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41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 维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知属辞属:撰写
B.同诣九公主第诣:前往,到……去
C.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迁:降职
D.笃志奉佛奉:信奉,尊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延于上座曰/今传于世
B.维扈从不及,为所擒/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学而时习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维诗、画、音律等突出才能的一组是 ( )
①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②“子诗清越者,……同诣九公主第”
③“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④悉召梨园诸公合乐,维痛悼赋诗曰……
⑤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                    
⑥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维在参加乡试前,听从岐王建议,让乐工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得到了九公主的肯定与极力推荐。后来他在开元十九年考取了状元,并官居要职。
B.这一则传记在叙述人物一生大要的同时,更着重反映人物突出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作者通过选取典型材料,突出表现了王维诗画俱能,兼通音律,笃信佛教,温和的个性中蕴含着刚强的性格特点。
C.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有王维因为皇上爱惜其突出的才能,得以幸免。后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晚年笃信佛教,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的弟弟王缙将其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并流传于世。
D.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京城,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落入叛军手中。他拒绝与叛军合作,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仍被安禄山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于普施寺。
10-11高二上·吉林·期末
知识点:其他元代作家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尚志斋说

【元】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谕:表明
B.正鹄者,射者之所       志:追求、目标
C.患难忧戚,志不为          慑:屈服,改变
D.和而有,严而不离          制:规定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B.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D.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2)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王寂《三友轩记》节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B.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C.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D.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视事之明年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B.其为乐可计耶                                 胜:尽,完全
C.人之物,但患不诚                           遇:对待
D.亦能回指。无忽                                 幸:侥幸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见略同。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这样的议论体现出他推崇道家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人生旨趣。
C.客人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D.《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出守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小题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2)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传

辛文房

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②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③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④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⑤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业投贺知章                                 所业:所写的诗文。
B.帝每欲官,妃辄                           沮:通“阻”,阻止。
C.浮游四方                                        浮游:漫游。
D.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赡:周济;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纵横”即纵横术。纵横家为古代九流之一,以审时度势、游说人主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谋取权势。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主张连横,连六国以抗秦。
B.“供奉”,官名,唐初设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唐玄宗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应制。
C.“金陵”,指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又称建康、江宁、石头城等。
D.“节度”即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