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善于总结党自身的历史经验,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和学习活动就开始了。延安时期形成学习党史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党史活动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学习党史活动有了权威教材《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保障,党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了党史文献的搜集整理;高校学生学习党史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的学习研究形成新的高潮,学习党史与党史学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党史进入新境界。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结合中国梦的研究和宣传,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成为热潮。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党的历史和理论等重大问题成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党校及各级党组织干部培训都把学习党的历史作为重要内容。

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进一步明确了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伟大使命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增强了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优良传统和作风,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在学习党史的基础上,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顺利召开党的七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很多宝贵思想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党在不断学习党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领导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能够经历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学习党史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研究党史,才能准确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有效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学习党史良性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保障学习,要求党员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党史是经常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是各种培训和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仪式,是唤醒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更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利用党的历史上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教育,对于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41年纪念建党20周年起,每十年都举行较大规模的周年庆祝活动,回顾党的辉煌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纪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光辉历程,展望光明前景,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王炳林《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党史学习,可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因而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
B.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学习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就兴起了学习党的历史的热潮。
C.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做保障,因而带有一定强制性。
D.要把握人类社会分化规律及社会治理规律,就要学习中外不同时期、类别的历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鉴古知今,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B.文章第四段用举例论证,强调学习党史是统一认识、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C.文章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采用对照式结构。
D.文章围绕党史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要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念活动可唤醒历史记忆,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行纪念活动,以推动党史学习。
B.学习党史要学习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包括现当代先进思想和理论。
C.纵观我国党史学习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深广的过程。
D.党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是党史学习内容。
20-21高二下·江西新余·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B.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C.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是因为读者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驯服地追随。
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李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是(       
A.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C.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D.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小题5】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请以《雷雨》第二幕选段(下表)为例,就读者如何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定稿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记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端。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

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域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

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

(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散文多效法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
B.桐城“三祖”的写景散文多写眼前之景,徜徉其中,情寄于山水之外,即景悟道。
C.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
D.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派古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
B.本文叙议结合,以《游黄山记》为例说明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刘大櫆,又独创发展。
C.中间三段按时间顺序,适当结合诗人的经历,依次阐述桐城山水之文的三重境界。
D.最后一段总结了桐城山水之文不同阶段的特点,再次肯定了桐城山水之文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三祖”继承方以智、戴名世的桐城山水文风,姚鼐成为兼前人的集大成者。
B.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醉心于林泉之下,构成一幅幅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
C.曾国藩弟子的游记多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奇特景致,形成了清新妙远的山水意趣。
D.前期的桐城派古文具有清真之风,桐城“三祖”是简淡峻洁,后期则是幽雅之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到自动驾驶,我们正在见证人工智能在智商领域产生的突破。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有完整的人生经历。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当今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有完整的人生背景人工智能画家: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尝试中,我们对许多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节选自李笛《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虽然在智商和情感领域产生了突破,但还无法进行绘画之类的人类艺术创作。
B.艺术创作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原因是,人类拥有完整的人生经历,这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C.“失忆者假说”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是人工智进行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
D.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保留艺术家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让逝去的艺术家“复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人工智能能否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先质疑了传统观点,再介绍了该领域已取得的进展。
B.文章二、三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阐述了“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
C.以中央美院画展上的人工智能画家作品为例,证明了虚构人生经历能帮助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
D.文章最后一段基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生平际遇愈加丰富,人生经历愈加独特,他就能创作出愈加深厚的艺术作品。
B.人的经历存在着一些类似,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借此去推定并补全一个虚构的人生经历。
C.人们可从基于不同人生背景创造的人工智能画家的作品中,观察到其与真实画家作品的相同之处。
D.由于人工智能缺乏自我意识,人工智能创作者还无法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