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

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两年前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咋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害个病就是癌症。

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毕竟一个人待在偌大一个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但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穿过去。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又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子女儿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然后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

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他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那些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屋里每间房也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才彻底安稳。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

都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人,从小就能看到大。可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会比自己上过大学的儿女这么出息。老栓觉得自己的确是看走眼了。

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看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栓叔,我来拿钥匙,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很纳闷。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了么?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湾里只有老栓一人居住的现状,典型地反映出了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B.小说写老栓面对乡亲们为感谢他而送来的钱物一律拒收,表现了老栓真诚淳朴、善良热心的美好品格。
C.小说写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学历低下,暗示了他后来成为省城公司老板并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D.“手上的钥匙,一路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写出了老栓巡查后的安稳与高兴心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来由、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主题。
B.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详写江娃子家而略写其他家,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表现江娃子穷人乍富的俗气。
C.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词语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D.小说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又借老栓的想象和低头看钥匙时“嘀咕”的话语,预示了乡村的未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3】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作者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变化。请结合作品,从社会状况和村民的情感观念两方面简要分析。
20-21高一下·山东菏泽·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小题4】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

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B.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C.小说精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
D.“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承天寺撞钟的老和尚,年老体衰,生活清贫,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B.文本一结尾写孩子听到钟声后,“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庇护。
C.文本二中作者说习惯写家乡的人事物,并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而是与对传统生活的熟悉和旧时邻里的感情有关。
D.文本二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小说散文化给予了他个性化的理解,反映了求变求新的态度。
【小题3】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4】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阁

黎锦明

过了中秋第二天,人家屋里的香灰都冷了,而陈家门口却更加了一番沸腾。陈四姑娘出阁了!左邻右舍早就将这消息喧传几天了。那一天天气很清明,屋前屋后的桂花正在吐放着馥郁的芳香,舞动着的轻烟,玲珑的山色,好像都替四姑娘抱了无限的欢意。

正堂里面一阵迅急的磬鸣,接着大门口的爆竹煮粥似的响动,和着送嫁的人们的欢叫,连几只偷贡饭吃的瓦雀子都吓的无影无踪了。在这当儿四姑娘由伴娘从内房扶出,对亲人连哭带诉的告了辞。最后轮到她的老寡母身边,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一身只是乱颤,哭得四围的人都有些欷歔的意思了。

“上轿上轿,马家新姑爷等得肝油也冒出了!”抬花轿的几个少年们嚷着。他们都是从前四姑娘的玩伴,又是个个钟情于她的。如今她脱离他们高就了,哪个又不感到一种创伤的痛楚?哪个又不灰心?他们只是说这是不屑理会的事,而又舍不得离开她,只好兴奋着替她压一膀子的轿扛。

伴婆和新娘移到轿边来了。新娘只是哭,她的妈妈也跟着哭,直待几个人将她掼进轿门。

只是她在里面哭的更热闹!一双着红绣鞋的六寸大脚一顿跺跺拍拍地蹴起来。

“看你这蛮婆好福气,这样长一双脚!”罗梅生咬紧牙关将轿门一锁的说,叫了声口号,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接着又是一阵爆竹的嘈响和哭声。

“如今世界变了,大脚姑娘行时了。奇怪!”后面龙春叹了口气说,似乎他再也不承认四姑娘是美好似的。

的确,这是乡里少年们值得希异的事,陈家庄放足的风习,实要算四姑娘为首倡。这大概是六七年前的故事罢。她还不过十一二岁年纪,她的脚才由母亲严厉地限制着捆扎起来,她反抗,号叫,也不知挨了多少骂,然而她没有一天不想方法来解放自己。“妈呀,城里的女人都放了,王四爷不说过吗?”她时时这么反复地央求,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明,马上给妈“信他那油嘴”一句驳翻了。然而这也是她的幸运,不几天果有一位由城里回乡的姑娘,打她屋门边歇轿,那双翘在轿门外六七寸长着浅肤缎鞋的大脚给她做证明了。“妈,楚家小姐不放了吗?那脚多松快!”她吐出高兴的话头又对妈央求了。“唉,我的儿,她是小姐们啊!像我们这穷户人家放起那样大有哪个要啦?”“我就赌咒不嫁!”她破涕为笑地说。这是为娘的心软,又想起这孤儿独女,又想起将来老时的零落……不禁默了下来。

他们已走出布满桂香的陈家庄了,沿着涧水直趋山径走来。四姑娘在轿里哭的越发凄紧了,清音在山谷里颤荡着,淅淅的流泉的唱答好似也为她同情,他们走到山腰那里一段生满了映山红的草坪头山来。那冬青树底下,那莲塘的尽头,他们不禁一齐顾盼过去,啊,那是何等令人可留恋的场所。

