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学回忆录》后记[注]

陈丹青

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听课五年,我所累积的笔记共有五本。

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前几年领了出版社主编去到乌镇,重提此事,木心仍是不允。

眼前的电子版不再是那叠经年封存的笔记,而是木心读者期待的书稿。喂,木心,恕我不能经你过目而首肯了,记得你当年的长篇大论吗?年底将要变成厚厚的书。

木心讲课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录入笔记的这半年,本能地,我在纸页间听到他低哑苍老的嗓音。我记得许多次,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而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讲述《圣经》时,木心念及早岁与他频繁通信的十五岁湖州女孩,使我们知道早在四十年代的浙江小城,竟有如此真挚而程度甚深的少年信徒,小小年纪,彼此辩说新旧约的文学性。提到《易经》,他说夏夜乘凉时教他背诵《易经》口诀的人,是她母亲,抗战逃难中,这位母亲还曾给儿子讲述杜甫的诗,这在今日的乡镇,岂可思议。

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作世界文学史,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八十年代末,木心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这个死不悔改的人。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这本书,布满他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或曰:木心的史说是否有错?我愿高声说:我不知道,我不在乎!或曰:木心的观点是否独断而狂妄?呜呼!这就是我葆有这份笔录的无上骄傲——我分明看着他说,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

我真想知道,有谁这样地评说文学家,谁曾如此这般讲过文学史——我多么盼望各国文学家都来听听木心如何说起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木心在时,凡添写几首诗经体新作,他会约我去北方大道南侧一张长椅上见面,摊开我根本看不懂的诗稿,风寒街阔,喜滋滋问我:味道如何?现在,唯愿先生原谅我擅自公开了听课笔记,做成这本大书。

文本二:

庄子,做过小官。贫,如陶潜一样,借米烧饭。与孟子同期,两人从未见过面。孟子文中从不提庄子。世人传孟子看不起庄子,认为他是杨朱学说的翻版。当时杨朱势力大,孟子反对,打击杨朱一派,不提庄子。

中国文学的源流,都从庄子来。若不出庄子,中国文学面孔大不同。有庄子,就现在这样子。汉的赋家,魏晋高士,唐代诗人,全从庄子来。嵇康、李白、苏轼,全是庄子思想,一直流到民国的鲁迅,骨子里都是庄子思想。石涛、八大,似信佛,也是庄子思想。

中国的伦理观是孔孟的,艺术观是老庄的。庄子是浪漫主义。以庄子文体论,当时已有意识流,如《逍遥游》。庄子所有内篇,世称《南华经》。他的浪漫主义框架太空。庄子把读者看得低,是写给不如他的人看的。我是古典主义的,把读者看得高。

庄子的理想是什么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他的哲学的厉害。我看这是禅的境界,是要把生命寂灭。

老子,庄子,与中国的方块字共存。


[注]木心(1927——2011),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学生陈丹青将他的演讲编为《文学回忆录》。文本一为陈丹青为《文学回忆录》所作的后记,文本二是《文学回忆录》中的选段。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心自编讲义,学识渊博,讲课时又没有架子,挥洒自如,文章重在塑造他智慧真诚的知识分子形象。
B.木心讲授时“临场的戏谈”,不但有对各国大作家跨文化的联想和比较,而且结合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C.陈丹青的这篇后记,回忆了木心授课时的言行,文笔自然流畅而有文采,体现了木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D.木心深深热爱着文学,敢于对拜伦、托尔斯泰等文学家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批判,“说他们的坏话”,极富个性。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丹青所谓木心的“哈姆雷特式的性格”,针对的是木心对出版讲义一事非常慎重,并非说他的性格一向是优柔寡断的。
B.林黛玉“苦命、肺痨、爱焚稿”,冷傲自赏,即如其判词所言:“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令人扼腕。
C.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塑造了大鹏等极富浪漫主义的形象,并通过鲲与鹏的对比,引出了著名的大小之辩。
D.法国作家西蒙靠种植葡萄来供养写作,成为美谈。无独有偶,我国诗人陶渊明决然辞官归隐,他依靠种菊来供养写作。
【小题3】木心高度评价庄子,认为庄子“才华是史上最高超的”。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木心心中的庄子有哪些特点。
【小题4】如欲以“木心的浪漫主义”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一,列出评论要点。
20-21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思永:未竣工的考古学重镇

岱峻

梁思永1904年生于澳门,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留美班,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这里的学风注重地质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社会学、化学及物理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田野调查,把地下的实物分析与人类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梁思永曾在美国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研究。1927年初,他写信给父亲,表示想回国实习并搜集一些中国田野考古资料,准备毕业论文。

