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沟(节选)

老舍

片段一:

【提示】话剧《龙须沟》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初夏。

时间   一九五○年夏初,午饭前。

幕启:王大妈独坐檐下干活,时时向街门望一望,神情不安。

(丁四脚底下象踩着棉花似的走进来。)

大妈   这是怎么啦!

丁四   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   大妈,给他点水喝!回头别教四嫂知道,省得又闹气!

大妈   我给他倒去。(去倒水)哼,还没到晌午,怎么就喝猫尿呢?

疯子   (扶丁四坐下)坐坐!

大妈   (端着水)先喝口吧!(把水交给疯子)

丁四   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   喝多了点,可是没醉!

大妈   就别说他了,他心里也好受不了!(向丁)再来一碗水呀!

丁四   不要了,大妈!劳您驾!刚才一阵发晕,现在好啦!(把碗递给大妈)我是心里不痛快,其实并没喝多!

赵老   (向丁)我不明白,老四,四奶奶现在挣得比从前多了,你怎么倒不好好干了呢?你这个样,教我老头子都没脸见四奶奶,她托我劝你不是一回了!

丁四   您向着这个政府,净拣好的说。

赵老   有理讲倒人,我没偏没向!

丁四   您听我说呀,二嘎子的妈,不错,是挣得多点了;可是我没有什么生意。您看,解放军不坐三轮儿,当差的也不是走,就是骑自行车,我拉不上座儿!

赵老   可是你也不能只看一面呀。解放军不坐车?当初那些国民党大兵倒坐车呢,下了车不给钱,还踹你两脚。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这不是我专拣好的说吧?

丁四   不是。

赵老   好!当初,巡警不敢管汽车,专欺负拉车的,现在还那样吗?

丁四   不啦!

赵老   好!前些日子,政府劝你们三轮车夫改业,我掰开揉碎地劝你,你只当了耳旁风。

丁四   我三十多岁了,改什么行?再者我也舍不得离开北京城。

赵老   只要你不惜力,改行就不难!舍不得北京,可又嫌这儿脏臭,动不动就泡蘑菇,你算怎么回事呢?开垦,挖煤,人家走了的都快快活活地搞生产,政府并不骗人!

丁四   骗人不骗人的,反正政府说话有时候也不算话!

赵老   什么?

丁四   您就说,前些日子,他们测量这儿,这么多天啦,他们修沟来了没有?

赵老   修沟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得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哪!丁四,我跟你打个赌,怎样?

丁四   甭打赌。反正多咱修沟,我就起劲儿干活儿。您老说,这个政府是人民的我倒要看看,给人民办事不办!这条沟淹死了小妞,我跟它有仇!

片段二:

时间   一九五0年夏末。龙须沟的新沟落成,修了马路。

地点   小杂院。

布景   杂院已经十分清洁,破墙修补好了,垃圾清除净尽了,花架子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赵老的门前,水缸上,摆着鲜花。丁四的窗下也添了一口新缸。满院子被阳光照耀着。

幕启:王大妈正坐在自己门前一个小板凳上,给二春缝着花布短褂,地上摆着一个针线笸萝。四嫂从屋里出来,端详自己的打扮,特别是自己的新鞋新袜子。

大妈   (看四嫂出来,向她发牢骚)四嫂哇!您看二春这个丫头,今儿个也不是又上哪儿疯去了!我这儿给她赶件小褂,连穿上试试的工夫都抓不着她!

四嫂   (①)她忙啊!今天咱们门口的暗沟完工,也不是要开什么大会,就是办喜事的意思。她说啦,您、我、娘子都得去;要不怎么我换上新鞋新袜子呢!您看,这双鞋还真抱脚儿,肥瘦儿都合适!

大妈   (②)哼,你也跟二春差不多了,为修沟的事,一天到晚乐得并不上嘴儿!

四嫂   是值得乐嘛!您看,以前大伙儿劝丁四找点正事作,谁也劝不动他。一修沟,好,沟把他劝动了!

大妈   臭沟儿个跟他说话来着?

