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成一棵树

①世间有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地球,因为有树,变得适宜居住。人类,因为有了树,诗意地栖居才成为可能。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甚至可以没有人,但不能没有树。

②树,以挺拔的站姿坚守脚下的土地,它的根在地底下匍匐蜿蜒。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树的根也许密如细发,但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树得以在坚硬的泥土里进行着生命的运动,从而扎根生长。

③树,以仰望的姿态朝天空发出邀请。枝枝杈杈是树的臂膀,片片绿叶是树的语言。树,站着会生长。过不了几年,便拥有自己的树冠。一团绿色的火焰在大地上燃烧,随着岁月更迭,时光变迁,树不仅没有变老,反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蓬勃昂扬。大树参天,遮天蔽日,树为脚下的土地撑起一片荫凉,为在树上栖息的鸟、虫子、蚂蚁、松鼠等阻挡风雨。

与树相望,我总觉得树是可以亲近的。树洞里埋藏了人类的秘密,树阴下有人们活动的身影。树的绿色能让我们绝望的眼睛看到希望,至少也能让疲倦的眼睛得以休息。细心的人总能发现,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树的绿色都不相同。春天是草绿、浅绿,夏天是明亮的绿、浓厚的绿,秋天是深沉的绿。

⑤村口有大树。古老的村庄,因为有了大树的守候,才有了灵气。有它们陪伴的岁月,村子宁静而安详,村子里的生活如桃花源一般神秘而美好。老家村口不仅有参天的香榧树,还有巨大的香樟树、松树,人们从那里远远走过,就能闻到树的香味。松树村头村尾各有一棵,村头的那棵村里人说树冠长得像龙,村尾的那棵却是笔直向上生长。村里人相信,这些大树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命运也就是村子的命运。

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闻到村口大树的香味。那是家乡的香味。是的,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希望,这些村口的大树都能站立在村口。只要我们一走近,就像是见到了熟人,分别久了,便会热泪盈眶。村口的大树,人世间的村庄有了你才像个村庄啊!

⑦寺庙有古树。寺庙里的古树散发着佛光,抬起头,所见的是清荫下,信仰的天空。在天台的国清寺,一口古井旁,挺立着沧桑古树。我们一行人经过时,有眼尖的人忍不住惊喜地叫了一声快看,树上有松鼠。循着他指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了在树叶间跳动的松鼠,树叶的绿光此刻明亮无比,似乎能划过我们的神经。呵,这松鼠一定是把古树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乐园。

⑧而在普陀的普济禅寺,香道两旁都是硕大古老的树。在去西天的半山腰,走进一个小小的岔道,便望见一小片森林。靠近一看,竟然只是一棵树。这是一棵九百多年的古樟。主干生支干,支干生枝丫,密密层层,各事其主。所有的树干斜向天空,广达数亩。有一棵树上还挂着一块牌子: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

⑨树上有生灵,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有一年冬天,我从窗口望出去,总能望见菜园里的一棵常绿树。每到下午,就有一群鸟雀狂飞乱舞。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棵鸟树。鸟儿因为有了树的庇护,甘心情愿做树的花朵。

⑩树,也许比动物还有灵性。

【小题1】请简要概括“树”的外观形态。
【小题2】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在下面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一棵树就是一座村庄,一棵树就是________,一棵树就是______
【小题4】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树的根也许密如细发,但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树得以在坚硬的泥土里进行着生命的运动,从而扎根生长。
【小题5】作者取题为“长成一棵树”,你是怎样理解的?
20-21高一·甘肃张掖·开学考试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铁的父亲

徐迅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这首儿歌总会在我耳畔响起。我仿佛看见一棵桃花怒放的树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边相互拍着巴掌,一边大声念着儿歌。父亲静静地站在他们的身后,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奇怪的是在父亲生前,我却很少有这种感觉。

