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1 组卷104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2021·全国·高考真题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藏族作家阿来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可直到1997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并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是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表现出读者是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
B.子贡能够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C.文章引孔子的“诗可以兴”证明诗不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更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相比,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更有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援引孔子的经典诗论,又举《诗经》及唐宋诗词的实例,论证丰富有力。
B.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②-⑤段每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C.文章用总分结构,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述古代诗歌中“兴”的作用。
D.文章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是为了证明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象而感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兴。
B.你在读诗歌时,产生了与作者同样的感动,那你就有了与作者同样的诗心。
C.读明月即是明月,读清风即是清风,这种层次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浮浅。
D.王国维“成大事业大学问”境界的读诗感发,可证明中国诗歌中“兴”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学界有一个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科学家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于时空产生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但是从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经过了5年时间,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2015年9月14日早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0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时间相差7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没有运行,所以无法对这个信号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计算证实这个信号来自两个以光速的一半的速度环绕运行的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aLIGO所探测到的引力波,经过了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这个直接观测证据是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证实(虽然实际上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这也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到黑洞的合并过程。
虽然人类之前就从一个旋转周期逐渐缩小的脉冲双星系统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那个双星系统的行为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因此,人类将会有一个更为灵敏的宇宙学探测手段,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在理论上,通过引力波进行天文学探测,人类将可以了解一系列天体的移动和改变过程都会通过引力波传播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想象着在未来每年都可以探测到十次左右的中子星碰撞。
对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明已经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是否会赢得一个新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必将开启宇宙学研究的新局面——人类将理解在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多少黑洞和中子星,更详细了解超新星的爆发过程。因为引力波具有纵波属性、穿透性很强,比同频光子穿透性要强得多,其通讯传输功能或许远远超越电磁波,地球对引力波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暴涨”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它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并一直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尽管大多数宇宙学家们已经接受了宇宙“暴涨”的假说,但人们仍然需要找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切实证据,完成宇宙创生故事的最后一环。
(选自2016年2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内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百年以前,人们能通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察,其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人类理解了电磁学之后,虽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但方式和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B.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最终通过计算才得以证实。
C.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D.完成了全面升级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其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由美国建造的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华盛顿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B.发现引力波存在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的影响和意义势必将会在天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
C.科学家们计算,本次所探测的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力波,经过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由此证明这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13亿前进行的。
D.引力波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并且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也是引力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观测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力波很少和物质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取代电磁波,用于宇宙间的长距离传输。因此,引力波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讯方式,或许未来的引力波手机甚至不需要发射塔就可以实现全球联网。
B.引力波的发现,将为天文观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打开观测宇宙的一扇心窗户。这将是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观测的天体。
C.如果“暴涨”引力波被发现并得到证实,这种极其特殊的来自宇宙创生时代的引力波可能告诉人类宇宙的更多故事,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诞生之谜和运行机制。
D.引力波的发现,成为支持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使得相对论所预言的许多实验现象已被直接验证,其中就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一百年之前对黑洞存在的猜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