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6 组卷2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科尔特斯凭借其不足600人的兵力就摧毁了人口数以百万计的阿兹特克帝国。不久,皮萨罗同样不可思议地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基督教的信条以及西班牙人无可否认的技术优势,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全面崩溃。

在有关这个巨大谜团的解释中,有一项新假说令人茅塞顿开。因为,就在阿兹特克人将科尔特斯的军队逐出墨西哥城并予以重创的那天晚上,天花这种传染病开始在城内肆虐,好多人一道死于那个悲伤之夜。这场致命的传染病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恰好解释,为什么阿兹特克人没有乘胜追击,完成合围,赢得最后的胜利。

值得关注的,还有这场只杀死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却毫发无损的疫病对当时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对这种明显的偏袒,当时只能从超自然的角度加以理解,很明显,在这场战争中哪--方得到了神明的助佑似乎已不成问题。在西班牙人的神祗展现了其超自然的能力之后,难怪印第安人会如此温顺地俯首称臣。这一假说为我们重新理解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自然,也就会引发相关问题;西班牙人何以且何时获得了这种免疫力?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疫病以对付入侵的西班牙人?只要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随之显现的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中的新领域,即人类与传染病的互动。

世界历史其实已经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事例,比如14世纪的黑死病,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很少受到关注,渐渐地,那些人类与疫病惨烈遭遇的案例都已湮没于时间隧道中,以致事件发生的规模与意义都很容易被忽略。不过在其他一些事例中,军营里突发的疫情的确扭转了战局,这类插曲自然不大可能被遗漏,但它们的不可预见性却使历史学家深感不自在。我们都希望历史合乎理性、有章可循,为了迎合这愿望,历史学家也往往会在历史书写中刻意突出那些可预测且可控制的因素,而总是以一种不经意的笔调处理这类事件。

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历史学家自然会受到自身疫病体验的影响。经历过各种病史的现代人,已对各种常见的传染病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受过严格训练的当代历史学家往往只能认为那些疫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的说法未免夸张。但事实上,同样的疫病在熟悉它的人群中流行与在完全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暴发,其造成的后果差别巨大。如果现代医药出现之前的传染病均与现代欧洲传染病模式并无二致,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关注疫病的历史呢?是时候,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全球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了。毋庸置疑,无论过去与现在,传染病都在自然平衡和历史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威康·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

材料二:

新冠疫情以远超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因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当前国与国之间大量而频繁的商务、旅游、教育等活动,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封国,地球村正分割成一个个孤岛。更糟糕的是,由于疫情的冲击,过去几十年不断升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大规模退潮。

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正陷入麻烦,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经济上的各种保护主义将加速抬头。有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需求,会对具有优势性的产品限制出口;更多国家还会限制别国产品进入,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伤害。同时,这次疫情开始让全球重新反思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最早暴发疫情之后,由于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现本国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产业链不应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对于某些关键产业,即使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是不是也应让部分产业回流本国?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就在4月表示,为了鼓励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政府将为企业的相关搬家费用买单。当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会予以回应还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最近两年,特朗普多次要求苹果将全球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就在去年6月份,苹果反而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就不是新闻,但实际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因为中国虽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仍具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包括苹果在内的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仅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而远离自己最大的销售终端市场。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牢不可破。过去,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足,每当国家进入危机时刻,政府的权力都会膨胀。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表示,面对经济大萧条民众只能求助于政府。这--次疫情暴发后,很多西方政府的权力都开始扩大,预计这种趋势短时间之内不会逆转,以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后可能就可以实现。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原本就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市场之手始终在默默发挥作用,二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其中90年代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过去几年,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潮其实已经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在一夜之间从中国撒出,但从更长期来看,在疫情的推动下,产业转移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摘编自谢九《疫情正在重塑世界:全球化进或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对这种征服以往从宗教或技术角度的历史解释似乎很难令人信服。
B.传染病只对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伤害这一史实,让交战双方都以为神灵站在了西班牙人一边,重创了印第安人的心理防线。
C.中国具有劳动者素质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中国是苹果公司重要的消费市场,吸引苹果不顾反对将所有生产线搬到中国。
D.让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前对西方政府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疫情危机之后随着其权力的膨胀,这可能变成现实。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往往忽略疫病对不具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的可怕后果,未意识到疫病模式的变化,这会导致其对人类与疫病互动的历史缺乏洞察。
B.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疫病事件的强调会削弱以往历史的解释力,历史学家往往对此就低调处理,因为历史的发生应该合乎理性有章可循。
C.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处于相互依赖之中,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全球产业链分布过度集中。
D.全球产业链转移-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政府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此次疫情将会使新一次产业链转移的过程大大加快。
【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作为经济全球化退潮的表现的一项是(     
A.从全球疫情地图来看,疫情重灾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大巴黎地区,一度大规模封城,经济停摆。
B.近期俄罗斯、越南等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对于需要进口粮食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一旦国际市场关闭,将面临价格上涨或粮食短缺的危机。
C.疫情暴发之后,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救助方案,计划从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2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本国。
D.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频繁从国际组织和协议中“退群”,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奥巴马时期全力打造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TPP。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小题5】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1高三下·重庆·专题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正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段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不必出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孟子》,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能用来替代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在以名利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读书的真意义很难追求,读书种子也很少。
C.方块字和音标文字相比,过于艰深,妨碍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此缺点急需改进。
D.“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从全文来看,还是读书人缺乏正确的读书动机造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问题: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人日见其少,读书空气稀薄。
B.作者提出解决读书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只有读书才能获利的制度。
C.文章举例论证了文字教育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永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D.文章结尾处从文字教育和国家前途的关系出发呼吁全民族要重视读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当时的社会存在着不读书者也可获得功名富贵的特殊现象。
B.不读书的社会风气的蔓延,读书种子的日渐稀少互为不良的因果循环。
C.纪晓岚答乾隆的故事巧妙说明了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的读书意义。
D.作者最后指出了读书学习是民族复兴、国运昌盛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均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比较大。
B.《周髀算经》在说明天文现象时,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C.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该说法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
D.南朝的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了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B.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起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人互相对应。
C.《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僧一行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多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B.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因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C.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西汉刘向在《开元占经》中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
【小题4】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小题5】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莱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莱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就读《哈姆莱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莱特形象也有变化。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莱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这样一来,这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莱特也没有了。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莱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莱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莱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莱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莱特这样的迫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材料二: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西方读者中心论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语,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仍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莱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莱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莱特,甚至没有了哈姆莱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指读者个体因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B.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指同一读者阅读同一文本,因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
C.西方“读者中心论”强调以读者的接受作为阐释作品的主要依据,但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D.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这使得读者的多元解读成为必然,但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
B.阅读文学作品时,如果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去还原“真相”,那么一个文本只能有一种阐释。
C.“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观点,在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作品荒腔走板的解读。
D.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说明,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可能会受某读者一时的影响,但其地位最终会为人尊崇。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中“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观点的一项是(     
A.教师在讲授《愚公移山》时说:“愚公做事有毅力,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B.有人说朱自清散文《背影》一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利于孩子们成长,应把它从课本中删去。
C.年少时看《西游记》只钟情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长大后则对师徒四人的情谊等有了更深的体会。
D.中国画讲究留白,人们大都把齐白石“虾”图的空白理解为水,而不把徐悲鸿“马”图的空白理解为水。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班级要举行文学作品阅读素养提升交流会议,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给同学们提出几条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