四嫂   比方说呀,这是个比方,沟仿佛老在那儿说:我臭,你敢把我怎样了?我淹死你的孩子,你敢把我怎样了?政府一修沟啊,丁四可仿佛也说了话:你臭,你淹死我的孩子?我填平了你个兔崽子!就是这么一回事。

(娘子提着篮子回来。)

四嫂   娘子,怎这么早就收了?

娘子   不是要开大会吗?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喝,四嫂子,您都打扮好了?我也得换上件干净大褂儿。这,好比说,就是给龙须沟作生日;新沟完了工,老沟玩了完!

大妈   按说,我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别扭,就拦住你们的高兴!是啊,你们应该高兴。你就说,连疯哥都有了事作,谁想得到啊!

娘子   大妈,您别提疯子,他要把我气死!

大妈   怎么?

四嫂   怎么?

娘子   自从他得着这点美差,看自来水,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遍。一会儿,娘子,鸡还没打鸣儿哪?

大妈   他可真鸡极呀!

四嫂   娘子,可也别说,他要不是一个心眼,说干就真干,为什么单派他看自来水呢?我看哪,他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这个事儿交给他顶合适啦!

娘子   是呀,无论怎么说吧,他总算有了点事作;好歹的大伙儿不再说他是废物点心,我的心里总痛快点儿!要是夜里他不闹,不就更好了吗?

四嫂   哪能那么十全十美呢?这就不错!我的那口子不也是那样吗?在外边,人家不再喊他丁四,都称呼他丁师傅,或是丁头儿;你看,他乐得并不上嘴儿;回到家来,他的神气可足了去啦,吹胡子瞪眼睛的,瞧他那个劲儿!

娘子   可也别说呀,他这路工人可有活儿干啦!净说咱们这一带,到永定门去的大沟,东晓市的大沟,就还够作好几个月的。共产党啊,是真行!听说,三海、后海、什刹海,连九城的护城河,都给挖啊!还垒上石头坝。以后还要挨着班儿地修马路呢。四哥还愁没事儿作?二嘎子更有出息啦,进工厂当小工子,还外带着念书,赶明儿要是好好的干,说不定长大了还当厂长呢!

四嫂   唉!慢慢地熬着吧,横是离好日子不远啦!哟!二嘎子那件小褂儿还没上领子呢!(进屋取活计)

【小题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拉车的丁四拉不到活挣得比妻子少,写出了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变化,突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巨大时代变革。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表现大妈对二春的不满,又表现她对女儿的疼爱,写出她快言快语的直爽性格,传达出部分市民对政府修沟意义认识不深刻。
C.听到娘子说疯子气死自己了,大妈、四嫂同时说“怎么?”,写出二人对娘子的关切,体现了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的和睦关系。
D.“脚底下象踩着棉花似的走进来”“向她发牢骚”“进屋取活计”等舞台说明交代了剧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出了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
【小题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善用语言技巧刻画人物,丁四喝醉酒时,连说“没事,我没喝醉!”“没事!我没喝醉!”,同样一句话,一个标点之别,尽显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B.片段二的布景写出了小杂院里清爽洁净、生机勃勃的特点,这一环境让人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的重生和希望,烘托了剧本的主题。
C.片段二塑造人物别具匠心,二春和丁四虽未出场,但借助三个女人的对话写出了二春的风风火火又有点爱管闲事不顾家,消沉的丁四因修沟而重新焕发生活热情。
D.剧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如“喝猫尿”“泡蘑菇”“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等,在展现人物特点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北京味。
【小题3】结合全文,在文中①②两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舞台说明。每处不超过15字。
【小题4】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文围绕丁四写了哪些冲突?请简要概括。
20-21高二下·山东青岛·期末
知识点:老舍(1899-1966)《龙须沟》戏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毛虫

老舍

我们这条街上都管他叫毛毛虫。他穿的也怪漂亮,洋服,大氅,皮鞋,啷当儿的。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老用白眼珠瞧人。尤其特别的是那两步走法儿:曲里拐弯的用身子往前躬。遇到冷天,他缩着脖,手伸在大衣的袋里,顺着墙根躬开了,更像个毛毛虫。

