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国家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三农获得了长足进展,城乡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在局部地区表现得依然相当尖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决定了必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所有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允许存在任何短板。因此,中国的现代把强国目标决不能缺少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指标,这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实现。

(摘编自张海鹏 郜亮亮 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施路径》)

材料二: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更是彰显乡村美丽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农民对乡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升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屏障。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三: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产业兴旺的主导者、实践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们要依托农技推广学校、农业机械化推广学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等平台,结合农民生产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从农村一线遴选具有一定文化、产业基础和生产经验的年轻劳动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批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和具有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经营型、社会服务型等农民人才。还要通过集中培训示范、开放式讨论的互动交流与科教网站、农业技术App等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重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素质能力。另外,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加强与院校合作,积极探索回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大专、本科学历教育衔接的认定管理,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

(摘编自李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战略契合新时代背景,实施该战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
B.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
C.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提供内生动力。
D.自然生态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利用好,就能实现乡村振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以来,通过实施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改变了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
B.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文化创意应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
C.激发农民对乡村山水草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的主人翁意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能够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屏障。
D.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需要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小题3】怎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下·江西吉安·期末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创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他认为“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对此我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有些远了,而精神上的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存续在作品当中,随同创作一并生长。

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对故乡记忆的首次梳理。夜深人静一个人码字,眼前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频频展现出故乡的实景和地标,这份执着始自童年生活的投射。描绘乡村景色时,是在写故乡;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写故乡;着墨人情冷暖时,还是写故乡;瞩目世事变迁时,仍是写故乡……故乡在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但凡此种种,仅仅只是故乡形态的初出发。

经年的网文创作,形成了属于我个人完整的故乡谱系:从代表着童年的原生故乡写到涵盖着少年时代的次生故乡,再到青年时期的继生故乡,而后是派生的职场故乡,直至当下的故乡,一边创作一边体悟故乡的内涵及至无限扩大的外延,同时也在不断地回忆、重读、思考和发现故乡。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不一定是实地,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坐标,也可能是意念中的景象或心灵上的情结,抑或是精神上的归属。故乡无定处,既是对“吾心安处是故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我正行进在路上。同行的还有诸多网络小伙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出发及回归。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亦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甚至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迎来理性回归,从古典中来、到传统中去,从大众中来、到人民中去,从乡土中来、到乡村中去。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彼时的乡村,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文学新故乡之所在。

作为网络作者,我们既不会缺席于时代,也不会缺席于文学,更不会缺席于故乡——这是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摘编自向娟《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光明日报》2020年8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家乡”与“故乡”不同,前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后者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
B.作者认为,不断创作就可以完成对故乡的认知,并且精神上的故乡可以随同创作一起生长。
C.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幼年记忆的影响,幼时的生活细节构成其狭义上的故乡。
D.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启蒙源自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本质上就是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带有一定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开头便指出了对“故乡”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B.作者既谈了其他作家的观点,也结合亲身创作经历谈了个人对“故乡”的理解,相当中肯。
C.作者在论述广义上的“文学故乡”时运用对比论证,将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进行对比分析。
D.最后两段,作者提出“文学新故乡”的问题,同时表明了网络作家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创作第一部网络小说开始对故乡记忆进行梳理,在多年的网文创作中体悟着“故乡”的内涵和外延。
B.作者认为,“故乡”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既包含时间层面的,也包含空间层面的;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
C.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着相同的“文学故乡”,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故乡”都是作家创作的支点。
D.作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就是“文学新故乡”,乡村题材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开始理性回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视IP再现,老牌组合重逢……近来,“怀旧梗”在综艺荧屏上频刷存在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回忆杀”。

不少网友感慨,综艺节目为什么越来越流行“怀旧”了?

因为有需求。当“郭芙蓉”和“白展堂”唱起《武林外传》的主题曲《侠客行》,不少观众感慨13年过去了;目睹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的主演们时隔22年再次重聚,不少网友表示被击中泪点……近年来,从83版《西游记》《红楼梦》到《新白娘子传奇》《炊事班的故事》《射雕英雄传》,越来越多经典影视剧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情景再现”,让观众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一边感慨自己逝去的青春。这背后,是经典IP的杀伤力,是观众对于情怀的强烈需求。

而需求意味着生产力。经典影视剧承载着一代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本身就自带话题,自带流量。环顾影视圈,怀旧早已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用户购买回忆,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综艺节目,也是一样。它们站在经典影视剧的“肩膀”上,用综艺与怀旧碰撞,得出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成果——这种形式直接、有效,也因此备受追捧。