父亲那天的回信,从出席清华学堂欢迎李济、袁复礼自山西西阴村考古发掘归来的感想谈起,建议儿子快些回国。1927年,梁思永回国,在国内工作近一年.担任清华研究院助教,兼任古物陈列所审查员、故宫博物院审查员。梁思永利用在美国的所学,对李济在山西西阴村发掘的一万多个陶片进行了详细分类。他通过与国内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对比研究,肯定了西阴村与仰韶村是同时代的遗存。梁思永将研究成果写成英文论文《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之新石器时代之陶器》,获得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专业硕士学位。

1930年,梁思永正式加盟史语所考古组。

这年8月,地质学家、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从来华考察的法国传教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处得到线索,中东铁路苏籍雇员路卡徐金在东北中东铁路一线,发现黑龙江昂昂溪附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9月19日,梁思永与助手王文林从北平出发,前往黑龙江。此前,日本学者对东北进行过考古活动,但限于辽东半岛及松花江以南地区。梁思永此行是考古学者首次进入黑龙江地区。

昂昂溪位于东北平原北部的中心。他们挖掘的沙冈离江边七八公里,离昂昂溪火车站约六公里。他们每天要徒步往返驻地与遗址之间。在他们的艰苦努力下,昂昂溪共出土标本一千多件。

1930年10月初,因天气渐冷,他们不得不踏上归途。这次调查成果,梁思永在1932年10月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一分册,发表了长达四十四页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从此,松嫩平原嫩江中下游沿岸广泛分布的以细小压琢石器为主的原始文化类型,被称作“昂昂溪文化”。“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三省。这个地区刚刚兴起的考古发掘只好戛然而止。

1931年1月,新婚燕尔,二十七岁的梁思永就告别妻子,随史语所考古组去河南,参加安阳小屯和后冈发掘。梁思永的胸肋部开始大量化脓积水,医生从他的胸腔内连续抽出了四瓶黏液。经加量用药和多方救治,方稳住病情。当时,妻子李福曼已怀有身孕,但仍在梁思永的病床前日夜守护。

那之前,中国境内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进行的考古挖掘,遗址发掘方面都缺少科学性。夏鼐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至李先生处……谈话中,我露出不满意小屯发掘的方法,李先生仰卧着,两眼直瞪着天花板,说:‘小屯发掘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好乱挖。’又叹气说:‘后世知我者其小屯乎!罪我者其小屯乎!”’那时候,全世界田野考古的水平都不够高,而梁思永在美国西南部搞过发掘,受祁德指导,又有当地特殊地貌的启发,因此容易形成“很大一片整个挖的概念”。

1931年3月至5月,梁思永在后冈的发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地层划分方法:以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来划分地层,为科学而准确地认识古代文化遗存打下了基础,使中国田野考古技术明显提高。梁思永还主张在发掘工地附近另租工作站,吃住在工地,仅在星期天回城休息和作下一周的准备,以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站制度自此而生。

战争爆发后,梁思永领着史语所同人,带着妻女,颠沛流离。每次转移,梁思永带领劳棘、陈述等一齐动手,把二十多万册考古书籍和文物装成六百多个大箱,然后经由卡车、火车、木船、轮船,一站一站地押运到昆明。

(摘自《人物传记》)


相关链接
①启超曾在给儿士们的信里这样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梁启超是怎么教育满门子女的》)


②梁思永当时着手撰写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报告,他本想“一气呵成”,可惜严重的肺病延缓了他的工作。但他仍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李济后来说:“这位天才考古学家关于侯家庄王陵的报告手稿是保存在考古组的珍品之一。”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手稿被运到了台湾。

(《梁思永:多有开创的“天才考古学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研究时,总结出把地下实物分析与人类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B.梁思永正式加盟史语所考古组,前往昂昂溪进行考古发掘,此时日本控制了东北三省,此次考古是中国学者首次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发掘研究。
C.梁思永在昂昂溪进行发掘时停止的主要因素有:天气渐渐变冷,不得不踏上归途;“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三省,局势动荡不够稳定
D.在小屯发掘之前,全世界的考古界都缺少科学性的遗址发掘,形成“很大一片整个挖”的概念,梁思永根据土质土色提出全新考古理念。
E.梁思永参加安阳小屯和后冈发掘,胸肋部大量化脓积水,危难之际,妻子李福曼不顾自己身孕的艰险,日夜守护,看出他们夫妻恩爱有加。
【小题2】梁思永在考古事业上取得斐然成绩,请结合材料,谈谈其成功的因素。
【小题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梁思永其人其事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题目《梁思永:未竣工的考古学重镇》包含多层涵义,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卫星宽带接入需求,特别是解决边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问题,卫星+互联网模式成为新热门。

