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望国之   治:安定
B.凡百元首,承天   景:崇敬
C.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D.能而任之   简:选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
B.虽在下愚,知不可       还也
C.振之威怒                  其无礼于晋
D.鸣琴垂拱,不言     涂有饿莩不知发
【小题3】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B.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C.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宾语前置句)
D.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0-21高一下·吉林白城·期中
知识点:应用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
B.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C.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D.伏,是说人如狗一般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之事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卑贱的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权威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此时最希望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小题5】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 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鹜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扰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己而自足                         矜:激励
B.于人何                                尤:埋怨
C.所以则于后人者                  贻:遗留
D.今汝既欲我汝不问               置: 放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癸酉科举之后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无忘乃父之志
C.吾诚爱汝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乃才可为不为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小题3】下列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癸酉”和第二段的“丙子”都是干支纪年,癸酉年之后再过十二年就是丙子年。
B.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即分别考得了解元、会元和状元。
C.文中第三段的“屈宋班马”,指四位古人,分别是屈原、宋玉、班固和司马迁, 屈原、宋玉擅长辞赋,司马迁和班固长于史传散文。
D.文章尾段提到写字,汉字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B.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C.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D.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儿子张懋修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认为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
B.本文第三段,张居正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C.本文第四段,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居正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并以“辕下驹”勉励儿子志存高远,自信自强。
D.本文最后一段,提及写字一事,可见作为父亲的细心,意在鼓励儿子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
(2)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7】本文在阐发道理时,用了几个成语典故,请列举两个并分别说明有何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       欺:欺骗B.不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其意          申:施展D.召君其制          问:询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小题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