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审美范式受历史积淀、群体共识的影响,表现为统一而普遍的尺度或标准,清雅、文雅、典雅就是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共性范式。

清雅是清新秀雅、端庄敦厚之意,其重点在于。清是明朗、清洁之意;可以引申为人的品德情操清明、正直、纯洁、清廉。就民间手工艺而言,清雅的手工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品性、感悟、修养、审美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并非由创作者自身独立完成,需要同时代文人雅士、艺术名人的共同参与。如宋代磁州窑的陶瓷装饰,就呈现出清雅的艺术特征,这跟当时黄庭坚、范宽、蔡襄等艺术名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其中建阳窑窑址出土过一件陶牌,上面便印有黄庭坚的书法。民间手工艺是与人直接接触的物品,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清雅的意蕴在无形中自然流露。

文雅审美内涵的另一个方面,既具有人生美学的内涵,也有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从人生美学来讲,它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应文雅,在个人风范与艺术情怀方面则应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有谦谦君子之风。在手工艺品的创作中,文雅与温雅、和雅、醇雅的内涵是相通的,要求手工艺作品文质兼善、文质兼仁、文质兼顾、文质兼美,在作品的审美意旨与审美风貌的营构与熔铸上,应追求文道合一、形神兼备。文雅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综合体,要求创作者兼具合内外,同天地,泛爱众生,德配宇宙的品格追求,以高尚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于真实无妄、光明朗洁中体证生命的奥秘,使精神高雅明洁,而使人生雅化、美化。

典雅是指文艺作品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其内涵是要求艺术作品具有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文艺创作标准。温柔敦厚出自《礼记》,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其中温指温润,柔指柔和,敦指敦实,厚指厚重;强调艺术创作、与人交往时要保持温雅的态度,言语委婉含蓄,展现出中和之美。典雅的第二个审美内涵是会通真淳会通汇通,表现为融会贯通真淳真情,意为真实的感情。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具备熔式经诰”“方轨儒门的能力,又需要会通变化,曲而真,提倡师法自然真善美统一于进行艺术创作。雅而不腐典雅的第三个审美内涵,是腐朽、庸俗之意,雅而不腐是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高雅而绝俗,在传承中革新,有独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典雅作为化审美范式的内涵之一,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求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创新的题材、独创的主题、含蓄的情感、新颖的细节,既熔铸经典,又要洞晓情变,从而达到通变”“会通的创作涵养。

(摘编自张宗登《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雅、文雅、典雅是由历史积淀决定形成的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统一标准。
B.由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可推测参与创作者的品性、审美等主观品质和学识、地位等客观因素。
C.要创作出“文雅”的艺术作品,深刻把握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比理解人生美学内涵更重要。
D.艺术作品符合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创作标准,才能高雅不浅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再进行具体论证,是总分结构;论述“典雅”时采用总分总结构。
B.文章论述清雅、文雅、典雅时都先阐释内涵,再对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陶牌”上印有黄庭坚的书法为例,论证清雅的手工艺作品由艺术名人等参与形成。
D.文章在论证“典雅"的审美范式时既着眼于继承,又提倡创新,显示了其思辨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民间手工艺直接与人接触,所以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流露清雅意蕴于无形。
B.创作者如不能使人生雅化美化,就无法创作出充满真善美的“文雅”的艺术作品。
C.《礼记》的“温柔敦厚”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也适用于艺术创作。
D.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创作艺术时“融会贯通”,且注入真情实感,符合“典雅”的审美内涵。
2021·河南安阳·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

贾行家

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盐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风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但都乐于为文化事业投入大量金钱。他们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代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天下名士。

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园林里会摆盆景。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有个乡绅不识相,问汪中自己怎么样。汪中说你不算不通。对方听了挺高兴。汪中则接着说:“你得再读三十年书,才有希望达到‘不通’。”汪中如此口无遮拦,到处得罪人,还能在文网严密的乾隆时期保全性命,留下学术成就,也是因为得到了扬州盐政和商人的包容和接济。他晚年生活拮据,就靠为商人鉴定书画维生。

郑板桥和汪中这些学者、艺术家,赚着商人的钱,心里还是瞧不起他们的庸俗和铜臭气的,一有机会就写诗作文,发泄不平。清代文人都将盐商蔑称为“盐呆子”。盐商们痴呆荒唐的一面,固然可笑;但他们似乎忘了:没有这些他们瞧不上的俗人,自己这种雅士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在历史上,能造就文化艺术繁盛的土壤,通常离不开所谓的庸俗和功利。社会有了富余和闲暇,才会产生对艺术的更高追求,才有文化艺术的发展机遇和繁荣市场。

(节选自《扬州为什么是清代的一线城市》,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来看,功利主义的诱惑并没有强制他们走上唯利是图的道路。
B.盐商中也有真内行,他们可以通过对文化事业的大量资本投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C.盐商们按照当时书画名家石涛的设计堆垒出来的花园假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D.清代文人写诗作文嘲讽盐商的庸俗和铜臭气,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正是盐商在维持着他们的风雅。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是因为文化人大批涌入。书画家们普遍认为在扬州谋生相对容易。
B.在扬州学派里的汪中看来,“不算不通”的人的学问水平是低于“学问通的人”而高于“学问不通的人”。
C.得益于盐商的资助,清代扬州学派的学术成就很高,和吴学、徽学一道被当时的学术界称道。
D.社会的富裕和闲暇能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市场繁荣,这也说明了经济对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题3】为何说盐商促进了扬州的文化和学术的发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小题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小题3】第⑤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小题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的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的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发展到现在,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虽说自由平等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 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
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
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
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