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极具一种怀念意味,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里其他的路。
C.“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受融入到村庄的道路上,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D.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写出了人们无所事事的现状。
【小题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它”看到的内容。
【小题3】“扎根乡土,方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陈宝全的散文无论在于“神”还是在于“形”,都具有浓浓的“乡土味”。请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乡土味”。
20-21高一下·山东济南·期中
知识点:其他散文抒情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小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版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义。
【小题3】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我在泸沽湖

于坚

现在是在高山上走,尘土已沉在下界,空气中透着蓝的寒气。很窄的路,刚刚够四只车轮小心翼翼地爬过。向下一看,头便发晕,一两只鹰,紧贴着谷底森林的树梢,平稳地飞行,像是从高山上放下去的黑纸风筝。我盯牢了司机,抓死车上的扶手,一生一死,须臾之间,全凭司机一双手把握了。他却坦然,和一个熟人,讲着闲话。我忘了呼吸,忘了思想,进入一阵永恒,不生不死,似死似生。

冷不防就看见了泸沽湖。幽蓝的湖,在一样幽蓝的天空下,如高原群山忽然睁开的一只眼,闪着阴郁的光。湖边的山峰阴森神秘,仿佛暗藏着一片杀机。我张开口,真想一声惨叫,喷一口鲜血。却停着,山风灌满了喉咙。这是一片生命之湖啊!世界再也没有归宿,没有天边外,一切都已冷酷地呈现。

我走下山冈,穿过叮咚乱响的树林,走到湖边。湖不大,只是一个水库的样子。湖水极蓝,看不见底,像是一个处女的梦,叫你不敢用手去碰它。靠岸的水中,长着长发一般的植物,在水下开着白花,闪出珍珠般的光。阔大的叶子,像圣女的衣襟,飘飘忽忽。有鱼,瘦长的鱼和肥短的鱼,在其间走来走去。这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世界,我看不见它的深处。

湖中有岛,极美丽的岛。瞬间,一只水鸟腾空而起,白的;又一只,也是白的。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在山的黑影中闪闪烁烁,宛如星子。见不到摩梭人,大树刨成的独木舟三五横斜于水边,登舟弃岸,舟却不前,在水中打转,一阵慌乱,几乎翻进湖底。终于摸着门道,朝着湖心去了。心中却越来越怕,那水深得叫人害怕,蓝得叫人害怕,静得叫人害怕。仿佛有一只手,正悄悄地从湖底伸出。不敢再看湖水,拨转船头,拼命向岸,仿佛有东西追来。到得岸边,再看那湖,极静。

湖岸的高山,狮身人面,有一二巨洞,嵌在山眉。据摩梭人说,那是干木山,女神的化身。仰头视之,觉凶险至极,隐隐地,似乎听见虎啸,从暮霭中传来。赶紧回了住处。晴夜中,那湖银白一片,仍是如一只眼,望着黑的天宇,叫人想哭。

摩梭人的村庄,全是用优良的圆木搭成。进去,一院坝的烂泥。数头大猪,卧在当中。一头猛犬,昂头劲吼。被一女子的声音喝住了,抬头一看,见那女子,握一把木叉,站在屋顶,正翻晒苞谷。低眼望我笑笑,指指里屋。屋里已摸出一位老妇人,穿着一身粗糙而干净的黑布衣裙,闪身让我进去。跨过膝盖高的门槛,眼睛陷入一片纯黑,仿佛被蒙了黑布。在洞式的屋里摸行了一阵,眼睛才适应了。坐下,老妇人就递过几只烧糊的马铃薯,我胡乱啃起来。好半天,又进来几个女子,有中年妇人,有少女,有小姑娘,都坐着啃马铃薯,始终不见男子进来。都不说话,只是添火,加水,有人到暗处去一会,又回来。我置身其间,好像被她们视而不见,置身局外;又好像视我为一家,没有客套,不特别地搭理我。这屋子也许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吧,它从来没有见过阳光,从来是这么黑。即使在火光中,也是黑乎乎的。坐着的人,是黑乎乎的一团,挂在梁上、墙上的物件,也是黑乎乎的一串一串。但这屋子却安全、温暖,它顽强地活着,在人祸天灾,在高原可怕的风暴中,默默地活着。

