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邵晔,日华,其先京兆人。唐末丧乱,曾祖岳挈族之荆南谒高季兴,不见礼,遂之湖南。晔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改大理评事、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俄通判荆南,赐绯鱼。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注]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铤杀钺自立,龙铤兄明护率扶兰砦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铤主军事。初,邵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铤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赵安仁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邵晔传》,有删改)


【注】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B.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C.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D.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如“晔”意为光明灿烂,故邵晔字日华。
B.削籍,是指削除官员名册中的名氏,意谓革职,在古代是对官员较重的一种惩罚措施。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为旧时朝官的服饰。按照唐代制度,官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D.岭表,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表是“外”的意思,指方位上的“北”,岭表就是岭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晔勤学笃志,曾任多种官职。他幼年好学,以被官府征聘做官为耻;后来凭借考中进士走上仕途,担任过邵阳主簿、大理评事、蓬州录事参军等系列职务。
B.邵晔明察案情,深得皇帝嘉许。太子中舍杨全任蓬州知州时制造冤狱,邵晔洞察其情,亲自调查核实,后来真正盗贼落网,被枉者获释,宋太宗对此赞许。
C.邵晔安抚交趾,妥善处理边事。出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时,恰逢交趾内部发生事变,他便将有关情况禀告皇上;后改任缘海安抚使,被允许自主制定方略。
D.邵晔上勤国务,亦能下忧民事。他任兖州知州,建议皇上封禅泰山,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广州知州,主持开凿内濠,使海外船舶靠岸时免受飓风之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
(2)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
【小题5】邵晔因何事受到皇帝的处理?又因何得到宽恕?
2021高三下·重庆沙坪坝·专题练习
知识点:《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B.忧,文中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称为“丁忧”。
C.经术,犹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
D.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王发起。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思维敏捷。他小时候喜欢读书,能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写得精妙。
B.王安石力排时议,明于理政。他认为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大多数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坚持己见,性格固执。在变法遭到反对时,他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深谋远虑,精于变法。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法,改变劣习风俗和树立法规是当务之急;并认为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会给国家造成祸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司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鉴的教训。
C.“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路”指宋元时行政区域名,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为官清廉,刚正直谏。他任端州知州期满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他用唐朝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使官府小吏不敢再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正直,不尚奢华。他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不可贪污,否则不允许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他在地位显贵时,衣食用具依然如布衣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光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土。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光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悬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帝曰:坐仓籴米何如?坐者皆起,光曰:不便。惠卿曰:籴米百万斛,则省东南之漕,以其钱供京师。光曰:东南钱荒而粒米狼戾,今不籴米而漕钱,弃其有余,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光欲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元祐元年九月,年六十八,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下户:在宋代是指乡村主户按财产划分出的第四、五等级,主要是贫苦农民。
②和籴:宋初,狭义和籴特指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
B.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
C.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
D.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与《公羊传》及《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进士,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期成为对会试及第者的称呼。
C.薨,周代指诸侯之死,后世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亦称薨。此外,天子之死曰崩。
D.谥,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员、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禀赋迥异,能苦读不怠。他七岁时便像成年人,听讲《左氏春秋》后,就能讲述其中大概要旨,读书时不受外界影响,专心致志。
B.司马光建言资政,献安边策略。他认为边境事务关键在政策和用人,他觉得高宜命令边官对疆界琐事用武力惩处的做法不当,应治罪他。
C.司马光忠于职守,视生死由命。他亲理国事,宾客劝他以诸葛亮为戒保重身体,他却回应听天由命,病危时,已无知觉,却仍记挂国事。
D.司马光死后荣耀,受百姓祭奠。他死后,谥号文正,下葬时,哭泣的百姓像哭亲人一样,都城和各地都绘他的画像来祭祀,吃饭必祝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
(2)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