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9 组卷6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围棋、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由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既无大小,又无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拥有两口“气眼”。“气眼”者,意即活动空间,且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如出一辙:要想保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容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即使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则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远胜于炮;最为悲惨者就是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暗淡,结局悲惨;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象征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其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而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则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撕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一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
B.围棋的产生比象棋早很多,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是在秦以后才出、现,“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
C.从棋子地位来看,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体现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二者的价值观念不一样。
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棋子下得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不留一空;而象棋则用减法,棋子不断减少,直到将死对方为止,因而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2010·山西临汾·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科普文章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传统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选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来源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氩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重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澘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基本呈上升趋势。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E.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小题3】从材料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怎样解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百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为什么坐头把交椅的是又黑又矮的宋江?论武艺,他比不上林冲等人。论文采,他比不上“圣手书生”萧让。论计谋,他比不上“智多星”吴用。就算是按上一任“老大”晁盖的临终遗愿,也应该是由卢俊义接任。按理说是如何也轮不到宋江,可是梁山上的英雄就服他一个!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对他招安事件有意见,也没有弃他而去。还是依然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这是为什么?

宋江之所以能坐第一把交椅,我想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管理手段。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他就声名在外。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因为影响力,他在江州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管理学有句话,叫“成全别人的人,自己成就最大”。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打着小九九,活在自我里面,那就越活路越窄。

开始的时候,宋江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但是他与同在衙门当差的雷横和朱仝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只顾着花天酒地,而是选择了去结交江湖人士。宋江深谙此道,并在江湖人心中,去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这就是后来李逵为何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理解这个“送”字,就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礼尚往来,“人情一把聚,有来必有去”,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实用价值。

宋江与柴进相比,宋江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更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比如,宋江初次见到武松时,就拉着武松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而后“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这饮酒的花费自然还是由柴进买单,宋江做的是顺水人情,“借花献佛”之事。到与武松临分别时,宋江一直送了五七里路,摆酒送行,并拿出十两银子给武松作路费,然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到看不见的地方。拿下武松,宋江从头到尾不过花了十两银子和践行的一顿饭,却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宋江用一切资源在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宋江,字公明,作者起这字是有深意的:第一要会送,第二要送得公正,第三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懂得这三字合理运用就是个好领导。现在很多领导都不懂这三字合理运用,第一不会送,第二送得不公,第三送得不明。

节选自《新华副刊》

【小题1】下列各项不是宋江获取人脉关系表现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
B.他和柴进相比,他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却能把钱花到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
C.他很有人格魅力,在江州被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D.宋江不像雷横和朱仝那样只是花天酒地,而是广交江湖朋友,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梁山上好汉众多,人才辈出,有武功天下第一的“豹子头”林冲,文采盖世的“圣手书生”萧让等,但这些人都佩服又黑又矮的宋江。
B.按照晁盖临终前的遗嘱继任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应该是卢俊义,然而众望所归的却是宋江,这是宋江深得人心所致。
C.宋江靠着他的出色人格魅力和管理手段,深得人心,众好汉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毫无怨言,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
D.宋江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就已经凭借他的仗义名扬天下,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宋江并不是一开始就人脉极好,而是深谙儒家的“孝义”之道,并极力在江湖人心中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才获得了众好汉的尊敬。
B.在生活中如能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为自己打着小九九,那就越活路越窄。
C.梁山众好汉中,李逵可以说非常粗鲁,但是他却非常佩服宋江,因此他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D.宋公明三个字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要会送,要送得公正,还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做好了这三个字,就一定能成为清正廉洁、克己守法的好领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