在干木山的石壁上,有一个洞。我好奇地向摩梭人探问这个洞,我发现他们都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有一天,我遇见永宁喇嘛寺的一位僧侣,我们谈得很高兴。老僧到过拉萨,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我问起干木山的洞时,他却沉默了,眼睛里闪出两点深不可测的寒光,如泸沽湖的水。我怅然离去,那老僧坐在山坡上,像一块石头。

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洞悉那个秘密。即使一辈子在摩梭人中间生活,我仍旧是一个局外人,永远无法穿透那沉默的硬壳。今天,你可以在泸沽湖边随处遇到提着三洋录音机、听香港歌星哼小调的摩梭青年,你可以见到一夫一妻的摩梭家庭,但如果你以为摩梭人已被外来文明同化,你就错了。古老的灵魂,正借着现代文明的外壳把自己隐藏起来。摩梭人表面也建立了许多新的家庭,但暗中却仍是自由自在。每到夜晚,一群一群拿手电筒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双双对对散入黑暗的去处,“阿嘿嘿!阿嘿嘿……”的求偶之声此起彼伏。月光很明,干木山真有些像一个正在泸沽湖上沐浴的女神。我们几个汉人,怅然地朝那黑暗的去处望望。回到旅馆,睡觉。

这是秋天,这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美的秋季。但我是这美丽世界的局外人。我感到它的美丽,却永远无法置身其中。我为什么远离故乡,千里跋涉,风尘仆仆来寻这世外桃源?在故乡的城里,我日日想着离开,想着天边外的湖。在这湖边,我仍是置身局外的人。这真是我的生命之湖吗?这是摩梭人的湖。这是干木山的湖。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泸沽湖及其周边环境的古朴原始的特征,烘托出摩梭人古朴原始的生活和文化,体现了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B.文中画线语句以“处女的梦”比喻泸沽湖的原始神秘、幽深极蓝,化实为虚,赋予湖水梦幻般的色彩,体现其美到极致。
C.作者反复地提到摩梭人的圆木小屋里一片纯黑,人、光线、物件都是黑的,暗寓了摩梭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性格特征。
D.作者对摩梭人原始古朴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他对尔虞我诈的城市现代文明的鄙弃。
【小题2】请简要概括摩梭人的整体性格特征。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说:“在这湖边,我仍是置身局外。这真是我的生命之湖吗?”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置身局外尴尬的处境与心境的?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背砖篓的母亲

顾伯冲

那是一个初夏时节,赤水河两岸绿树飞瀑,雨雾晴岚,汲足了生命浆液的各种树木一片生机盎然;汛期来临,浑浊的洪峰咆哮奔腾,回回漩漩,形成一个又一个硕大无比的漩涡。走出古镇,我们沿着河边泥泞山路匆匆而返,可思绪一直在当年纤夫号子、石达开攻镇为据、中央红军斩关夺隘的许多冥想之中打转呢。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真是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时,天上又下起了密如麻脚的毛毛细雨。雨烟中,我看见前面数百米处索桥边,站在一位个子不高但身材窈窕的女子,身后的竹篓搁在桥栏上,正沐浴在山雨的吹洗之中。在远处连绵的披绿的群山映衬下,索桥随风轻轻地晃悠,独站桥头的身影格外显眼突出,黑色的衣衫被风灌得鼓鼓的,显得那样的浓重,又是那样的飘逸。

来到桥头,我似乎听到了那女子匀称而温馨的呼吸声。抬眼而视,近在咫尺的原先那个身影击碎了我原先的想像,花白的头发蓬松而盘,额上深深的皱纹镌刻着岁月的沧桑,那身对襟式的衣服上散落着许多红色的砖灰,惟有那双大大的眼睛透出坚毅刚强,驮在身后的装满红色砖块的竹篓还搁在桥栏上。

同行的一位朋友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同情,脱口向她问道:“老人家,你背这么多砖干什么?”“送到山上去,人家用来盖房子。”她很自然地回答道。几句寒暄,多少有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便与她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送一趟能挣多少钱?”

