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因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这一点构成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又有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前提。作为揭示世界人生的悲剧性因素,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一一世界各民族的悲剧艺术之间也体现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选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悲剧艺术之间的差异是由中西方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不同导致的。
B.民族精神的差异使得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和西方悲剧主人公对待现存秩序的态度截然共不同。
C.中国古典悲剧讲究“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则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
D.中国古典悲剧注重塑造贫民形象所以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则因为过于关注英雄形象,所以没有贫民形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比较放在中西方文学比较观下来审视,认为民族精神的差异是两者区别鲜明的关键。
B.在具体阐述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区别时,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民族精神”差异这个关键因素。
C.在中西方悲剧的第二个对比中,作者从戏剧结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突出了美学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悲剧的影响。
D.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结构展开,开头两段为总写,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是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和西方悲剧具有共性的原因之一。
B.中国古典悲剧人物无法摆脱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性格内向,而西方悲剧人物性格则因其文化特点而显外向。
C.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决定了哈姆莱特等悲剧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悲凉、苦难深重。
D.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如果从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20-21高一下·贵州毕节·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扩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夫妇关系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认为君子之道首先体现在夫妇关系之中,夫妇之道与天地之道是相贯通的。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唐代的尉迟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而重视夫妇之道与家庭和谐,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郭齐家《家和万事兴》人民日报2017年07月04日 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的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指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庭、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材料概括分析题

清代经学之三派,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派最通。扬派的王念孙研究训诂,阮元研究名物制度,汪中辨明学术源流,都能师人所长,融会贯通。而焦循研究《易经》,黄承吉治文字学,则能前无古人,自创新例。故此扬派治学之规模、次第、方法及成就,自非吴、皖两派所能比及。

乾隆中叶兴起的扬州学派,成员皆以吴派惠栋、徽派戴震所开之朴学为宗,提倡古学,贯通经术,此其尚同一面。汪中复强调“才力所诣,各成其学”,“所造不同”;阮元谓扬学诸人或“博闻强记”,或“公正通达”,或“洁净精核”,或“细密详赡”,各具千秋,此其相异一面。诸人学术造诣有别,说明扬州学派不像吴、皖二派一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与公认的学术领袖。

乾隆末年,扬州学派先进之汪中逝于杭州。硕果仅存的两位又离开扬州——高邮王念孙居京师,宝应刘台拱居镇江。而此时,阮元、焦循、王引之等扬学后起之秀渐次登上学术舞台。这些学者年次较晚,多数学术活动在嘉庆时期,他们相与为友,相互问学,致力于博贯群经,创通大义,故声名鹊起,扬学亦走向繁盛,得以区别于吴学、皖学,而独立成为一派。

道、咸以降,随着政治、社会的全面衰败及由此导致的扬州地位的衰落,经世之学与今文经学的兴起以及宋学的复辟,朴学风气渐趋漓薄,扬州学派也渐趋式微。而此时的扬州学派,仍能恪守朴学,不易其帜,保持了扬州学派的传统。扬学后期主要以宝应与仪征二刘氏为主。宝应刘氏有悠久的家学传统,刘台拱之侄刘宝楠辑《清芬集》,蕞录宝应刘氏历代之学。仪征刘氏则自刘文淇始。文淇受业于舅氏凌曙,但并未习染其今文经学学风。

                              (节选自冯乾《清代扬州学派简论》,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第一段,概括分析扬州学派的两大特点?
【小题2】扬州学派与吴派、皖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扬州学派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把《乡土中国》列为阅读书目,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内容,因而备受瞩目。《乡土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高一学生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呢?

第一,它揭示中国社会结构特点。《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通论性的社会学著作,主要内容是分析、解剖中国社会结构,以全盘的社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对农村的“五脏六腑”进行解剖,涉及乡村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家族制度、道德体系、权力结构等,详细分析了中国乡土基层社会的结构及其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作者认为,“差序格局”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作者还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礼俗社会,不同于西方的法理社会。

第二,它具有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学贯中西,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又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作者擅长实证研究与深度描写,把中国社会的特点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用大量论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为了说明“差序格局”,作者引用《论语》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其他所有的人都在随着他转动,还将《孟子》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墨家的“爱无差等”、美国《独立宣言》相对比,从而让高深枯燥的理论知识、艰涩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将《乡土中国》纳入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它“杂话”特点突出,可读性强。作者自称《乡土中国》中的文章是“杂话”,其实这正是本书的特色。在内容上,涉及城市、乡村,古今、中外,材料充实,互连互通,收放自如,论证有力;在结构上,前后照应,相互贯通;在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在表达技巧上,综合运用比喻、对比、类比、引用、举例等手法,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既严谨缜密,又灵活多样,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可以帮助高中生全面认识中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其次,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探索创新意识。费孝通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它还能提高语言运用、逻辑思维、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的确是一部值得高中生阅读的经典论著。

(摘编自顾之川《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本书阅读”第一次成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B.《乡土中国》提出“差序格局”概念,还指出了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礼俗社会。
C.《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社会学专著,忽略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重视文化的继承与传递。
D.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丰富,提高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作用不容忽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两个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分别回答,各角度之间构成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论述《乡土中国》揭示中国社会结构特点时,将中国与西方社会详细对比。
C.文章第三段以“差序格局”的论述为例,指出《乡土中国》有浓厚的人文底蕴。
D.文章第四段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展开论述,得出《乡土中国》可读性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让我们看到费孝通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B.《乡土中国》人文底蕴丰厚,既能帮高中生提升文化修养,又能帮他们树立文化自信。
C.《乡土中国》“杂话”特点突出,既严谨缜密,又灵活多变,本文作者对此表示赞赏。
D.费孝通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表达了对教师照本宣科现象的批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