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拉比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到了日短夜长的冬天,晚饭还没吃完,夜幕就降落了,一幢幢房屋变得阴森森的。头上的夜空是一片变幻的紫罗兰色,同街灯的微光遥遥相映。我们不停地玩着,直到浑身暖和。当我们折回街道时,灯光已经从一家家厨房的窗子里透出来,把这一带照亮了。如果曼根的姐姐在门口石阶上呼唤弟弟回家吃茶点,我们就在暗中瞧着她对街道东张西望。灯光从半掩的门里射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影。我靠着栅栏望着她。她一移动身子,衣服便摇摆起来,柔软的辫子左右挥动。

每天早晨,我躺在前客厅的地板上,望着她家的门。她一出门走到台阶上,我的心就怦怦跳。我冲到过道里,抓起书就奔,跟在她后面。我紧紧盯住她穿着棕色衣服的身影。走到岔路口,我便加快步子赶过她。

她的形象甚至在最不适宜有浪漫想象的场合也陪伴着我。每逢周末傍晚,我都得跟姑妈上街购物。我们穿行在五光十色的大街上,被醉鬼和讨价还价的婆娘们挤来挤去,周围一片喧嚣。在我看来,这些噪声汇合成一片熙熙攘攘的众生相。我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敌对者中间穿过。有时,在莫名其妙地做祷告或唱赞美诗时,她的名字几乎从我嘴里脱口而出。有时,一股沸腾的激情从心底涌起,流入胸中。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会不会同她说话。

她终于跟我说话了。她一开口,我就慌乱不堪。她问我去不去阿拉比。她说那儿的集市一定丰富多彩,她很想去那。

“为啥不去呢?”我问。

她不断转动着手腕上的银镯子说,她不能去,因为这一星期女修道院里要做静修。她低下头,门对面街灯的光照着她白嫩的脖子的曲线,照亮了披垂的头发,也照亮了搁在栏杆上的手。灯光使她衣服的一边清晰可见,显出裙子的白色镶边。

“你真该去看看。”她说。

“我要是去的话,”我说,“一定给你捎点什么的。”

从那一晚起,阿拉比这个词的音节在静谧中向我召唤。在课堂里,我很少回答出问题。我瞧着老师的脸从和蔼变得严峻。生活中的正经事使我厌烦,它们使我的愿望不能尽快实现,在我看来,它们都像小孩子的游戏,单调乏味。

星期六早晨,我对姑父说,晚上我要到集市去。他正在前客厅衣帽架一边手忙脚乱地找帽刷子,一边漫不经心地说:“行,孩子,我知道了。”

他待在过道里,我就没法去前客厅了。我低着头地走出家门,慢吞吞地到学校去。空气透骨地阴冷。

我回家吃饭时,姑父还没回来。我坐着对钟望了一会儿,滴答滴答的钟声使我心烦意乱起来,便走出房间,登上楼梯。那些宽敞的空房间,寒冷而阴沉,却使我无拘无束。我唱起歌来,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我把前额贴住冰冷的玻璃窗,望着她住的那幢昏暗的屋子。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站在那儿,只在幻想中看见她那穿着棕色衣服的身影,街灯的光朦胧地照亮呈曲线的脖子、搁在栏杆上的手以及裙子下的镶边。

我在屋里踱来踱去,紧攥着拳头。姑妈说:“兴许今晚去不成了,改天再去看集市吧。”

九点,我忽然听见姑父用钥匙在开过道门。接着听见他自言自语,听到衣架被他挂上去的大衣压得直晃荡。晚饭吃到一半,我向他要钱到集市去。他已把这件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人们早已上床,睡过一阵了。”他说。

我没笑。姑妈大声说:“还不给钱让他去?你已经叫他等得够长啦!”

