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6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成纪教授新著《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以下简称《观念史》)作为一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发展的力作,以观念史这一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有力推进了当代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

《观念史》选择观念史角度介入先秦两汉艺术史研究,不仅在于观念史研究更能体现作者“美学下去,艺术上来”的学术思路,而且还在于观念史作为哲学的前历史更易突破固化的理论概念对艺术史的束缚,重建艺术和理论的交互关系。该书意识到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解释中国艺术史必然存在体用分离的弊端,所以强调回归中国历史、中国艺术观念本身。在作者看来,这种观念形成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美和艺术则构成了它的本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由美延伸出来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给予人类的智慧。在这种艺术观念的烛照下,中国古典美学绝不是仅关注文学艺术,而是有着心怀天下的广阔视野。中国文学艺术的价值也不仅在于愉悦性情,而且具有为政治注入诗意并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的双重功能。这一解读完全破除了中国美学界长期受西方现代美学影响的以“美的艺术”、以情感自由为核心的非功利的艺术观,是对中国艺术性质和边界的合理界定,而其中关于礼乐文明、家国情怀、天下意识与艺术关系的论述,更是彰显了自先秦两汉以来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与智慧。

作为一部断代史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著作,作者选择先秦两汉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艺术极具原创性,很能彰显本土价值的时代。这种选择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艺术观念的起点和奠基问题,充分展示了先秦两汉艺术的观念特征;二是作者摒弃了中国艺术史写作长期存在的以美的自律为中心的艺术观,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念。以西周礼乐制度为背景,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与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多层次交融,而且彰显了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重要性。以这种眼光看待中国艺术观念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雅俗、古今之争以及对艺术的肯定与否定,汉代对先秦主流艺术观念的集大成和体系化,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均可以充分的展示出来。即使是魏晋时期的“美的艺术”,其艺术形式发展的完备性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如果没有先秦两汉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中国礼乐文明传统的奠定,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中国文明的起点处,美和艺术不但强力参与了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而且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想指向。正因如此,《观念史》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艺术观念史建构,要求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并从中提炼出民族性的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并能推进其当代研究的观念史是全新视角。
B.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是由传统礼乐文明本质之一的美延伸出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
C.为政治注入诗意以及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是中国文学艺术在政治方面具有的双重功能。
D.美和艺术参与了中国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为中国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及理想指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主要介绍了《观念史》选择以观念史角度来研究先秦两汉艺术史的具体原因及意义。
B.文章论及用西方艺术观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弊端,更能突显《观念史》强调回归中国艺术观念本身的意义。
C.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分析《观念史》选择先秦两汉的意义并运用了事实和类比论证。
D.对于《观念史》一书,文章先总体评价,然后分层论述,最后写其出版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艺术史被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束缚着,从观念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容易取得突破。
B.《观念史》对中国艺术价值等的合理界定体现了其作者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
C.只有先秦两汉时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基础,才能有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
D.让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到中国历史本身就只能以礼乐文明为核心进行研究。
2020·吉林长春·三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具有传承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渐失传。
【小题4】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报道,最后一自然段对这则新闻报道起到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体裁特征简要说明。
【小题5】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索的作家,林渊液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

散文在现代化转型中,承受着某种文体转型之痛。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转型跟文体转型关系密切。文学体裁分类法是文学观念的直接外化。民国时代所酝酿并最终实现的中国文学的变革主要通过语言变革(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从文史哲混合不分的杂文学框架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的纯文学框架)来实现。在一级文类框架的确立过程中,不同文类地位的升降都反映了“现代转型”内在的诉求。

现代文体转型中,从鄙下一跃而居于尊贵者,莫过于小说。这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将小说纳入以“言文合一”推进民族国家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黄遵宪说“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他强调“直用方言”的传播便利。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不无夸张地宣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因为要去承担参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遂一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体。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明显借鉴了西方的文体分类框架,但却并非全盘照搬。在西方的文学三分法中,并无“散文”之位置。散文这一文体出现在四分法文类框架中,是中国学界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中占得一席之地,跟中国强大的“文章”传统有关。在“五四”前后的文学“现代”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为与文学革命相关而获得器重,而传统庞杂“文章”则被“减负”而纯化为“散文”,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立场更加被强调。无论是小说、戏剧背后体现的启蒙现代性逻辑,还是散文服从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都是一个更大的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从传统的文章,到纯化的现代艺术散文,意味着散文这一文体在文化使命上成为一种轻文体,在实际接受中也常被视为一种没有门槛,缺乏专业性的文体。这使得散文在数量上极为虑大,为某些真正精品被挑选出来制造了障碍。

现代散文并非没有经典,创造经典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中小学教科书。如果现在问一个普通读者,哪些是他(她)所熟悉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估计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是会经常被提到的篇目,原因就是他们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在中学教科书这个如此小的经典化入口之外,文学期刊、出版社也是塑造经典的重要力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风行一时,其畅销跟出版社审时度势并大力推广也有相当关系。

事实上,当代散文内部有一大批非常具有变革意识、思想能力和开拓精神者,他们大大地拓宽了“五四”以来对散文的轻文体设定,使散文成为一种既能进入历史,又能激活当代;既有经验肉身,又有思想灵魂的开放性文体。很多优秀的当代散文,是值得导入经典化程序分享于后世的。

(摘编自吴义勤,陈培浩《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难题》,《广州文艺》22020年4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主要通过语言变革和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来实现。
B.小说地位的提升和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把小说纳入推进“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
C.小说、戏剧和散文体现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其实是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D.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经常被提到,是因为他们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林渊液对散文的探索,提出文章论题:散文经典化为什么更艰难。
B.第六段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例,论证出版社也是塑造经典的重要力量之一。
C.文章引用黄遵宪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论证散文不适宜“直用方言”传播的特点。
D.文章将小说和散文进行对比,解答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其地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现代转型”的内在诉求。
B.因为梁启超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的神奇之力,所以小说能承担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
C.散文常被视为一种缺乏专业性的文体,数量庞大,这给挑选其中的精品增添了难度。
D.当代散文中也并不缺少兼具历史和时代意识,思想和灵魂并重的一些优秀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