铁匠行里有句话叫“小锤带路,大锤定性”。父亲一生就是挥舞小铁锤的。打铁时,小铁锤在父亲手中起起落落,他指向哪里,抡着大锤的徒弟就打到哪里。他象征性地轻敲一下,徒弟也会轻敲一下;他在铁砧上当的一声空敲,徒弟立即心领神会,抡圆大锤就重重地砸下来。若遇上锻造一块很大的铁器,父亲还得再带一人上阵,那人叫作“甩大锤”的。那大锤看似腾在空中,然后又稳又狠地砸在铁块上。一时间,沧桑而暗沉的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恍若电闪雷鸣。“叮叮当当”的锤声,时而密集如暴风骤雨,让人如处惊涛骇浪之中;时而舒缓如流泉叮当,让人为之神驰。师徒三人浑然一体的动作又像是一个舞蹈,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大开大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样的情景若是出现在暖阳当空的午后,对有幸看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父亲希望我跟他学打铁的时候,我在他的铁匠铺里拉过风箱。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亲自去拉风箱,也许怕我累着,或是给我做示范,他经常放下小锤,去拉风箱,脚尖微微翘起,左腿后退一步,当风箱把手拉到尽头,他再慢慢向前推动,右腿又随着风箱的节奏,自然前倾。在拉推之间,身子俯仰进退,舒缓自如。火焰也随之“呼呼”地回应着,明暗之间,炉灶里的铁块被烧得通红透彻,父亲脸上一片慈祥。

我不知道逝者究竟有没有灵魂存在,但我的灵魂里分明住着父亲。时间愈久,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从小目睹他打铁的姿态,他艰辛的劳动,他开怀的笑容,他人生的不顺,他对儿女们的担忧……尤其是我跟他学过打铁,尽管没有学成,却近距离地看到他打铁的姿态。我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当一个铁块在火中烧得红彤彤时,他的眼睛就会突然射出一道亮光,那亮光锋利如刀,明亮如火,仿佛能射进铁块里,看清铁与火的内部变化。其实,锻打铁器的每道工艺都很复杂,不仅有着手艺人的劲道,还有着手艺人的智慧。比如打一把镰刀,也需要经过选料、生火、烧煅、定型、搭钢、淬火、回火、磨铲、抛光等环节,炉火的燃烧,大小铁锤的反复锻打,一块铁料才宛如凤凰涅架,脱胎换骨,变成一把崭新瓦蓝的镰刀。

多年后我更加清醒地明白,那些生寒的铁,一旦有了人的体温,有了人的血性,也就有了血脉。淬火后的铁已不再是物质的铁,而是一件有着生命的铁器,父亲锻造的铁器是别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却是他生命的全部。那些在家乡至今流传的铁器甚至就有他的灵魂,有了一定的神性。

父亲是带着他一生的手艺与他的神性走的。

家乡有句谚语—“铁匠没样,边打边像”,是说铁匠有着非常高超的想象力,无论是方圆,还是长扁尖的形状,铁匠总能将铁块打成大家需要的形状。但作为铁匠的儿子,我却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甚至连一首像样的诗也写不出来。我自愧没有父亲那样的想象力。这样延伸开来,我感觉我其实也没有理解父亲,甚至没有走进父亲沧桑的心灵世界。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我还想回到开头的那首儿歌上来。父亲的肉身消失了,永远也不会回家打铁了,似乎这首儿歌对我来说终归于虚空。但我确实喜欢这首儿歌,喜欢它那有些浪漫的东西,让我把桃花、铁砧和打铁的人莫名地联想到一起。只是到了某一天,一位朋友郑重地告诉我,这首《打铁歌》另有玄机。他说,这儿歌里的张,是指明朝的张献忠;李,是指李自成。民间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张献忠幼年学过打铁,他要造反时,姐姐劝他说:“你造起反来,我们还能活吗?”张献忠说:“姐姐不用急,唱这首《打铁歌》可免难。”于是这首歌便传散开来。我听了,竟一下愣怔住了:年岁渐长,我对父亲的理解,竟像我对这首儿歌的了解一样,总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统摄全文,本文主要篇幅在描写父亲打铁的动作和神态,而这些细致的描写亦是为了凸显父亲的形象。
B.描写师徒三人配合打铁的动作,文章接连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写锤声,调动视觉与听觉,劳动场面写得极为生动。
C.文中说“我的灵魂里分明住着父亲”,寄托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也说明父亲对他的整个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跟父亲学打铁而无果;父亲去世后,也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文章以我的庸碌无成来反衬父亲的技艺精湛。
【小题2】文章写打铁的父亲,为什么在开篇结尾都写了《打铁歌》?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文章写父亲打铁的过程富有美感,请简要概括其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榻