我紧紧攥着一枚两先令银币向火车站迈开大步走去。我在一列空荡荡的火车的三等车厢找了个座位。过了好久,火车才缓慢地驶出车站,爬行在沿途倾圮的房屋中间,驶过一条闪闪发亮的河流。我下车走到街上。有一只钟被亮光照着,我瞅了一眼:九点五十分。我的面前矗立着一座大建筑物,上面闪亮着那魅人的名字。

我怎么也找不到花六便士就能进去的入口。我生怕集市关门,便三脚两步穿过一个旋转门,把一个先令付给一位神情疲惫的看门人。几乎所有的棚摊都关门了,大半个厅黑沉沉的。

我困难地想起到这儿来是为什么,便随意走到一个搭棚摊前,端详着陈列在那里的瓷花瓶和印花茶具。棚摊门口有个女郎,正同两位年轻的先生嬉笑,我听出他们的英格兰口音,模模糊糊听着他们交谈。

“噢,我从没说过那种事。”

“哎,你肯定说过。”

“不,肯定没有!”

“难道她没说过?”

“说过的,我听见她说的。”

“啊,这是……瞎说。”

那位女郎看见我,走过来问要买什么。她的声音冷冰冰的,好像出于责任感。我诚惶诚恐地瞧着两排大坛子,低声说:“不买,谢谢。”

那女郎把一只花瓶挪了一下,然后回到两个年轻人身边去了。他们又谈起同一个话题。那女人回头瞟了我一二次。

我逗留在棚摊前,仿佛真的对那些货物恋恋不舍似的。最后,我慢吞吞地离开那儿,沿着集市中间的小道走去。我把两个便士丢进口袋,跟里面一枚六便士的硬币碰响。接着,我听见长廊尽头传来熄灯的喊声。顿时,大厅上方漆黑一片。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摆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选自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宗白译,有删改)


【注】阿拉比是1894年都柏林曾举办过的一场大东方节庆的市集活动,在当地有很大影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真实展现了高纬度地区冬天的景象,又描绘了都柏林市民的日常生活。
B.小说写“我”经过热闹大街时“仿佛捧着圣餐杯”,这一表述形容了曼根姐姐在“我”心中的神圣。
C.“阿拉比”是曼根姐姐提到的地方,对“我”具有神圣意义,且是小说线索,故小说以此为题。
D.“我”在到达“阿拉比”后,把一先令给了看门人,这体现了“我”想进入集市急切难耐的心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有限视角讲述男孩初尝爱情的故事,和《你不知道她有多美》中“我”暗恋“青葵姐”一样。
B.作者借助光影刻画曼根姐姐脖子的曲线、头发、手和裙子的镶边,着意展现其在“我”眼中的动人形象。
C.姑妈、姑父在小说中是“我”的对立面,他们几次干扰“我”的活动,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处花了一定笔墨写女郎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为下文“我”的心理变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小题3】请概括星期六“我”在去阿拉比之前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顿悟”是小说主题,请根据这一关键词探究结尾意蕴。
2021·江苏南京·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格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嬤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之“宝黛相逢”一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之“宝黛相逢”,表现了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就产生了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照应了小说开篇“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
B.初进贾府,黛玉连坐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决定,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这一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黛玉敏感、寄人篱下的心理反应。
C.两首《西江月》对宝玉的批判极恰,以世俗的观念批判了贾宝玉不思进取、庸散惫懒的纨绔子弟的形象。
D.在此节中,作者借用宝玉的眼睛对黛玉的外貌进行了着重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弱不禁风、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形象。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的两处是黛玉分别对贾母和宝玉问她是否读过书的回答,请简要分析黛玉前后两次回答变化的原因。
【小题3】作者描写宝玉“摔玉”行为的这一段文字,意在表现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 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小题1】第⑤段开头对山路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⑤⑥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小题3】从描写的角度看,第④段写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住的山林会唱歌

袁丹

我待业期有一个空档,并很荣幸成为一名留守儿童助学团的老师。在经过骑马、徒步走了三天后,到达了山旮旯里的山林并住进一家农家小房。小房门前有一片茂密的山林,傍晚,我独自一人走出小房溜达,希望尽快熟悉周边的环境。

在我意识自己迷路的时候,一个黑黑脸的瘦小脑袋瓜向我走来,约莫七八岁,光着脚丫,嘴里嚼着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整张嘴都染成了淤红色。当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凝神地看了好久,然后竟然冲着我微笑,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牙齿。那张微笑的脸变成指路棒解救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和我一起住在农家小房的小石头。