“一篓只装35块,一块8分钱。”

“来回一趟要走多少时间?”我们有点迫不及待。

“大概四十多分钟。”她回答得还那样自然。

“一篓子砖块有多重呀?”同行的一位猛追问她。

“能有个七八十斤吧。”她的眼睛顿时放大了一倍。

话声刚落,我差点“哇”地叫了起来,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硬邦邦的七八十斤的砖块,驮在一个上了一定年纪的柔弱之躯,还要爬上崎岖的山路。这种负荷与载体极不匀称的感觉,使多少有点探由溯源秉性的我,不再顾忌地打问起她的近况:“你今年多大岁?”“43岁了,属虎的。”她平和的回答中,颇有点被几多岁月磨砺过的成就。

“是1962年出生的吧!”我惊讶中有点急切:“几月份的?”

“嗯,农历九月份的。”

哇!这话一下子把我噎住了。眼前的这位妇女竟然与我同年同月出生,端详其面相和神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是我的同龄人。茫茫人海,真是无巧不成“文”。

有意的闲聊中,我了解到她有个女儿,去年考上了海南一所高校,成绩一直很好。孩子很争气,就是家境实在太贫寒,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只好与丈夫靠背砖挣钱供学。

“既然家里如此困难,为何不把孩子留在身边干些什么呢?”尽管我是探测性询问,但觉得脸上还是火辣辣的。

“那怎么能行呢!女儿只有学了本事回来,我这个当妈的以后才能不用背这个篓子了。再说了,我们衬里还没有几个上大学的娃,城里也不缺这几个,可我们这里以后还少不了他们呢!”这话听似“正统”,但丝毫不感做作,反而觉得是那样的自然,就像从心间淌出的一股涓涓清泉。

由于匆匆赶路,又怕耽误了她当天要完成的“指标”,我们只能打住了与她的攀谈。

走到索桥的对岸,我回头凝望,只见她弯着身子,背着砖篓一步一步地向山顶上爬去,每登上一个台阶,右手撑着膝盖,左手还拿着两块砖头,大概是为了减轻背上的负荷。不过,她的脚步是那样的沉着、稳健、坚定,因为这砖篓里驮着她为女儿所挣的学费,驮着她美好的未来,也承载着这位母亲心中的天,心中的地!

眼前的一切,使我条件反射般地想起了自己时常在梦中相见的白发亲娘,想起了朱德元帅那篇《母亲的回忆》中的那位慈爱的母亲,想起了那些没有见诸报章、没有听过“母爱”两字却一直在捧出母爱的母亲们。正是她们用最原始、最本能、最纯洁的感情,滋润了人们五彩缤纷的童年之梦,轻盈着多少热血儿女拼搏腾飞的翅膀;正是她们用最原始、最本能、最纯洁的感情,减轻了多少世俗的压力,加重了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的秩序的力量……

驻足远眺,遐想不住,转眼间那个身影越来越小,时现时隐,几近消失。

此刻,我仿佛感到身内的天地与身外的乾坤已融为一体,而身外的乾坤是那样的深邃、广袤、清朗、温馨。千百万只鸣虫鼓着诗与音乐的翅翼,奏出了我心灵天地间那个最熟悉乐章:

“这个人就是娘、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似乎听到了那女子匀称而温馨的呼吸声”写出了背砖篓母亲的神态,她负重前行却自然而平常,并没有给人艰难的感觉。
B.同行的朋友称背砖篓的母亲“老人家”,因为艰苦的劳作摧损了她的容颜,她的相貌和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给人一种老太婆的感觉。
C.背砖篓的母亲告知作者是农历九月份出生的,作者顿时被噎了,因为这位妇女与自己同年同月出生,这实在太巧了,作者为之惊讶。
D.背砖篓的母亲让女儿上大学,有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意思,她的这种想法像是高调,但完全是从心间自然流淌出来的,丝毫不是做作。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及纤夫号子、石达开攻镇为据、中央红军斩关夺隘等冥想,展现了雄浑壮阔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为人物出场铺垫。
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如眼貌和实际年龄的对比,相貌和精神面貌的对比,两个同龄人境况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坚强刚毅的性格。
C.文章善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时,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相结合,如在描摹人物语言时一再写到“自然”“平和”,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重点写“背砖篓的母亲”,而自己的“白发亲娘”、朱德元帅“慈爱的母亲”等则一笔带过,详略有致,重点突出。
【小题3】本文采用时空和情感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