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北魏陇西狄道人,司空韶之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司空冲雅异之,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恒资给所须,爱同己子。

弱冠秀才,不行。曾游河内北山,便欲有隐遁意。会彭城王勰辟为行台参军,苦相敦引。寻为侍中李彪启兼著作郎,修撰国史。稍迁国子博士,领尚书仪曹郎中,转中书侍郎、司农少卿、黄门郎,修国史。迁国子祭酒,转秘书监、兼七兵尚书。迁太常卿。孝庄初,太尉元天穆北讨葛荣,以琰之兼御史中尉,为北道军司。还,除征东将军,仍兼太常。

出为卫将军、荆州刺史。顷之,兼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寻加散骑常侍。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大好射猎,以示威武。尔朱兆入洛,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城内人斩修延,还推琰之厘州任。出帝初,征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薨。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曰文简。

琰之少机警,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每云:“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谓崔光、刘芳也。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不交人事。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魏书·李琰之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B.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C.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D.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前者,意被地方举荐。
D.谥或谥号,是古代皇帝、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琰之早年淡泊,无意功名。曾游河内北山,有归隐之意;出来做官,也是受人举荐。
B.李琰之虽为文人,却尚武德。常说他家世是将帅之种;为官后很喜欢射猎,以示威武。
C.李琰之喜欢读书,不求虚名。他说搜寻奇闻异见,是其本性所为,所以从不觉得劳累。
D.李琰之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王延明以博学闻名,却虚心向他请教,自认为比不上他。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空冲雅异之,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高一下·甘肃张掖·期中
知识点:魏收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父晔,为齐州中水县令。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及还乡里,就程玄讲习,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仆射李冲曾至澄处,见普惠言论,亦善之。普惠既为澄所知,甚有声誉,旋京之日,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还朝,仍羽林监。转谏议大夫。澄谓普惠曰:“不喜君得谏议,唯喜谏议得君。”时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相国、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会闻胡家穿圹下坟有磐石,乃密表。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王公、八座、卿尹及五品已上,博议其事,遣使召普惠与相问答。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时史官剋日蚀,豫敕罢朝。普惠以逆废非礼,上疏陈之。又表论时政得失。书奏,肃宗、灵太后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难诘,延对移时。及任城王澄薨,普惠以吏民之义,又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出除左将军、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民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民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及为豫州,启长瑜解褐,携其合门拯给之。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B.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C.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D.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用来通称古代典籍。《三坟》、《五典》传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
B.诣阙,“阙”本义指宫门外两边的楼台,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
C.朔望,朔日和望日。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的初一叫朔日,每月的十五叫望日,每月的三十叫晦日。
D.禫除,举行祭礼除丧服。根据《仪礼》记载,一个完整的丧礼应该包括丧、葬、祭三大部分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普惠学业精深,受到众人称赞。他在齐地读书受业,精通《三礼》和《春秋》,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得到任城王元澄等人的认可。
B.张普惠居官守职,敢于直言进谏。他不仅阻止了朝廷追赠胡国珍为“太上秦公”,还反对皇帝因史官推测有日食就下令罢朝的做法。
C.张普惠执政有方,妥善解决积弊。针对不同郡县的人错杂居住在一起的弊病,他查验登记户籍,裁减郡县,并把处置方式上报朝廷。
D.张普惠为人厚道,善待朋友后人。他重视情义,对老朋友十分厚道,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还是想方设法地接济朋友的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惠既为澄所知,甚有声誉,旋京之日,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
(2)书奏,肃宗、灵太后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难诘,延对移时。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兵。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

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缩编于《魏书曹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B.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C.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D.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同族的伯伯或叔叔家里比自己小的儿子;从弟即堂弟。
B.迁,“迁”和文中的“拜”都与官职的变动、授予有关;“迁”意同“谪”。
C.文帝,后人写史,一般用谥号或庙号称帝王;文帝中的文即是谥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也可称有封爵的大官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洪识人识大体。在太祖曹操失去马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预知曹操日后必定显达,自己就有了升迁机会;让马一事,极尽阿谀奉承之意。
B.曹洪善于利用人脉办事。带着自己一千多家兵,在扬州刺史陈温属下以及丹杨招募到几千兵士;为太祖曹操暂时解决了兵源不足的大问题。
C.曹洪屡建奇功多次升迁。因征吕布等有功被授予鹰扬校尉,又提升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都许昌,曹洪又被授予谏议大夫。征讨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
D.曹洪家富裕却本性吝啬。文帝年少时求助而不得,常常恨他,欲借曹洪家臣犯法处他以死罪。群臣苦求终爱莫能助。多亏卞太后相救,曹洪才得以免死。
【小题4】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②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黄门郎。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慕容睥时,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及慕容驎立,逞携妻子亡归太祖。张衮先称美逞,及见,礼遇甚重。拜为尚书,任以政事,录三十六曹,别给吏属,居门下省。太祖攻中山未克,六军乏粮,民多匿谷,问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可以助粮。故飞鸮食椹而改音,《诗》称其事。”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逞又曰:—可使军人及时自取,过时则落尽。”太祖怒曰:“内贼未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欤!”以中山未拔,故不加罪。天兴初,姚兴侵司马德宗襄阳戍,戍将郗恢驰使乞师于常山王遵,遵以闻。太祖诏逞与张衮为遵书以答。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逞、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太祖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遂赐死。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太祖初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太祖深悔之。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及逞之死,亦以此为谴。

(选自《魏书·崔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B.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C.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D.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本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此处指的是北魏太祖拓跋珪。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为各部最高职位。
C.《诗》,即《诗经》,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其中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作品。
D.冀州,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省黄河以北和辽宁省辽河以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逞出身名门,数代为官。其远祖崔琰为曹魏中尉,曾祖父崔谅任晋中书令,祖父崔遇在石虎手下任特进,父亲崔瑜曾任黄门郎。
B.崔逞少年好学,颇有文才。他遭逢动乱,孤苦贫寒,因专心读书而荒废耕田,后被本郡举荐为上计掾,补为著作郎,并撰写《燕记》。
C.崔逞投奔太祖,受到礼遇。慕容驎即位后,他携妻儿逃奔归顺太祖,受到张衮的礼遇,被委以重任,统领三十六曹,在门下省任职。
D.崔逞议论军粮,触怒太祖。太祖攻打中山,军队缺粮,向群臣问计,他说可摘桑葚充当军粮,并说可让士兵自己去摘,因此触怒太祖。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
(2)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