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3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第安人营地(节选)     [美]海明威

尼克和他的父亲跨进了船艄,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乔治大叔坐在营船的尾部。两条船在黑暗中划出去。划到海湾的对岸,他们从沙滩走上去,穿过一片露水浸湿的草坪,又绕过了一道弯来到印第安人住的棚屋前。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她躺在双层床的下铺,盖着被子,肚子鼓得高高的。她的头侧向一边。上铺躺着她的丈夫。三天以前,他把自己的腿给砍伤了,是斧头砍的,伤势很不轻。他正在抽板烟,屋子里一股烟味。

尼克的父亲叫人放些水在炉子上烧,在烧水时,他就跟尼克说话。

正在这时候,产妇又叫了起来。

噢,爸爸,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直叫吗?尼克问道。

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他的父亲说道,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那做丈夫的在上铺翻了个身面向着墙壁。

厨房间里那个妇女向大夫做了个手势,表示水热了。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把大壶里的水倒了一半光景在盆里。然后他解开手帕,拿出一点药来放在壶里剩下的水里。

这半壶水要烧开。他说着,就用营里带来的肥皂在一盆热水里把手洗擦了一番。尼克望着父亲的满是肥皂的双手互相擦了又擦。

过了一会儿,他要动手术了。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尼克给他父亲端着盆,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

瞧,是个男孩,尼克,他说道,做个实习大夫,你觉得怎么样?

尼克说:还行。他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

好吧,这就可以啦。他父亲说着,把什么东西放进了盆里。

尼克看也不去看一下。

现在,他父亲说,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尼克。我要把切开的口子缝起来。尼克没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就没有了。

他父亲做完手术,站起身来。乔治大叔和那三个印第安男人也站立起来。尼克把盆端到厨房去。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

我要在你那伤口上放些过氧化物,乔治。大夫说。

他弯下腰去看看印第安产妇,这会儿她安静下来了,她眼睛紧闭,脸色灰白。孩子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一清早我就回去。大夫站起身来说。

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乔治,他说,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再用九英尺长的细肠线缝起来。

乔治大叔靠墙站着,看着自己的手臂。

噢,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错的。他说道。

该去看看那个洋洋得意的爸爸了。在这些小事情上做爸爸的往往最痛苦。大夫说,我得说,他倒是真能沉得住气。

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快把尼克带出棚屋去,乔治。大夫说。

其实用不到多此一举了。尼克正好在厨房门口,把上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他父亲正一手提着灯,一手把那个印第安人的脑袋轻轻推过去。

父子两个沿着伐木道走回湖边的时候,天刚刚有点亮。

这次我真不该带你来,尼克。父亲说,他做了手术后的那种得意的劲儿全没了。

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尼克问道。

不,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例外。

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

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

死,难不难?爸爸?

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艄,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在水面上弄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滑过去。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艄,他父亲划着船,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船在黑暗中划出去”,结尾写“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全文按时间顺序布局,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B.小说先后几次描写了产妇形象,突出她的痛苦、凄惨,但都没有正面描写,只是通过侧面衬托,简要叙述来完成的。
C.“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中,“永远不会死”表现了尼克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晚,对生命意义有了新认识。
D.小说的高潮是印第安男子(产妇丈夫)的自杀,而压抑的夜色、产妇的尖叫、无麻醉的手术,都是为此而作的铺垫。
【小题2】尼克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从作为医生和作为父亲两个身份简要概括。
【小题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1高二下·河南新乡·期末
知识点:海明威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散的筵席

海明威

秋天一过,恶劣的天气就到来了。在夜间我们必须关上窗户以防备寒风苦雨。龚特加伯广场树木上的叶儿在风雨中零落了,树叶躺在地上,浸泡在雨水中。风雨吹打着终点站上的绿色大型公共汽车。业余艺术家咖啡馆里挤满了人,窗户上因热气和烟蒙上一层雾。这是一个糟透了的经营不善的咖啡馆,这个地区的酒徒都聚在这里,我却躲开它,不愿闻那肮脏人体散发的气味和醉酒的酸味。常来这里的男女顾客畅饮终日,或者倾囊一醉。大多数人买半立升或一立升酒。

穆斐达尔路的化粪池就在业余艺术家咖啡馆旁边,这是一条狭窄拥挤的商业街,通往龚特加伯广场。化粪池的清除工作是在夜间进行的,用水泵把粪灌入马拉的罐车。在夏天,窗户大开着,我们会听到水泵的响声,闻到那股恶臭味。咖啡馆里张贴着禁止公众酗酒的告示,上面列出惩罚的法律条文,但顾客们却置若罔闻,照样饮酒作乐,发出难闻的气味。

这座城市的一切愁惨景象随着冬日冰凉的雨而突然来临,当你在街上行走时,再也看不到白色高楼的顶端,看到的只是漆黑的街道,关了门的小商店、药草店、文具店、报摊以及魏尔伦在这里死去的旅馆,我在它的顶层租了一间房子,在其中工作。

