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①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②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天下   行:游历,行走
B.其居家所与   游:游览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不其大   志:立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燕、赵间豪俊交游   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
C.今观文章   若是,孰能御之
D.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思国安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4】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③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④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⑤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写出好文章,仅凭学力是不够的,人的精神气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孟子与司马迁的文章中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
B.苏辙不满足于读诸子百家的书,认为它们不足以激发志气,他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过秦汉故都及游赏山川、瞻仰宫阙的经历。
C.苏辙在京城得见当时很有声望的欧阳修,并与其弟子及欧阳公身边的贤臣交往,提升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D.苏辙夸赞韩太尉才略冠世,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谒的愿望,并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希望得以聆听太尉的教诲。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20-21高一下·天津·期末
知识点:苏辙(1039-1112)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子瞻,世家眉山。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水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公旧善门下侍郎君实、知枢密院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方春,即减价柴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抉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囊,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四年秋,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小题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之A浮B誉C播D流四海E若不加礼F必以G贱H贤为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
B.礼部:是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的中央机关,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
C.“尾属于城”的“属”与“举匏樽以相属”的“属”读音相同,意思不同。
D.“被病”的“被”是“遭受,遭遇”的意思,与“如被冰雪”的“被”意义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恰遇黄河决口,河水泛滥,徐州城面临被淹的危险。当地驻军卒长带领部队主动抗洪救灾,保住了徐州城。
B.司马光虽然名望很高,但面对章子厚的嘲笑侮辱,也没有办法。后来,在苏轼的劝说下,司马君实才稍得安宁。
C.面对巡铺内臣对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考生的凌辱,苏轼将相关情况上奏朝廷,这些巡铺内臣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D.在做杭州太守时,苏轼面对大旱带来的饥荒以及同时发生的疫病,采取了多种得力措施,不仅让百姓免于大旱之苦,而且救活了很多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犹不避水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2)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小题5】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其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

苏辙

余既以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注],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注]漘(chún),江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私以为虽不欲A仕B然抱关击柝C尚可D自养E而不害于学F何至G困辱H贫窭自苦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见解。
B.谪,指官吏降职,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字含义相同。
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字含义相同。
D.怜,指怜悯同情,与“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到筠州时,正值筠州大水泛滥,盐酒税所的房屋损毁,已经不能居住,只能借住在户部巡察使的府第。
B.苏辙修建东轩后,由于两个官吏卸职离去,不得不整日忙于事务,虽然不能够在东轩过安闲生活,但内心充实。
C.苏辙开始对颜回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为乐感到奇怪,担任监筠州盐酒税后才理解了颜回为什么甘于贫穷卑贱。
D.文章以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的对比,推崇重道、求道与行道精神,立论高远,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2)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小题5】苏辙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实现颜氏之乐?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阴助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