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1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2021·全国·高考真题
知识点: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小题1】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            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其人                                      当:充当
C.有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
D.今有两序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没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蠹(节选)①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注:①蠹:害虫,所谓“五蠹”就是五种国家的害虫。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儒者、侠士、商人、纵横家和不想当兵者等五种人是国家的害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C.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D.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即上古时代,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夏朝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
B.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燧人氏和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及轩辕氏并称为“华夏五氏”,五氏被公认为华夏文明的始祖。
C.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二人一为商朝建立者,一为周朝建立者。文中出现的桀纣两位暴君分别被二人讨伐推翻,汤武二人也在文中成为明君和变革者的代名词。
D.仲尼:即儒学大师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并著有《论语》等经典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禹治水之后还有人学习有巢氏、燧人氏构木钻燧,就会因为落后于时代而被鲧和禹取笑了。作者借此批判了儒家以上古时期贤王的做法治理当今之世的政治理想。
B.为了增强文章说服力,作者在论证中采用设喻的方法。比如选文第一段结尾借用宋人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揭示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C.韩非的议论深刻周密,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归纳出结论,使自己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第二段中以楚人和鲁人的例子从同一角度证明了忠臣和孝子可能相冲突的观点。
D.作者号召不能称赞宣扬仁义的人,也不能任用从事文章学术的人,并认为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大不相同的,这些观点都呼应了第二段段首对儒墨两家的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B.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D.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