邻居们都不理他,因为他不理大家;惯了以后,大家反倒以为这是当然的——毛毛虫本是不大会说话儿的。

我们不搭理他,可是我们差不多都知道他家里什么样儿。我们差不多都到他家里去过。每月月底,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他在月底拿薪水。他一拿薪水,毛毛虫太太就死过去至少半点多钟儿。

我们不理他,可是都过去救他的太太。毛毛虫太太好救:只要我们一到了,给她点糖水儿喝,她就能缓醒过来,而后当着大家哭一阵。

过两天,毛毛虫太太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出来上街去打牌。我们知道毛毛虫自己已把事儿办好,大家心里就很平安,而稍微的嫌时间走得太慢些,老不马上又是月底。

按说,我们不应当这样心狠,盼着她又死过去。可是这也有个理由:她被我们救活了之后,并不向我们道谢,遇上我们也不大爱搭理。

不过,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况且,每月月底老是她死过去,而毛毛虫只翻翻白眼,我们不由的就偏向着她点,虽然她不跟我们一块儿打牌。

我们不只是恼她不跟我们打牌,她还有没出息的地方呢。她不管她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挺好的两孩子。一天到晚跟着老妈子,头发披散得小鬼似的,脸永远没人洗,早晨醒了就到街门口外吃落花生。

我们相信我们这条街是非常文明的,假若没有毛毛虫这一家子,我们简直可以把街名改作标准街了。可是我们不能撵他搬家。况且,他也是大学毕业,在衙门里作着事;她呢,也还打扮得挺像样,头发也烫得曲里拐弯的。

这么着,他们就一直住了一年多。一来二去的我们可也就明白了点毛毛虫的历史。

毛毛虫的老妈子常给他往外抖啰,我们也不便堵上耳朵。我们一知道了他的底细,大家的意见可就不像先前那么一致了。因为意见不同,我们还吵过嘴。

据我们所得的报告是这样:毛毛虫是大学毕业,可是家中有个倒倒脚的老婆。所以他一心一意的得再娶一个。

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在大学毕过业的就说毛毛虫是可原谅的,而老一辈的就用鼻子哼。

一来二去的,毛毛虫就娶上了这位新太太。听到这儿,我们多数人管他叫骗子手。可是还有下文呢,有条件:他每月除吃穿之外,还得供给新太太四十块零花。这给毛毛虫缓了口气,而毛毛虫太太的身份立刻大减了价。

不久,倒倒脚太太找上来了,闹了个天翻地覆。毛毛虫又承认了条件,每月给倒倒脚十五块零花,先给两个月的。

拿着三十块钱,她回了乡下,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不定几时她就回来!

毛毛虫也怪可怜的,我们刚要这样说,可是故事又转了个弯。他打算把倒倒脚的十五块由新太太的四十块里扣下:他说他没能力供给她们俩五十五。

挣不来可就别有俩媳妇呀,我们就替新太太说了。为这个,每月月底就闹一场,那时候她可还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那时候她也不常出去打牌。

直赶到毛毛虫问她:你有二十五还不够,非拿四十干什么呀?!她才想出道儿来,打牌去。

毛毛虫没说什么,可是到月底还不按全数给。她也会,两三天的不起床,非等拿到钱不可。

拿到了钱,她又打扮起来,花枝招展的出去,好像什么心事也没有似的。你是买的,我是卖的,钱货两清。她好像是说。又过了几个月,她要生小孩了。

毛毛虫讨厌小孩,倒倒脚那儿已经有三个呢,也都是他的吃累。他没想到新太太也会生小孩。毛毛虫来了个满不理会。爱生就生吧,眼不见心不烦,他假装没看见她的肚子。到快生小孩那两天,倒倒脚来了。她服侍着新太太。毛毛虫觉得是了味,新太太生孩子,旧太太来伺候,这倒不错。

