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创作能不能教的设问,后文则用大量篇幅追忆沈生生教创作,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
B.作者记住了“上一班同学”和“低一班同学”的作文题目,却不记得自己班的,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
C.作者难忘沈先生的讲课,没有“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深刻的内涵却能令人终生受益。
D.文章引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诗句,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为开头,确定了以学生身份展开回忆的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平和而且客观。
B.文章将《废邮存底》与沈先生写在学生作业后面“很长的读后感”对比,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
C.文章写沈先生请“我”喝酒,是在“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极富于画面感。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堆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意蕴深长。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4】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
20-21高二下·广东广州·期末
知识点:汪曾祺(1920-1997)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 岁

汪曾祺

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地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地变化着。

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算盘珠子刷溜地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地翻过。

“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父亲推开算盘,移开面前账簿叠起的小山,站起身来。

“不早了吧?”

“嗯?”

他搓搓两手,把指头拉出声音,来回踱着,眉头皱起又放平,是在盘算着甚么。

“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往年倒一两家铺子,大家心里虽然早都有了个底,可是不能不当桩大事议论着,今年啊,多了,大家反而不大在意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的不声不响地倒。我看有弄得米没地方买的日子。”

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盂里。

“真的好笑,万安堂的陶老板前天还跟我说:‘别的行业不说,民贫则俭,可省的省了,不景气是意中事,你们这一业,食为民天,米都是要吃的,怎么也不行了?’我望他笑笑,说:‘甚么都可以省,病却省不了啊,有钱的或许参汤燕窝吃得少一点,穷人,摆子痢疾更较往年多些,今年吃了些不惯的东西,肠胃里免不了要闹闹,你们大黄芒硝都少不了,有人照顾,你却为甚么总是成天嚷着亏啊折的?’”

“恐怕今年材板铺子倒有点赚头,死都还是要死的,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究竟不大有人用。”我沉吟着,把烧到指边的烟卷丢到痰盂里,咝——马上黑了。

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地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教人一惊。

“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 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

父亲的话说不下去了,沉沉地坐到椅子里,拨弄着算盘,好像那种轻快的声音能给他安慰,能平抑心里的骚乱。

“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掺点水,墩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 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省用吧。”父亲把心事推开了一点,想到过年了。

“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

“福?”

“福。大年下,用个‘难’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

“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

“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 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炭烧得正炽,红得像是透明的,只是一拨之后,一些白灰飞了起来,落得我一身。“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炭火更旺了,我又撒了些柏叶,一室都是香气。

“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笃,笃,笃笃,笃,……”

“哎? 这会儿有谁来?”

父亲掀开棉帘,一步跨了出去,我拿了蜡烛跟在后面。我们站在门旁,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甚么事发生。门环又响。

“哪个?”

“是我。”

“哦,是远翁,有甚么要紧事吗? 前线上怎样了?”

“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坝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副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

“谁?”

“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

“陈国斌? 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

“是他,汉奸!”

“现在怎样了?”

“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塘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

“对,市面要紧。”

“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

“当然,当然,反正还有几天,大家到初六才会开门哩,明天一早我就去各家走走,商量个办法。”

“是啊,当然现在县里对于那批粮食还没有一个处置,不过我想是没多大问题的。开,老板们自然不会有好处,不过只好也看得轻些了。”

“谁也不忍心看先人遗下来的或是自己一手创置的生财器物生虫上锈,我想没多大问题,开。——你呢? 怎么样,你今年?”

“还好。”

“你是百节之虫,——”

“见笑,见笑。”

“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就这么说,我走了,再见。”

“再见,好走。”沉着有力的脚步声渐渐远了。

“干。”

“干。”

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渖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的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作于一九四三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守岁烛在暗夜中燃烧的情境,意在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种低沉、黯淡的氛围,也与整个社会背景相契合。
B.小说借父亲出场后的一大段话,写出了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造成的伤害,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C.小说善于抓住神态、语言描写来塑造形象,如“眉头皱起又放平”“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体现了父亲乐观及积极参与抗战的心态。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写出了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情感态度,同时,由“我”来展现情节的变化,又赋予小说强烈的真实感。
【小题2】文中前后两次提到“春联”,其用意有何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创作于抗战时期,但有别于一般的“宣传民众、鼓动民众、教育民众”的抗战文学,请简要分析本文对战争的书写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直到寿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
B.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D.“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的歌诀。
B.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
C.《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
D.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
【小题3】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可能也会很出色。
B.“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两句,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特点,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准地叠合在一起。
C.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
(2)小说开始写叶三的果子与别人不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结尾写儿子遵照叶三遗嘱,将画装进棺材,有人认为叶三的做法值得称赞,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