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多文本/3小题 0.4 引用2 组卷28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

材料一:

要说明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D.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小题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小题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
20-21高一下·浙江宁波·期末
知识点:朱光潜(1897-1986)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