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妈的节目

李燕燕

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的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集市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除了河里打来的鱼虾,还有人用水泥在集市一角搭了池子,卖四五斤重大大草鱼——听说人家把承包来的土地挖了鱼塘,买了上好的饲料喂鱼,听上去挺新鲜。

“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吃点东西没啥心疼的。”赵妈说。

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封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赵妈记得,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的有山、有河、有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猪肉已是赶集就能买,正月间剩的腊肉还有七八块挂在房檐下。所以,扯“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纯粹只是赶一个过节的样子。她还得比往常多扯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去年年初修好的,路的两边还种上了高大的云杉。因为赵妈家新起了三层木楼,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赵妈家里。

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溪水里,周身除了一根骨头全是肉,很好抓,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正处理一条四斤重的大鲤鱼,从成都回来的二女儿帮忙切炮姜、泡海椒。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到底欠了钱心里不踏实。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还那货车钱不会有压力。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去。小女儿刚骑摩托车转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很多年后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

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节节攀高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赵妈家挖的那口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若客人垂钓,钓到的是不到一斤的“小鱼”,赵妈不收钱还帮着做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注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她一面从流转来的几亩地里摘香菇,一面指挥几个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肉棒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小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有好多!”

“不是,这都是别人炸得金黄的,我不去溪里捕鱼!”赵妈回答。

“那是,不能捕鱼,我看乡里立了‘禁渔令’,捕了要遭罚款。”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将赵妈与张叔对比,如关于中秋节买火腿月饼以及对儿女春节回家的态度等,是为了用张叔的谨小慎微衬托赵妈的乐观豁达。
B.清明节赵妈做馍馍,让儿子下溪沟抓“肉棒鱼”,盛情招待驾驶员和售票员这些情节是为了凸显赵妈的热情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C.小说中,赵妈在端午节“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站在蜀葵“花墙里”寓含深意,象征着农民真正成了乡村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D.小说以赵妈的话收束全文,使农民朴实的生活观念与时代环保主题暗合,充分显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彰显了文章的时代色彩。
【小题2】小说所写内容时间跨度前后长达几十年,可写的事情与人物很多,但作者却只选择其中几件事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的含义。
2021·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地,①天空瞥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是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的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隆隆隆地,他听到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②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③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两半。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自己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在电光下,他又分明看到地下重重叠叠的脚迹中确也有些人样的脚迹,有的已经被踏乱,有的却还清楚,像是新的。

他的心一跳,心好像放大了一倍,从心里射出来的光也明亮得多了;他看见地下的脚迹中间还有些虽外形颇像人类,④但确是什么只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而且他又看见旁边有小小的孩子们的脚印。有些天真的孩子上过当!

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现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

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

注:本文原载于19341120日《太白》第1卷第5期。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江西苏维埃红色政权的一次次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但30年代的中国,已经开始觉醒,面对腐朽没落的黑暗势力,一批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苦苦地探求着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成立于19303月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带领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工农生活,同各种错误思想与思潮进行斗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也遭到失败。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作品。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簇簇的一团、沙滩上禽兽的脚迹、青面獠牙的夜叉和妖媚的人鱼等构成了黑暗恐怖的世界,说明追寻之路充满艰难与曲折。
B.远处的灯塔、天明后的日光和心头迸发的火光是可以对抗黑暗的光明力量,这些指引“他”冲破黑暗,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C.文中“沙滩上的脚迹”有三种,分别是禽兽的脚迹、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真的人的脚迹。它们各自都有象征意义。
D.从“他”寻找、辨认各种脚迹、追求“真的人的足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革命者坚持前进的战斗精神。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中闪电是锯齿形的,突出了闪电撕裂天空的力量,警醒人认清是非,辨明道路。
B.②中夜叉一手钢刀,一手金元宝,隐喻黑暗势力镇压革命的惯有手段是威逼利诱。
C.③中“光明之路”在文中是指“他”经过重重困难后,一直苦苦追寻的人生信念。
D.④中“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象征着道貌岸然、口蜜腹剑的各种政治欺骗。
【小题3】“他”不想在黑夜中等待,打算再找路走,最终发现真人的脚迹,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他”对抗黑暗世界、追寻光明之路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佟鸭子

