥运冠军等体育明星的喜好与生活习惯被大众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
C.中医药能为运动员提供保健服务和运动伤诊疗,减缓和治愈他们的伤痛,中医运动医学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
D.中医做临床试验有些困难,拿不出严格的临床数据,这意味着中医药不能做临床试验,不能进行实证医学研究。 |
A.中医药体验馆打造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范式,证明了科技手段是彰显中医药价值并促使它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 |
B.穴位按摩、拔罐等受到了外国运动员的认可,这些国家已将中医外治疗法作为运动员修复伤病和日常疗养的手段。 |
C.中医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理想的诊疗效果,使外国人一旦接触就会爱上中医药,这是中医药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
D.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足,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国际上推广中医药文化面临一定的困境。 |
材料一:
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受到众多网友赞誉。据了解,几个月前《唐宫夜宴》就曾在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上参演,而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创新,登上了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台,火爆“出圈”。
“我们这次受到观众认可,说明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需要用不一样的手法增强代入感。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如何用多元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是留给文艺工作者的思考。”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说。
(摘编自《唐朝胖妞出“炉”记——《唐宫夜宴》是这样“炼”成的)
材料二:
舞蹈《唐宫夜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成功示范。一方面,节目高度还原了历史文化现场。长期以来,在人们常见的舞蹈节目演出中,演员都是苗条、修长的,这符合今天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定义下的“美”,却未必符合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据报道,《唐宫夜宴》为还原唐代少女的“丰腴美”,演员身上穿着塞海绵的服饰,嘴里含着棉花,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不仅憨态可掬,还尽显盛唐时期的文化风情。不少网友表示,真的像是画里的人活过来了,同时也对“美”有了更多元、更具文化内涵的新理解。
另一方面,节目实现了唐代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结合,整个舞台运用了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串联起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和名画,使得这支舞蹈在舞台上穿越了千年时空,呈现更加立体,而那些唐宫少女虽然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却像今天的小女孩一样活灵活现、可亲可近。总而言之,节目在内涵上充盈着古风古韵与大气恢宏,而在审美认同、价值取向方面,又体现出现代性,无怪乎能引发年轻人的热情追捧与积极传播。
舞蹈《唐宫夜宴》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将之融入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中,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产品。
(摘编自《传统文化“火出圈”还需更多现代创意》)
材料三:
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段短短两分钟的影片,通过3D技术将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变得真实可感,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不觉间,观者已神游在古老的画中世界。吴萌指出,这样的技术实现起来不难,但将其移植到其他画作上并不容易。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用合理的想象补全画面中太多纵深向的细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批量复制”。
每一种“文物活起来”的爆款样本,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配方。如何调配,需要沉下心来揣摩。在业内看来,只有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才能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特别提出,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注重其与文物气质的相契合,以确保跨界的品格。
对此,不妨将目光投向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这一业内公认的范本。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例如在聚焦苏州博物馆的一期中,节目组用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作串联,背后的隐线则是尽显对于雅致生活追求的“苏作”,令不少观众感叹由三件国宝而读懂了一座城;而在聚焦布达拉宫的一期中,与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同样令人泪目的,是一位为西藏教育倾注毕生心血的“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由此可见,最终让这档节目口碑与热度持续在线的,是国宝的精神内核,技术不过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插上翱翔的翅膀。
(摘编自《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在登上2021年河南春晚舞台之前,曾荣获国家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后经不断打磨修改,赢得观众的喜爱。 |
B.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认为在博物馆中陈列历史文化是不对的,应该思考对历史文化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加工提炼,从而使其流传。 |
C.《唐宫夜宴》还原的唐代少女的“丰腴美”,符合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但不太符合现代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定义下的“美”。 |
D.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被业界认为范本,且三级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原因是主创者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挖掘与策划。 |
A.《唐宫夜宴》使用的增强现实技术,串联起一系列国宝级文物和名画,从而呈现出穿越千年时空、更加立体恢宏的舞台效果。 |
B.《唐宫夜宴》的成功表明,只要创造出足够的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产品,就能使年轻人认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C.将3D技术和中国画进行结合,技术实现上难度不是很大,但严谨的学术支撑和对画面的纵深向细节的合理想象不可或缺。 |
D.《国家宝藏》中聚焦苏州博物馆和布达拉宫等地的一系列节目,将技术与艺术、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注重国宝精神内核的呈现。 |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
据2017年人民论坛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中国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较2016年有所增加,这说明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认知、认同度。文化自信既是深刻的历史命题,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无法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化犹如强大根系般深植于人民、历史和时代的沃土中,奠定了我们的强大底气,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当前,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日益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得以彰显。通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当代中国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传达于世界,以“中国方案”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使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更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文化都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吐故纳新、继往开来。推动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和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未来发展相承续,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还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足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基本准则,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第1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自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知和认同,2017年的文化自信指数比2016年高。 |
B.中国文化自信根植于具有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之中,为我们奠定了底气。 |
C.中国文化自信是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
D.中国文化自信既在于自身的文化生命力,也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获得世界的认同。 |
A.文章主要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上的支撑作用。 |
B.文中的三个论证角度同时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
C.文章逻辑思路清晰,论证层次分明,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具有很强的条理性。 |
D.文章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辅以饱含情感的语言,有很强的说服力。 |
A.中华文化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吐故纳新,继而推动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
B.如果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中国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强大的底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C.具有了“更广泛”的自信,我们就可以在与外来文化进行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取得主导地位。 |
D.如果中华文化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那么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