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综艺传播力强,辐射面广,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综艺节目流行“怀旧”,这属于应需而生,能戳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也必须承认,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怀旧梗”可以用一次,用两次,但不可能屡试不爽。当观众的怀旧需求充分释放,势必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免疫力”,这是规律使然。比如,此前不少网友发现,搜索“某某剧组重聚”会发现一些剧组从未停止过重聚,今天在这个节目,明天在那个舞台,所谓的“聚首”有了套路的味道,引来网友纷纷吐槽。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近年来,群众对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档节目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成了影响观众取舍的关键因素。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声临其境》《我就是演员》,近年来越来越多综艺节目脱颖而出,以诚意和创意打动人心。对于综艺流行“怀旧梗”,没必要指责其“炒冷饭”、缺乏创新,但保持必要的警醒是应该的——少些套路,多些诚意和匠心,狠抓精品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摘编自2019年3月《广州日报<综艺为啥越来越流行“怀旧”了?>》,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旧是人们对时光的追忆。近年荧屏频繁出现“怀旧梗”反映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B.经典IP是指那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的经典影视剧。
C.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中的怀旧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因为商家售卖了情怀,也是因为用户在消费中与商家产生了情感共鸣。
D.综艺节目售卖情怀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但一再“炒冷饭”也不会屡获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摆现象,再挖其根源、析其特殊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第三段运用事实论据,既指出综艺节目流行“怀旧”的现象,也揭示了“怀旧”流行的原因。
C.文本例举《朗读者》等脱颖而出的节目,与前文的“怀旧梗”形成对照,突出创新才是文艺的生命。
D.文本最后一段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破后立,最后点明本段的论点“要狠抓精品创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观众的怀旧需求在综艺节目中得到充分释放,就会对“怀旧梗”产生免疫力,由此可见“情怀”是不可再生资源。
B.作者并不认同“某某剧组从未停止重聚”的行为,认为“怀旧”不应成为综艺节目的一种营销“卖点”。
C.观众对文化产品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该产品的创意和诚意,而非“怀旧梗”和“回忆杀”。
D.因为综艺流行“怀旧”是应需而生,所以观众没必要过分指责,但观众应保持一定的警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但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56.3分(满分100分),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35.1分,差值高达21.2分,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比全体人群平均值低了57%。

农民数字素养各评估项目得分情况与平均值对比

问卷评估项目整体人群平均得分农民群体平均得分差值
智能手机使用4.63.21.4
电脑使用3.40.72.7
数字化协作5.12.52.6
数字安全意识2.31.60.7
手机工具价值开发5.02.42.6
电脑工具价值开发6.60.95.7
数字化增收能力6.01.74.3

(摘编自张建国《多措并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

材料二:

打开手机,可以看新闻、刷视频、网购中意的消费品;一根网线,让城乡两端的孩子同上一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隔着屏幕,农民在村卫生室就可以让城里的名医看病……数字化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一个个生动的应用场景,展现了数字化乡村生活的广阔前景。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能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农村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各地积极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很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的医疗服务,看病难得到缓解。

当前,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化与农民生活的有机融合。2014年至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0.18万亿元增长到2.05万亿元,增长10倍多。截至目前,全国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90%左右,全国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实现100%宽带通达。数字化已渗透到乡村生活各方面,但仍大有潜力可挖。下一步,硬件上要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逐步填平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公路、电力、水利工程、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建设。软件上,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服务供给,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完善功能、简化操作,让乡亲们用得上、用得好。推进智慧城市平台和服务向乡村延伸,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提供便利,助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摘编自顾仲阳《推进城乡同网同速,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材料三:

日常劳作、乡村美景、民宿美食……当前,在短视频平台上,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视频受到欢迎,涌现出不少乡村网红。村民们拿起手机,拍摄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上传网络,获得关注,也带火了土特产品销售,得到更多发展机遇。

乡村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了更多能见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提出,逐步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要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做了不少工作,当前已经看到成效。例如,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动建设益农信息社,从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对农民开展培训。山东泰安借助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提升农户对数字技术增产增收的认识,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热情。

(摘编自李国正《提升数字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时代,这给如何做好农民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B.从数字素养的平均得分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得分远低于城市居民平均得分,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明显。
C.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加快我国农村数字化建设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D.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动建设益农信息社并对农民进行培训,这是提升我国农民数字素养的有益尝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与整体人群的差距较大,尤其在电脑工具价值开发,数字安全意识、数字化增收能力方面更是不尽人意。
B.我国当前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关键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如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要加大力度。
C.通过对数字化“新农具”应用场景的宣传和示范,可以提高农民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热情,山东泰安在这方面走在了各地前列。
D.提升农民数字素养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合作,还需要农民本身转变思维,愿意接受和使用数字工具。
【小题3】在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