到达顶层要经过六或八段阶梯。天气很冷,我知道一捆小树枝的价值,我必须买三包半根铅笔长的松树和一捆半干的硬木,用来劈柴、生火取暖。我走到这条街的远处一端,仰视雨中的屋顶,看看我的烟囱是否在冒烟。没有烟,我想到烟囱一定是冰冷的,它不能通风,房间里可能充满了烟,浪费了燃料和金钱,我这样想着,在雨中行走着,来到圣·米歇广场的一家上等咖啡馆。

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待客。我把我的旧雨衣挂在衣架上晾着,把旧绒帽也挂在衣架上,然后要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把它送来后,我便从大衣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开始写作。我现在写的是发生在密执安的事,故事中的天气也像现在这样,是一个暴风雨的寒冷的日子,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就目睹了秋末的萧条气象,在这里写我会觉得比另一个地方写得更好。我想这或许可以叫作移植自己,它对人和其他生物是同样需要的。在故事里面,男孩们正在酣饮,这使我也渴了,便要了一杯·詹姆士甜酒,在寒冷的日子里,它的味道好极了,我继续写作,感觉良好,甜酒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

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坐在临窗的一张桌子旁。她非常漂亮,脸蛋鲜嫩,她的头发黑得像乌鸦的翅膀,剪成锐角斜掠在两颊。

我瞧着她,她使我心神不宁,十分激动,我打算把她写入故事中,但她却坐在门口注视着街道,我知道她是在等人,于是我继续写作。

我又要了一杯·詹姆士甜酒,当我抬起头来,或者当我用铅笔刀削铅笔,卷曲的削屑落入茶托,我便注视着她。

我见到你了,美人,现在你属于我,不论你在等候谁,而且即使我再也见不到你,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我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

我继续写作,进入故事,神迷其中。我头也不抬,既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我身在何方,也不再要更多的·詹姆士甜酒。我已厌倦了圣·詹姆士甜酒,不再想到它。故事写完了,我非常疲倦。我读着最后一章,然后抬起头来寻找那个姑娘,她已经走了,我希望她是同一位英俊的男子汉走的,但我感到一阵惆怅。

我把故事合在笔记本里,放进内衣口袋,向侍者要了一盘牡蛎和半瓶白干酒。在写完一个故事后我总是感到空虚,既忧愁又幸福。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虽然在明天读完它以前我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好。

我吃着海味浓烈的牡蛎,它那淡淡的金属味被冰凉的白酒冲洗掉了,只留下海味和多液汁的肌肉,我吮吸着每个贝壳里的凉汁,用酒的烈味冲洗着它。我失去了空虚的感觉,开始感到幸福。我筹划着……

巴黎恶劣的天气现在已经来临,我想与妻子一起短暂离开巴黎到外地去。那里不是下雨而是下雪,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每当夜晚信步回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吱吱声。在勒萨旺山下有一家租金便宜的农舍,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夜间一块躺在温暖的床上,打开窗户眺望明亮的星星。这就是我们能去的地方。坐三等车旅行并不昂贵。房租比巴黎贵不了多少。

我想退掉旅馆中那间进行写作的房子,在雷蒙红衣主教大街74号只要付极少的一点房租。我为多伦多写了一些新闻报道,所得的稿酬已经来了。

离开巴黎就可以写巴黎,正如我在巴黎可以写密执安。不过,我不知道现在写是否为时太早,因为我对巴黎还不太熟悉。但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如果我的妻子想到外地去,那么,无论如何我们得走。

我在咖啡馆付清了账,便冒雨走捷径上圣·日内维弗山,回到山顶的住室。

我认为它妙极了。我的妻子说道。她有一副美丽的模特儿面孔,她的眼睛和微笑照亮了我即将作出的决断,如同一份厚礼。我们什么时候离开?

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

呵,我想马上走,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来时天气可能晴了,晴朗而寒冷,那多么好。

我相信它会这样,她说道,你不是也正在想走吗?