周涛

我扭头看到几个骑马的人从背后行来,就赶快让开。让的时候那种处境和姿态,使我感到自己有些类似古代王者车骑边躲闪的良民百姓。

这几个骑马的人并辔而行,使一条空旷的土路变得拥挤。他们不时地前后错动,不疾不缓,在控制中保持着整体的参差变化,一片杂乱有力的马蹄声不断调整着步骤和节奏。

这是一些保养得相当好的马匹,高大劲健,精力很饱满。马头在需要我抬高目光的位置上带有挑衅意味地左右晃动着。

我立在渠边望着这一干人马。

看得出,这种并行中正暗含着拥簇的意思,我找出了那个被拥簇的人,是中间那个骑在纯黑毛色的快走马上的人,直鼻阔嘴,细眼高额,眉睫似漆,他穿了一袭褐条绒宽肩大氅,灰羔皮的领子,身躯壮硕地雄踞在镶银垫褥的鞍座上。他只是轻声说几句话,眼睛并不顾盼,不注意观察别人的反应,偶尔笑一下,始终只是稳稳地望着前面。

他骑的那匹黑马实在是一匹让人羡慕的好马,前颠后走,毛色光亮。两只前蹄有力,而且举得很高,俊气却含怒容的马头扯着辔头不时大幅度地甩动,仿佛和谁刚生完气。它的后腿跨度大,黑油油的臀部肌腱明显,有些像骄傲的女人行走的样子。

这一伙人就这样从我眼前威风八面地越过去,连看也没看我一下。这很令人沮丧。在草原上,人们首先注意的是你的马,然后注意你的马鞍,最后才决定是否需要注意你。没有自己的马匹的人,在草原上就像一只低矮渺小的猴子,匍行在马蹄扬起的尘埃中。

一时间,我感觉到了骏马的傲慢雄姿对人的内心尊严的征服。它们太飞扬跋扈啦。我心里涌起一股妒嫉,同时也深感无奈,望着他们渐行渐远,反而怅然若失。“我没有马”,这几个字从我脑子里显现出来,竟无端地使我鼻子酸了。

四月的春阳如酒微醺,几丝若有若无的清风像几尾轻盈的游鱼穿行在阳光的酒杯中。远处河岸那边,村落式的垦区农场残存着冬天留下的杯盘狼藉的景象,而河这边的草原已经绿草鲜花,仿佛梳妆待毕的新嫁娘。

我继续向前走了很久,回到连队的路上要翻过一座小丘陵,它不是山冈,而是缓缓隆起的一座绿草茸茸的高地。它像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处看台,也类似草原绣榻上的一个枕头。上面几乎没有什么岩石,有一些灌木并不显眼地散落在上面,草长得很盛。

我到达这处高冈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站在上面,整个巩乃斯草原就袒露在眼底了。那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草原的辽阔丰富之美和河流的蜿蜒含闪之姿,构成图画和音乐的双重韵调。连队不远了,我坐下来想休息一会儿,凝神看看这草原的全貌。

结果我又看到了那伙骑马的人。

他们正在这座高丘下不远的草滩上,围坐在地上。他们轻声地交谈着,然后从盘坐的腿边拿起瓶子来,仰脖灌几口,放下,再伸出手去欠身拿一颗奶油糖,扔进嘴里。

我看到的眼前这一情景应该是进行了不短的时间,现在已是接近尾声。这个草原方式的酒宴正是用奶油糖来下酒的,马背上的人们差不多喝光了各自携带的一斤或两斤白酒。

这时,他们开始彼此拉拉扯扯,试图站起来上路。他们走向自己的马,蹒跚可笑。他们抓住自己的马,怎么也上不去。马好像有点等急了,显得略微有些埋怨情绪。“又喝酒!”马的表情有些像某类妻子的神态。其中一个人抱住马的头,粗鲁地拍打着,并且故意把酒气冲天的嘴凑过去,那匹马在刺激中猛然把头颈挣脱出来。