欧阳明

佟鸭子是一家小餐馆,不卖早餐,只中午和晚上营业,卖炒菜和卤菜。店里最出名的,是卤鸭子。

佟鸭子既是店名、菜名,也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店主姓佟。

佟鸭子的特色,是香甜。香,来自上百年那锅老卤,几十种香料和中草药熬制而成,醇厚浓郁,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其次是甜。不是入口就甜,是回甜,回味时才感觉到的,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

卤鸭选材讲究,只选本地两年以上的老麻鸭,吃草和田螺鱼虾粮食长大的。绝不用饲料喂大的。饲料喂大的鸭长得快,仅一个多月,连毛都还没长齐就长大了,毛桩还埋在鸭皮下面,根本无法清除。卤出来有股浓烈的毛腥味儿。还必须得下一次油锅,把皮子炸酥了。那样,既可掩盖皮下的毛桩,也可压一压腥味。但不管怎样,吃起来还是满口腥臭,肉还很柴,嚼起来费力。

佟鸭子的鸭不跑油锅,卤出来直接吃。皮上保留着卤水黄亮的颜色,皮下的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

卤鸭子从卤水锅捞起来趁热吃才口感最好。所以大家多在店里就地处决"。也有买回家去的,但家离店必须在两里以内。否则,佟鸭子就不会卖。说是出锅时间长了会变味,坏了他的名声。

卤鸭的吃法也有讲究,不能用刀剁,必须手撕,鸭沾了铁,会带铁腥味。

佟鸭子餐馆生意历来就好,尤其是逢场天,晚一点儿,就没位置了。即便占到位置,也不一定能吃得上卤鸭。卤鸭是限量的,每天只卤三十只。

佟鸭子卤鸭的手艺是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男也要到三十岁才传。三十岁前的男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缺耐性。

佟鸭子餐馆在乡场上,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城里人想吃,来回要耗费半天。但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选那儿跑,出发前,都得给乡政府打电话,叫一定要留上几只卤鸭,弄得乡政府年年接待费超标,苦不堪言。

佟鸭子靠卤鸭子修了楼房,为儿子讨了老婆。

儿子学到手艺后,想每天多卤一些,多卖点钱。佟鸭子坚决不同意。说,钱挣不完的,人一辈子能不愁吃不愁穿就够了,若是为了钱,砸了佟鸭子这块招牌,对不起祖先。儿子心里埋怨他说,死脑筋!

有省市领导到县上来调研或检查工作,本地官员都要带他们去吃佟鸭子。吃了都赞不绝口。县领导叫佟鸭子多卤一些,真空装袋后做成礼品盒,拿去送人。他听了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我的鸭子讲究的是个鲜,那样做,会变味,吃了会说我手艺差。

县领导鼻子一哼,说他小富即安,没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县里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找佟鸭子合作,叫他在县城开家分店,店面租金由老板负责,利润对半分。佟鸭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2000年3月8日,佟鸭子突发脑溢血,因抢救不及时,不幸离世。好在儿子手艺已经学成,并不影响餐馆继续营业。

儿子本不像老子那样容易满足,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说那样孩子就可以在城里上学。城里的教育质量的确比乡下好。

没有了老子的阻拦,儿子把店搬到了县城。

新店一开业,生意火爆。三十只鸭,十多分钟就卖完了。排在后面的,只能失望而归。看到钱不挣是傻子,儿子于是开始增加卤鸭的数量,才一周时间,就从最初的每天三十只,增加到每天两百多只。

数量大了,原料就成了问题。因为不喂饲料,老麻鸭长得慢,养殖效益也不及喂饲料的好,养的人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得买饲料鸭。那些鸭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进价低,利润空间很大。儿子像突然捡到了金元宝,笑得合不拢嘴巴。慢慢地,就干脆不买本地麻鸭了。

有人说儿子脑子灵活,与时俱进,比老子聪明。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年关。年关是销售的旺季,可儿子突然发现,来吃鸭买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儿子很纳闷。问朋友。朋友说,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

