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易0.85 引用5 组卷6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傻穄子

张港

穄,读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

奔小康了,脱贫致富了,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

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

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

“老老田?”

“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 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

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

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

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

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

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

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60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

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

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

“嚯!傻穄子!”

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

“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

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

“你吃过傻穄子?”

“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

“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

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你想吃? 那中,跟我到家!”

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

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

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不好吃——拉嗓子,咽不下去。”

“饭好了哎——傻穄子捞饭做得了——”

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

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

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穄子?这事我解不开疙瘩。”

“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这不你来了。”

“田老伯,做穄子捞饭,可是难哟。”

“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

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穄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

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愿再种傻穄子了。
B.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在内的干部的劝说。
C.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D.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小题2】文中画横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傻穄子”中的“傻”字有什么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高一下·吉林长春·竞赛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
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人为捡废品而不顾形象的特征。
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
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B.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疫情前与疫情期间,她的心愿是不同的。
C.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母亲的形象。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人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小题3】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了一种怎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并谈谈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阜平的天气冷,那里不种棉花。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我登上石头,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泅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纺了半年线赚的,还够做一双袜子。

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和这一家人渐渐熟了。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我去帮忙。一天女孩子说:半月了,你们赚了多少钱?一数票子,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回来吧!

这以后,女孩子就跟着八路军女同志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看着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女孩子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女孩子与“我”因在河中洗脸、刷牙引发的关于卫生问题的争执暴露了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解放后还存在。
B.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但从“我”和女孩子在河边的对话中,依然能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敌人的凶残。
C.“我”大清早就遭到女孩子的训斥非常生气,但听说她要为我做袜子后,我非常感动,军民间的隔阂也随之消除了。
D.女孩子的率真质朴、善良单纯、勤劳好学让人感受到普通老百姓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女孩子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女孩子对“我”进行了不留情面地呵斥,略带着几分蛮横,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本文以大叔想做国旗结束,以小见大,不仅体现出乡下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体现出革命群众对胜利及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
C.本文打破了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不追求情节的连贯缜密,跌宕起伏,而只是将几个场景串联起来,呈现出了典型的散文化特点。
D.与《荷花淀》一样,本文语言具有清新自然,简洁优美的特点,叙事也是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饱含深情。
【小题3】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小题4】请分析“布”这个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节选自鲁迅《祝福》)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间或一轮:
②诧异:
【小题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节选段在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