终于都上了马。在醉汉的影响下冲撞成一团的马正开始奔驰起来,越跑越快,渐渐失去控制,在广阔的草原上飞一般地狂奔。蹄声敲震大地,杂乱而有节律,一群载着醉汉的骏马直向西奔跑,凶猛狂野,纵横恣肆。马蹄声中,尖锐的口哨声和粗犷的吹喊声此起彼伏,强有力地震荡着寂静的旷野……

空旷平坦的草原上,一群奔驰的人马无遮无碍,渐渐远成一些跳跃着的黑点,这些黑点仍然是那么自由狂放,在草尖上跳着,跳着,跳着,一直跳进了天边那一轮炭火似的夕阳里去了。

我坐在草原的高榻上,久久不语。

“我没有马!”一滴泪沿着面颊凉凉地滑下来。二十年后我还记忆犹新,是从左眼眶里掉出来的。

(本文出自《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0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避让骑马的人群如古代躲避王者车骑的百姓,是因为其中有地位高贵的首领。
B.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详写首领,突出其地位和傲慢。
C.美丽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草原上的野宴、骑手的口哨声增添了文章的地域特色。
D.本文秉承了作者西部散文的一贯风格,以描写游牧民族和马来展现游牧文化的强悍粗犷。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马”,请概括作者笔下“马”的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小题3】文末作者写道“一滴泪沿着面颊凉凉地滑下来”,请结合作品探究“我”流泪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些路你不会知道

①路是缔结村庄的藤蔓。一条歪歪扭扭的路东一扭,就结出一个瓜一样的村庄;西一斜,就又结出了一个瓜一样的小村庄。

②一个人在村庄里走动生活了一辈子,但他却不会说村庄里的路自己全知道,因为总有一些路他琢磨不清楚。

③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几乎把庄子里所有的路都走得烂熟于心了,我甚至知道某条小路的某段地方总是长了一棵爬来爬去的涩萝秧,它锯齿般的翠绿色茎蔓不是附粘住你的裤角,就是把你的脚踝剐出一道道红线般隐隐作疼的表皮伤。我还记得村东的那条小路旁,总是长满了野草莓,那些野草莓的藤叶又浓密又细碎,花朵只有米粒大小,蜡黄蜡黄的,就像洒在绿茵间的一粒粒金沫。而紧靠庄西那条河边的小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去走,但它依旧荒凉得什么草也不长,只有河风散乱无章地不时拂吹起一缕缕细烟般似有似无的灰尘。那时候,我曾经三番五次地在村庄的巷道和小路上故意闭上眼走来走去,我心里知道哪里有一个小洼,落脚时要小心;也知道哪儿立有一棵枸子树,路过时要略略侧一侧身,免得一不小心会蹭住它。我没有被路边的树、残墙、土塄碰住过,也没有被小路上的坑洼坎坷趔趄过,甚至没有被路上的藤蔓和路旁的庄稼磕绊过,我洋洋自得地对总坐在村头大皂荚树下的人们说:“咱这个庄子,没有一条路是我没有走过的。”

④过了两天,东头的赵四叔找来了。他是一个下套子的好手,糟践红薯的野猪,偷啃玉米的猪獾,把麦田搞得一团糟的野兔,甚至那些贼得防不胜防就叼食了鸡埘里鸡鸭的黄鼠狼,只要赵四叔下了套子,三五天内它们的皮张就毫无疑问地挂在了赵四叔家那堵朝东的屋墙上。赵四叔提了个铁丝挽结的铁夹子,他把夹子扔给我说:“村北那块玉米地里猪獾闹得厉害,你去把它们治了。”我再三问了些下夹子的要领,就提了夹子去了村北的玉米地。但一直费尽心机地折腾了五六天,我连猪獾的一根毛发也没夹着。我去找赵四叔,他带着我走到那片被猪獾折腾得东倒西歪的玉米地边,然后弯下腰去在地头眯着眼寻找。我问他找什么,赵四叔说找路呢,你不是说这个村子所有的路你都知道吗?你给俺找一找哪是猪獾走的路?猪獾走的路?我愣啦,赵四叔找了半支烟工夫,便把那夹子下进了地塍边的一丛灰蒿里。第二天我跑去一看,一只肥得灰嘟嘟的猪獾正被夹得龇牙咧嘴束手待擒呢。赵四叔笑着问我说:“这些野物的路你不知道吧!”