冬青树下是她日常留连的,她和她的嫂子当日中时便到这里来晒衣。她的力大,两脚又活泼,可以扒到那高而险的树上去支晒衣竿子。衣一件件的理,她一阵阵的对她嫂子攀谈。

她说“若是舅舅回乡来,一定要跟他进城念外国书去”,她说“哥哥有空时,我得抽工夫去习一两年汉书”,她又说“乡里没有一个不说我能干”。她这样抱了大志愿的口气,差不多成了父老们的奇谈,也是龙春一班少年们呶起嘴不屑于谈及而值得鄙薄的话。她自然觉得这班卑视女子的少年心理是不足以挂齿的。有时他们找她来打趣,她很有些傲视,也不留连,“呸”的一声飞跑了。但当薄暮黄昏时,她的屋前屋后都弥漫了他们相往返的缠绵山歌,金碧辉煌的残阳投到山腰上,她倚在树边,望着迷蒙的山色。

“哎呀,咱们再也捱不着榜榜槌了。算起来,我已经是八回啦,背上两下,肚皮上三下,脚杆上三下!”龙春又嘲着说,喘着气换了换肩,他们不禁全都笑了几声。

自然的,他们想,这莲塘边从此再也不见这娴婉的浣衣女了。平日只要天气晴和,她时常提起一桶衣服到这山腰的莲塘边来。西头有一带松荫,松荫上便是一段青石崖,她盘坐在崖边角,扎起袖,系紧裙子,徐徐的搓洗,默默的空想,那里有野卉杂莲花的清香,有山鹬的低唱,有翡翠的飞窜和斗然一条鱼跳出水面的微响。少年们便乘此机会来撩搭她了,对她斜视着,对她窃语着,她尽自动作着不理,有时但红着两颊只是掩住嘴笑。及到他们闹的开不得交,她佯怒了,将捣衣杵轻轻一摆——“拍!”“哎哟!”山坡头路已尽,这鼎鲜红的桎梏将这幽婉的少女灵魂载出乡境了!那大路前便是他乡的标界。标界的左方便是一所神王庙,庙前每年打过花鼓。一打花鼓四姑娘一定姗姗然来,如今她去了……

她去了,而这地所留下的映象,他们总不能忘掉罢。他们觉得那如鼎沸的人声仿佛还残留在山角里,清脆的锣钹与胡琴的余声还在缭绕。那是春季四月初了,禾田里的稻秧正在荣发,农人们已停下耕作,水牛一群群的在山腰闲着吃草。少年们玩了火龙灯后又议定打花鼓了。开台的那一天,远近的人众都忙着聚拢来,说是罗满娘子忙到连午饭也烧掉,陈七爷忙到连裤子也穿错。台就是搭在那山坡上,神王庙前。说是借来杨秀才家的喜帐挂了,又借了后山包府上的金漆桌椅与宁绸扎的莲花灯,开台打得起劲时,台底下的铜钱纸票子只是如飞的掼来。而他们用意无非都是在四姑娘身上罢。四姑娘一来,饰花旦的何妖精只是眉来眼去,扮小生的罗梅生只舞得八面威风,丑角陈三尽着涎皮搭脸的为她取笑,老旦龙春不安本分,当时要露出那圆的脸清脆的喉音。如今她要离去了!

而她犹兀自一无所觉的在轿里哭……

“唉龙春,怎么办?越哭越凶了。”台后扛的陈三咳了一声说。

“我也这末想哪!”罗梅生矫作愉快的声音答。

“要是哭坏了人,又是我们负担子呢。”谢三接着说。

于是龙春不自禁地呼道:“喂,四姑娘,我想你老是哭,哭得这样伤心,还是让我们抬回去吧!”

“你配!”四姑娘的哭泣陡然停止,嗷的一声说,“偏要哭!你不抬走是我的孙!”

1925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清新风趣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的婚俗画,在山川景物和人情风习的掩映中呈现出一种冲淡清丽的风采。
B.抬花轿的几个少年嚷着说“马家新姑爷等得肝油也冒出了”,这是对陈四姑娘出嫁的讥讽和抱怨。
C.小说将叙事视角置于抬轿人的角度,在打花鼓一节中未对四姑娘做任何描写,却通过钟情于她的打花鼓者的神态凸出她的美丽。
D.小说以陈四姑娘哭嫁、少年们送嫁为主体,刻画出陈四姑娘的浓郁的亲情和乡情,少年们健康纯真的爱恋。
【小题2】小说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漫不经心地叙写了几个抬轿人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如同沈从文《边城》一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气息。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