卫星互联网可不是简单的卫星通信。目前全球还有数十亿人因为现有地面网络设备覆盖率不高,未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众多高技术公司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主打功能就是天基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用于触及地面接入方式无法到达的地球上的众多区域,进而极大提高全球高速数据传输服务覆盖率。此外,卫星互联网还具有容量大、功能多等许多独特优势。

近年来,SpaceXOneWebO3b等创新型企业纷纷计划打造由低轨小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引发全球性发展热潮。其中,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进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实质部署阶段,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星座。

星链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SpaceX公司计划分别在340公里、550公里、1150公里3个轨道高度上部署约1.2万颗卫星,这个数目是全球目前在轨卫星总数的5倍。随后又计划增加3万颗卫星,使星链计划卫星总数达到4.2万颗。

卫星互联网如此庞大的卫星部署计划,让人们不得不担忧由此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首先是空间轨道资源和频谱资源的大量占用。成千上万颗高速运行的低轨卫星,增加了碰撞风险,并且产生大量空间碎片,对现有航天器带来毁灭性打击。再者,低轨互联网卫星受大气影响,寿命普遍比高轨卫星短。如何回收或处理报废卫星也是一大难题。

大量低轨卫星的出现,同样对天文观测提出了巨大挑战。低轨运行的卫星亮度远超大部分天文观测目标,拥挤的近地轨道,将使天文观测和科研越来越多地受到光线干扰。同时,这类全球卫星星座计划系统天生就可用于军事,也将对空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各国军用卫星系统主要基于少量的、大型高价值卫星。一旦这些大型卫星遭遇攻击或出现故障,将会对部队行动所依赖的天基系统造成致命打击,而使用大量的、小型廉价卫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摘编自李丽、杨迎宾《卫星互联网来了!》)

材料二:

2020年7月上旬,国内首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完成首航,利用一颗高通量卫星在万米高空完成了百兆以上速度的联网,并实现了流畅的空中直播。从构想到发射组网,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卫星互联网主要以卫星为接入手段,它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反映了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需求。随着航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提供这种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成为可能。目前卫星互联网主要指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地面网络靠基站通信,卫星互联网则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好比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目前,尽管地面网络发达,但许多特定场景下靠地面网络覆盖代价太大。于是,将基站布设到近地太空成了一个选择。

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如何实现?以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为例,卫星绕地球一圈100多分钟,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通过成百上千个卫星在这个轨道高度组成星座,从而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对用户来说,尽管卫星始终在运动,但每时每刻都有卫星飞过头顶,网络信号始终保持稳定覆盖。

2018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发星被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虹云工程通过搭建由156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实现全球无死角地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几乎同时,鸿雁星座首发星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其目标也是在太空构建一条四通八达、覆盖全球的信息通路,计划用60颗核心骨干卫星和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系统。

卫星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并不限于宽带,也包括能够提高定位和授时精度的导航增强功能,可对航空、航海、远洋货物等进行跟踪的物联网等。无疑,卫星互联网未来的应用场景会多元而广泛。

怎样用好卫星互联网呢?低轨卫星以每秒7公里多的高速绕地球转动,为了防止网络中断,让用户有良好的体验,需要对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此外,上千颗在轨卫星有必要通过智能化实现在轨自主运行,这也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卫星互联网真正用起来,关键还在于要好用也能用得起。这就要求卫星组网实现低成本,地面终端也要实现低成本。例如,通过批量生产,卫星互联网的卫星会更便宜;通过技术攻关,把芯片越做越小。当然,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给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能推动产业链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卫星、载荷和地面终端产品。而且,卫星互联网这种复杂系统对系统设计、产业配套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有必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成本、产业成熟度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综合性因素。

(摘编自余建斌《卫星互联网,把基站搬到太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卫星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全球不断增长的卫星宽带接入需求,二是当下航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B.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进展快,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了约1.2万颗卫星,数量是全球目前在轨卫星总数的5倍。
C.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虽有不同,但两者接入互联网的方式相同,均依靠地面基站与卫星互通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
D.降低成本是用户用得起卫星互联网的关键因素,而通过科技攻关把芯片做小就能降低成本,实现用得起的目标。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星部署的数量过多会导致空间轨道等资源被大量占用,增加卫星碰撞的风险,由此产生的空间碎片会对现有航天器造成致命打击。
B.全球卫星星座计划系统既有民事上的用途,也有军事上的用途。目前各国军用卫星系统大量使用大型高价值卫星。
C.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通过成百上千个卫星在近地轨道组成星座,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让用户的网络信号始终保持稳定。
D.我国“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计划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都把实现全球无死角地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作为目标。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小题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