⑤又过了几天,白果树下的冯伯找来了,他说刚出洞的蝉正肥正嫩呢,走,咱们捉蝉去。我们一起来到了村西河边的鬼柳林里,在树的腰身上绑上了一个个巴掌大小用竹篾撑开的蛛网,单等夜露正浓时那些刚出洞的嫩蝉出来自投罗网了。第二天清晨赶去一看,冯伯的每张网上差不多都牢牢地粘住了一只已经挣扎得奄奄一息的蝉,而我的许多蛛网上连一只飞虫也没有,只有一滴滴饱满得颤颤抖抖的澄亮露珠。冯伯说:“蝉的路你不知道吧!”

⑥村庄里叫鸡鸟在清晨振着羽翅外出觅食的路我不知道,它们在黄昏时慵懒飞回来的路我不知道。田塍上,那些褐红色或紫黑色,像一节一节彩色小火车的蚰蜒的路,还有那些背着透亮的蜗壳的蜗牛的路,那些红薯秧子、葛藤、地边那些野刺玫的路,我都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许多村庄里的灵魂返家的路,许多个夜晚,在冥寂时分,我听见一声一声苍凉的招魂呼唤声。有时那唤声飘在庄后的那傍山的通往外面的大道上;有时,那呼唤声起伏在几乎被庄稼挤得密不透风的庄后田间垄埂上;有时,那声音逆着呜咽的夜晚的鹳河,显得潮湿而凝重。但我知道,那些远走的人都是沿着各自选择的路径离家远行的,只有在他们离去的路上一声声呼唤,他们漂泊的灵魂才能踩着月光回到自己的村庄里来。

⑦神静的夜晚,我常常一个人思谋村庄里的路,琢磨那些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路,我知道或许一个人就是一条路。有些路,我熟悉,但还有许多路我并不知道。它们,或许是老家屋后的一枝藤蔓,被风一吹就乱了自己灵魂的方向;也或许是一只田埂上的蚰蜒,一根草茎就可以改变它们梦想的路径;甚至是一只缓缓爬行在作物茎叶上的蜗牛,一滴露珠就使它们的旅途变得艰辛而迷惘。

⑧但我从不去探究每个人的来路,因为我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嘈杂而纷繁的尘世里,有许多的路是我永远都不会知道的。一个人需要知道的,不过是自己梦想远行的道路和自己迢迢回来的归程。

(取材于李雪峰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风散乱无章地拂吹            散乱无章:条理不清晰
B.被猪獾折腾得东倒西歪             折腾:踩踏,破坏
C.显得潮湿而凝重           潮湿:令人心情低落
D.在黄昏时慵懒飞回来的路               慵懒:悠闲自在地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将村庄的路比作瓜的藤蔓,将村庄比作瓜,形象地说明了路与村庄的紧密关系,新颖而富有乡土气息。
B.第③段末尾我洋洋自得的话语与后文“我”还有许多不知道的路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我”盲目自大的心理。
C.第⑥段中先后叙写“我”不知道村庄里动植物的路与远走的人灵魂返家的路,文笔从自然轻松走向深沉厚重。
D.本文以小见大,由实入虚,从村庄的路写到梦想的路与归程,最后以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性感悟收束全文。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第⑦段划线语句的作用。
【小题4】作者行走在村庄里的路上,从眼前的路联想到人生的路,收获深刻的人生启迪。实际上,从生活经历展开联想从而获得感悟,是个人精神或思想成长的重要途径。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感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