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儒家有诸多对于君子人格的论说,这些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随同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在后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转化为普遍的文化实践,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先秦儒家典籍成为经典之后,历代学人不仅反复习诵,而且不断进行注疏阐释,在泱泱典籍中,形成了经学。先秦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也就不断被传承和弘扬。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所以经学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对于先秦儒家关于君子论说的解释和阐发也绵延不绝。它们既是君子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让一代代学人承接了君子文化的血脉,进而转化为君子文化的实践。

君子文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士大夫层面。士大夫是读书之人,他们所读之书当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士大夫也往往是执政或参与执政之人,自唐代以后,他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更要熟悉儒家经典。因此,君子文化对他们有着更深入的浸润,也更容易转化为实践行为。

君子文化的实践突出体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在明代后期,阉党专权,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士大夫横遭打击,左光斗就是其中一位。面对朝廷小人当道,他说:君子之别于小人者,清与浊而已矣。君子之不能容小人,犹小人之不能容君子也,其清浊异,则其好恶不得不异也。(《左忠毅公集》卷二《科臣挟逞私心倒翻国是疏》)他坚守君子操守,与杨涟等人弹劾阉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

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仅被后世诸多的士大夫所仰慕、所实践,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

文学作品是传播和弘扬君子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君子的赞赏,塑造君子形象。诗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有句: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既是对韦黄裳君子风范的赞美,也表达了受屈不改心方为君子的看法。杜甫《天末怀李白》中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诗句,既表达了对李白的牵挂之情,同时也将李白视为君子。

历代士大夫文人对君子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在记载古徽州宗族的《休宁名族志》中,我们就看到诸多山村乡民有古君子之风:任梦桂性沉默好读书,入太学,不乐仕进,尝筑别业于松萝之阿,隐居其中,农樵自给,足迹鲜入城市,有古君子风;陈世淳承家诗礼,好学不倦,有古君子风。《新安名族志》中记载,一个叫韩钦的过早去世,其妻子金氏守节,抚三孤子成立,家业过前,乡人咸称女中君子。 这些小民君子的事迹,说明君子文化已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选自2017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并被后世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B.由于在泱泱典籍中形成的经学,后来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C.君子文化的实践之所以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士大夫层面,是因为士大夫只想用君子文化来参与执政而获取权利。
D.君子文化只靠文学作品传播和弘扬;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君子的赞赏,塑造君子形象,如诗人李白和杜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君子人格的理想从形成、传承、发扬到实践的具体过程,并详细地阐释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肯定了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B.文章首段在内容上概述君子文化的来源、传承和发扬,以及文化实践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肯定其积极作用;在结构上总领全文。
C.文章第二段先解说了经学的形成过程,然后围绕经学与先秦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之关系,阐述了君子文化的内容与实践之来源。
D.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比如用左光斗的操守来证明君子文化实践的特殊历史性,引李、杜诗句印证君子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对士大夫有着更深入的浸润,因为士大夫所读之书肯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而唐以后,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他们更要熟悉儒家经典。
B.左光斗只是为了要完成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才与杨涟等人跟阉党魏忠贤进行殊死的斗争,却遭遇朝廷小人的处处打击和诬陷,最终下狱冤死。
C.君子理想人格不仅体现在诸多士大夫层面,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
D.诸多山村乡民有“古君子之风”,如《休宁名族志》中记载任梦桂读书隐居、陈世淳好学不倦,《新安名族志》中韩钦妻子抚养孤子等事迹。
20-21高二下·吉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只有在对历史、现在、未来史诗般的全景观照中,在对时代、国家、社会宏大脉动的整体把握中,崇高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凸显。

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往往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人视角。

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的伟大力量。在这种平常与伟大的对比中,崇高故事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中唤醒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更能够冲击人的心灵。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利奥塔强调:“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

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对生命力的阻碍矛盾越激烈,紧跟而来的生命力涌流越强烈。正是故事中贯穿着的深刻矛盾,使读者因为感受矛盾冲突积累了深深的痛感,当故事人物做出选择、完成转变或者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痛感才能瞬间释放转化成崇高的精神愉悦。因此,作者对矛盾的刻画越逼真,读者的痛感越强,对崇高的感受就越充分。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精确的数字细节、形象的情景细节使人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志愿军战士所面对敌我矛盾之激烈,为凸显其后战士们英勇斗争的崇高意义蓄足了劲。

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在如何用好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正确对待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作家需要真诚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用光明的细节帮助人们驱散黑暗,用美善的细节鼓励人们战胜丑恶。

(摘编自沈壮海、蒋从斌《细节何以彰显崇高》)