儿子尝了自己的鸭子,虽然还是香甜,但却有一股毛腥味儿。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想起了老爹生前说过的那些话。

儿子又买麻鸭来卤,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始终脱不了腥味。最后,儿子才弄明白,是卤水坏了。

儿子开始按照老爹留下的秘方重新熬制卤水。调制了半年,也没熬出和老卤一样的味道来。儿子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没了招牌菜,店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不得不关门了事。

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从此,佟鸭子走进传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曾经有个佟鸭子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佟鸭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只选本地老麻鸭,下一次油锅,这样鸭皮酥脆,鸭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深得顾客喜爱,远近闻名
B.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来品尝卤鸭,以致乡政府接待费年年超标,这一情节主要目的在于批判某些干部漠视工作、大吃大喝的腐败作风。
C.县领导要求佟鸭子扩大产量,做成礼品盒,却被拒绝,说明佟鸭子具有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没有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D.儿子进城开店,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想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写佟鸭子的特点、用料,做工,看似闲笔,实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下文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做了铺垫。
B.小说文笔细腻,比如“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具有抒情性。
C.小说运用对比,通过描写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职业操守、不同的生意模式,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从而以小见大,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D.小说中的语言颇有特色,如“肉还很柴”运用方言,“就地处决”幽默风趣,而且全文多短句,娓娓道来,深得笔记小说之妙。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佟鸭子父子不同的性格。
【小题4】小说结尾初稿为:“儿子又按照以前的规矩卤鸭,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总脱不了一股腥味。最后,儿子终于明白是卤水坏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硬撑了几个月后,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把店子关了。多年后,旅游部门欲打造餐饮文化,突然想起了佟鸭子,鼓动儿子东山再起。儿子制了几次卤水,都卤不出最初鸭子的味道。叫他按照秘方熬制,他说老卤是祖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秘方。现在,知道佟鸭子的人已越来越少了。”请分析作者修改为现结尾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 娟

在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进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于是我们就不理他了。他就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你们,要不要黄羊?”

“黄羊?”我们吃了一惊。

“对,活的黄羊。”

我们又吃了一惊。

我妈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

“十块钱。”

我们吃了第三惊。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给了钱后我们全家都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门口的雪地上站着个小孩子,怀里鼓鼓的,外套里裹着个东西。

“啊,是小黄羊呀。”

小孩把外套慢慢解开。

“啊,是白黄羊呀……”

事情就是这样: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糊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不管怎么说,买都已经买回来了,我们还是挺喜欢这只兔子的。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白得发亮。但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最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只好整天穿得厚厚的、鼓鼓囊囊的,紧紧偎在火炉边,哪儿也不敢去。 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棚之间走动走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缓和了许多。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突然从笼子里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我们还把煤棚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远远地看着我妈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棚又暗,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算出这个小隧道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它只好攀着栅栏,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面对生存命运的改变,它会发抖,会挣扎,但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兔子所知道的又是些什么呢?万物都在我们的想法之外存在着,沟通似乎绝无可能。怪不得外婆会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我们生活得也多孤独啊!虽然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买雪兔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既写出了买雪兔的意外性,同时也可看出有时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
B.本文通过写雪兔或雪白或土黄的毛色,反映季节的变化;通过写雪兔或厚实或稀拉的皮毛,反映雪兔身体状况的变化。
C.雪兔追着外婆要吃的,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这些都体现了兔子在“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D.兔子是勇敢的,因为兔子明白会死亡,会遇到饥饿、绝境,却不感到害怕,始终保持着平静淡漠。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既富有诗意,又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着作品的情感基调。
B.雪兔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啃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等表现,突出了兔子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下文借兔子思考人生。
C.文中写我们围着饭桌吃饭、进入梦乡等事情,通过温暖场景的描写反衬出洞中黑暗冰冷的环境以及雪兔抑郁的性格。
D.文中倒数第三段运用了多个省略号,体现了作者对兔子打洞时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小题3】外婆的出现,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描写的兔子打洞逃跑的事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