赶到孩子生下来,旧太太的报仇的机会到了。

她安安顿顿的坐在产妇面前,指着脸子骂,把新太太骂昏过去多少次,外带着连点糖水儿也不给她喝。

骂到第三天,她倒倒着脚走了,把新太太交给了老天爷,爱活爱死随便,她不担气死新太太的名儿。

新太太也不想活着,没出满月她就胡吃海塞。

这时候,毛毛虫觉得不大上算了,假如新太太死了,再娶一个又得多少钱,他给她请了大夫来。一来二去的,她好了。

好了以后,她跟毛毛虫交涉,她不管这个孩子。毛毛虫没说什么;于是俩人就谁也不管孩子。太太照常出去打牌,照常每月要四十块钱。

毛毛虫要是不给呢,她有了新发明,会死半点钟。头生儿是这样,第二胎也是这样。

我们听到了这儿,大家倒没了意见啦,因为怎么想怎么也不对了。

我们大家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了,提起来心里就发乱。可是我们对那俩孩子改变了点态度,近来每逢我们看见俩孩子在街上玩,就过去拍拍他们的脑瓜儿,有时候也给他们点吃食。

无论如何,我们在他俩身上找到一点以前所没看到的什么东西,一点像庄严的悲剧中所含着的味道。似乎他俩的事不完全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是一点什么时代的咒诅在他们身上应验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倒倒脚”借代毛毛虫旧太太,这位缠足的旧女性虽然和大学毕业的毛毛虫存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沟通障碍,但她仍深爱着毛毛虫。
B.作为真正新女性的毛毛虫新太太,打扮得挺像样,也烫了卷发,但和毛毛虫更多是人身依附关系。
C.街上的邻居虽然心地善良,热心救毛毛虫太太,但喜欢探听评论他人的隐私,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
D.小说书面语与口语混搭,亦庄亦谐,如“她可还没发明出死半点钟的法儿来”“在这儿,我们的批语就分了岔儿”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大家听到毛毛虫家底细后“怎么想怎么也不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倒倒脚旧太太不对,不应该故意气刚生产的新太太,可是她自己守着活寡,还养着三个孩子。
B.说新太太不对,责备她不管孩子,但她其实是每月40块零花“买”来的,照料孩子又不给她添钱。
C.说毛毛虫不对,可他拼命挣钱,乐不抵苦——旧太太拿着他的钱恨他,新太太也拿着他的钱恨他。
D.大家能够分别从毛毛虫、旧太太、新太太的角度体谅各自的难处,说明他们将心比心,宽容体谅。
【小题3】小说在谋篇布局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小题4】毛毛虫本是蛾类和蝶类昆虫的幼虫,色彩美丽,有的身上有毒刚毛,蜕变时需经历诸多磨难。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男主人公身上具备的“毛毛虫”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哔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一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地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主要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小题3】小说中方宝庆表演《长坂坡》部分,作者如何表现方宝庆精湛的表演技艺?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文艺评论中有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们

老舍

①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②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③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④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⑤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⑥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⑯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⑰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⑱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㉒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㉓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㉔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㉕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㉖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

㉗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㉘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㉙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有删改)

资料链接:

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万千,有彰显中华民族美德优良传统的形象,也有充满刻薄寡义的形象,无论是哪种市民形象在老舍先生的笔中都无不透露着老舍先生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所以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生动。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他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有着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自作聪明、蛮不讲理的市侩形象。
B.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文中故事篇幅短小,通过两件小事,选材集中,事件紧凑,传达出一个时代变迁,新旧文化冲突的主题,显得紧凑而富有内涵。
D.“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都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人物个性逐次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小题2】关于文中第①段写到了明先生“自己身里有个黑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先生)“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这“黑点”的第一部分是明先生能够感觉到的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
B.“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这“黑点”的第二部分是明先生觉得自己的太太远不如杨先生的太太好看。
C.“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客气”却能使明先生觉得“讨厌”,这“黑点”的第三部分是明先生能够感觉到的自己在修养上的欠缺。
D.明先生对自己身体里的这个“黑点”“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又“没法去掉它”,它长在明先生的心里。这“黑点”是明先生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里看洋人脸色、仰人鼻息的自卑心理。
【小题3】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4】小说只是叙述了邻里之间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结尾却用了涵盖范围很大的一句话:“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请结合资料链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