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无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信公三十二年》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B.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C.尔墓之木                 拱:合抱
D.晋人御师必于崤             御师:设伏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谋远虑。
D.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0-21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左传》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崤之战》)

【小题1】《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蹇叔之子
(2)穆公访诸蹇叔
(3)秦伯素服郊
(4)师而哭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还也
B.劳师袭远                         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C.君见师                         为吾子将行也
D.余收尔骨                         复驾言兮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举例分析课文《秦晋崤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人游于多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编自《左传》)

材料二:

(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清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侨A闻B学C而后D入E政F未闻G以政H学者也I若J果K行L此M必有所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历,游玩,与《兰亭集序》中的“游目骋怀”的“游”字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喜爱,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吾何爱一牛”的“爱”字意思相同。
C.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D.豫,文中指预先,与《伶官传序》中的“逸豫可以亡身”的“豫”字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人闲暇时在乡校聚会议论朝政,然明对此不满,建议取消这个活动场所,子产认为不可立刻制止,要等到他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才行。
B.子皮推荐尹何做采邑的管理者,子产认为此举欠考虑。因为喜爱,不管他是否年轻,没有治政的经验就重用他。其实反而会害了他。
C.大叔当政后,没有听从子产临终前的告诫,对百姓管理一味宽缓平和,结果郑国境内盗贼丛聚,大叔为此感到后悔。
D.子产为相,短短五年时间,就使百姓生活安定并且知礼。子产去世,百姓非常悲伤,深感从此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2)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小题5】子产被称为郑国第一贤相,请结合材料谈谈他的“贤”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小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小题5】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