【注】①《不散的筵席》是海明威的一篇回忆录,追忆了20世纪20年代他在巴黎的写作生活。文中“妻子”指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海明威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她。②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却照样饮酒作乐的描写,把人们空虚、彷徨的情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咖啡馆里,一位俊俏、清新姑娘的到来,使作者感到温暖、干净、友好,她的离开又使作者感到惆怅。
C.文中对“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的描写,展现了雪花飘落自由的姿态以及雪景之美。
D.这篇回忆录对一些事物进行了再创造,读起来像小说,但却是记载实事,语言简约有力,符合纪实风格。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简练的句子,摒弃空洞浮夸的文字,表达形式直白而文意单纯,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B.把业余艺术家咖啡馆及周边的肮脏、恶劣与圣·米歇广场咖啡馆的美好对比,是对巴黎真实的回忆。
C.通过想象的手法,描绘我和妻子离开巴黎到外地读书、看星星等画面,表现对“外地”生活的向往。
D.文章以咖啡馆为主要活动场景,结构严谨,思路开阔,看似闲淡的娓叙却凝聚了作者深沉的感受。
【小题3】结合文中加点处三次写到圣·詹姆士甜酒,分析作者写作时经历的心理变化。
【小题4】文章结尾对作者与妻子的对话展开描写,请探究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击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围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转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他的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着,结果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面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盆中。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巨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绝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公路上这时没有雾,罗伯特·乔丹清楚而鲜明地看到哨兵站在公路上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他知道奥古斯丁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的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这位普通老人的脸颊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表明乔丹由内心活动转向对远处的观察,引出下文对法西斯哨兵的叙写。
B.小说中详细描写换岗后法西斯哨兵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说明乔丹观察仔细,暗示了法西斯哨兵的疲惫状态。
C.活泼灵动的松鼠引起了罗伯特•乔丹的注意,他想把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这一举动表现了乔丹警觉的战士形象。
D.小说叙写了罗伯特·乔丹和安塞尔莫击杀哨兵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情节中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引人遐思。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对周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以此反衬之后突如其来的伏击,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震撼。
B.小说中,哨兵走出岗亭、“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等细节为下文罗伯特•乔丹的成功伏击作铺垫。
C.小说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罗伯特•乔丹击杀法西斯哨兵时的形象,突出他的动作敏捷,从容镇定,毫不紧张。
D.小说写伏击哨兵扣人心弦,通过对交织着的各种武器声音的描写,以及人物简洁的语言,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小题3】从听到炸弹声到击毙哨兵,罗伯特•乔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中,安塞尔莫的泪水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他想,现在信风刮起来了,不过正好能借助风力把它弄上来。我太需要这风了。

它下一次往外面兜圈子的时候,我要歇歇了,他说,我感觉好多了。等它再兜两三圈,我就能制服它。

他的草帽戴得很靠后,他感觉鱼在转身,结果钓线一扯,他一屁股跌坐在船头。

鱼啊,你忙活吧,他想。等你转身的时候我再收拾你。

他第一次看到那鱼,是在它兜到第三圈的时候。

他最先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影子,那影子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船底下钻过,他简直不敢相信这鱼竟然有这么长。

不可能,他说,它不可能有那么大。

可是那鱼当真有那么大,这一圈兜完之后,它浮出水面,和老人仅仅相隔三十码,老人眼看着它的尾巴出了水,①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还要长,在深蓝色的海水上呈现出非常浅淡的紫色。那尾巴向后倾斜,鱼在海面下游的时候,老人能看见它那巨大的躯体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背鳍朝下,巨大的胸鳍张得大大的。

老人这会儿冒起汗来,不光是太阳的缘故,还有别的原因。每当那鱼镇静自若地转回来,老人都能收回一段钓线。

可我得把它拉过来,拉近,再拉近,他想。千万不能把鱼叉插进它的脑袋,一定要插进它的心脏。

老家伙,你可要镇静,使足劲儿。他说。

鱼又兜了一圈,露出了脊背,不过离小船还是远了点儿。再兜一圈,离得还是太远,但这回它出水更高了些,老人心里有数,等再收回一些钓线,就能把它拉到船边。

他早就准备好了鱼叉,系在鱼叉上的那卷很轻的绳子放在一个圆形的篮子里,另一端紧紧地系在船头的缆桩上。

大鱼正兜了一圈回来。老人使出全身力气想把它拉到近前。有那么一会儿,鱼朝他这边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又挺直身子,接着兜起圈子来。

我拉动它了,老人说,我刚才拉动它了。

他又感到一阵头晕,不过还是用尽全力拉住大鱼。我拉动它了,他想。也许这回我就能把它拉过来了。②手啊,你拉呀;腿啊,你可得站稳了;头啊,你得给我坚持住,给我坚持住。这回我就要把它拉过来了。

可是,还没等大鱼靠近小船,他就使出浑身力气拼命拉,那鱼被拉得倾斜过来一点儿,但随即就竖直身子游开去。

这样的话我可就一无所获了,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可这时候也够不着水喝。我这回一定得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个圈子,我可就撑不住了。你能行,他对自己说,你永远都能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③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他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④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第一次看到大鱼时不敢相信,在捕捉大鱼的过程中,他在坚持与放弃中挣扎。
B.文中老人多次说“试一下”,看似重复,实则写出了一个人的顽强和对成功的渴望。
C.文中通过大量的自言自语和心理独白,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D.节选部分首尾照应,通过写老人“累”说明捕鱼的艰辛,也表现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比较表现鱼尾长,说明鱼很大,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句子②运用排比,写出老人面对大鱼,感到自己力量有限,但依然自我激励。
C.句子③连用几个“更”描写大鱼,表现了老人对捕捉如此大鱼满含激动和欣喜。
D.句子④连用“鱼群”“云朵”两个比喻,说明鱼血流得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3】小说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变换人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战胜自己与战胜对手。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