天空刚灰蒙蒙亮,小石头便会起床,简单梳洗后就出门去。我起床不久,便会远远的看见他背着一大筐嫩草回来,搁放在牛栏的料槽里,供唯一的一头老牛享用。他每天还会给家里的几只母鸡还有一条看门的狗准备食物,多是在山林里挖到的野菜、野果之类的东西。我忍不住把自己带来的饼干、巧克力和各种各样的糖全部给他,他抱着这些东西一下跑开了,没过多久便带来了七八个小孩,嘴里含着那些零食,很开心地拉起我的手,蹦蹦跳跳冲我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

这些学生有的年纪大概与小石头相仿,更小的只能咧开嘴含糊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一下子,我觉得自己的角色是如此重要。我以树枝代笔教他们在泥土地上写字,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学。由于都没有上过学,所以我把最简单的数字结合音乐发音教给他们。月色初显,夜幕悄悄地降临,在山林间飘来一阵阵“哆、唻、咪、发、说……”的清澈童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又听,直到他们的脑袋瓜像芝麻般的黑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之后的每天下午,他们都会集中起来,静静地坐在小房门前的平地,等待我给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放学后,小石头和奶奶便开始准备晚餐。山区的食材简单而珍贵,小石头的奶奶将马铃薯变换着烹饪方式给我做各种好吃的,我站着一边看一边学。小石头将藏起来招待贵宾的鸡蛋拿出来,煎出一盘蛋饼。我吃着吃着,竟然忍不住把舌头伸进碗底舔了又舔,逗得奶奶和小石头都笑乐了。

这里的夜晚是非常宁静与安详的,竖起耳朵便能聆听虫子开演唱会,树叶、野草正默契地为它们伴奏。

睡前,我问石头奶奶:“他们多久才能见上父母一面?”奶奶闭上了眼睛,想了很久很久,说:“大概是门前的树叶长出来,落下,又长出来的时候吧!”小石头抿着嘴,望着奶奶,抓起她的手把自己的手放了进去。

我已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没想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知从哪来的一群“强盗”竟卑劣地放了一把大火,火顺着风势瞬间铺满了山林,染红了漆黑的夜空。孩子们惊慌失措地从四周跑来,他们脚下熟悉的路,渐已分不清,如石头般坚强的孩子突然嗷嗷大哭……我抱起哭得最厉害的小石头,他说:“树不见了,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找不到路……”。

我害怕自己的眼泪也跟着他们一起流淌,跑进屋里,大大吸了几口气。取出口风琴、纸和笔,告诉他们:“不要怕,老师现在教大家唱一首歌,还教大家画地图,爸爸妈妈就能顺着歌声和地图找到路回家。”他们拥聚成一团,拿着纸和笔,听我唱着顺子的《回家》,情绪渐渐平缓下来。

我收到报社的录用通知书,离开山林时,他们紧紧地围住我,把珍贵的地图给我,嘱咐我一定要交到爸爸妈妈手上。我背负着他们内心最惦念的愿望,渐行渐远。身后响起那首歌我教他们唱的歌——回家,回家,我需要你,哦,回家,回家,马上回家,我需要你,回家,回家……

地图我没能交到他们父母的手上,有负他们的重托,但报道山区贫困,凝聚多方力量修建公路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后来,听说当年为了一己之私放火烧山的团伙已被判刑。

再过了许多年,听到山林通了第一辆汽车,我似乎在梦里看见那个缺门牙的小石头依偎在父母身旁,甜甜的唱着那首歌——《回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我”到山林来的的缘由以及山林恶劣的环境。
B.面对山林火灾和缺失父母之爱的孤独生活,孩子们用歌声来面对,表现顽强、乐观的心态。
C.这篇小小说,以朴实的笔调,写出了一位临时老师在山村的助学经历,但作者并不着重铺陈主人公教学的点点滴滴,而是深入留守儿童的情感深处,展现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
D.文章结尾写到"我"的愧疚,"我"失信于孩子们,有负孩子们的重托,辜负了孩子们的期盼,最后以梦境来释怀。
E.留守儿童,一个还在迅速扩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文中的“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小题2】小说最感人的是细节描写,请举三例加以评析。
【小题3】根据小说标题,谈谈小说标题“我住的山林会唱歌”的含义。
【小题4】有人说,“强盗放火”这个情节很重要但不很真实,你觉得呢?请结合文本和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