材料二:

有时作品中的几句话,就可能构成一个绝妙的细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福贵从儿子有庆的坟前来到村口,悲伤难掩。余华在这里只写了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在这里,仅一个“盐”字,便足以构成隐喻,内心的伤口被盐渍涂抹而产生的疼痛感与撕裂感被书写殆尽。没有伤痛欲绝,却悲凉彻骨。这样的细部深描,令人叹服不已。所以,细部是生活的纹理。好的细部描摹,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洞悉岁月的沧桑和人情的幽微。透过细部、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与事物、背景之间暗含的隐秘关系若隐若现。

细部不仅仅是一种叙述修辞,也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升华,更是作家情感在文字中的延展和外化。细部修辞的力量,可能来自一个小说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自一个有着特别氛围的场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琐碎小事,来自一段充满浓郁的日常性、哲理性话语。或许它就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细节也好,细部也罢,都必然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

一个好的叙述,精华之处一定在细部。仔细想想,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是无数个精彩细部浑然天成的组合。当然,细节、细部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细部所产生的力量覆盖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艺术含量,彰显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平凡、平实、平淡,朴素、诚挚、温情,才可能是一部作品熠熠生辉的根本和底色。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这样的文学,才会有绵延不绝的艺术力量。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作家价值观、生活观、美学观的问题。对细部的迷恋和重视,至少说明这个作家回到了具体的事物,回到了事物的本体,回到生活的原点,没有凌空蹈虚般凌驾在基本的“生活流”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讲,细节也是作家聚焦生活和人心不可或缺、意味深长的重要元素。虽然在文学叙事中,细节也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视,代之以“心理流”“意识流”,但是这些同样离不开人性、人情外化时的心理场景。只要有情景和情境,便无法离开细节的存在。

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发掘或提炼细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种大境界。那是一种不刻意的叙述心境或者写作心态,修炼出阅尽人间生命万象之后的坦然、坦荡和虔诚。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出发的。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哲学问题。无论是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创作,莫不如此。

(摘编自张学昕《好的叙述,精华之处在细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观照历史、现在、未来的全景,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国家、社会的宏大脉动,才能有效凸显崇高的意义。
B.细节叙事从细节入手,塑造常人形象,展现普通个体的伟大力量,将平常与伟大形成对比,更能够凸显崇高。
C.细部是生活的纹理,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
D.细部或许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但它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好的作品是由无数个精彩细部组成的。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细节叙事将矛盾刻画得越激烈,读者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痛感越强烈,痛感释放后读者的精神越满足,崇高感越充分。
B.精确的数字,形象的情景,都是细节叙事。恰到好处的微小细节能够调动作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
C.细节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是作家叙事的炫技,彰显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体现出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
D.没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无论是创作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小题3】下列选项对《大战中的插曲》的细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我”对日本小女孩的细心呵护。
B.“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女孩对“我”的亲近和依赖。
C.“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女孩的照顾,体现了“我”的大爱之心。
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这一细节,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
【小题4】作家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细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小题5】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等。请结合材料一对课文中的细节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朗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恳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之前需要有一些了解,关键还在欣赏形象本身,但人们对欣赏是有误解的。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中来寻根究底,获取相关知识,这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不进入作品本身,就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不符合普遍纪律的就是低俗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辨证地论证了欣赏与考据、批评的关系。
B.文章具体分析了考据癖学者的两种错误,指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据。
C.文章在逐层深入论证基础上,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时分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脉络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最要紧的是领略作品滋味。
B.印象派的文学批评十分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嗜好,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C.把“我”放在作品之外评判,这种批评的态度不掺杂情感,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D.欣赏或评价文学作品关键在个人的审美体验,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怎样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学问,其中也括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因此必然要考察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式创做新出合理的解释。

我国属于工业化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获得后发利益,进行技术追赶。西方经济学家在探讨后发国家怎样实现工业化时提出两种假说,第一种是后发优势假说,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是发展的优势,后发国家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的技术,可加快创新速度,节约创新成本,从而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度往高于先发国家;第二种是技术追赶假说,认为后发国家技术越是落后,它的发展速度就会越快,从而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中国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技术后发优势,积极地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学习,模仿和消化、吸收,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中国的彩电技术,就是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再创新,比较快速地接近了国际先进技术。中国的汽车技术,也是通过学习、模仿和生产、组装,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高铁技术,更是在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快速地赶上和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后发国家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选择适宜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的时候,将考虑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是劳动力充裕而资金匮乏,因而会偏向于引进那些适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就是较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市场,使劳动力比较优势由潜在变为现实,中国的彩电技术,就是根据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不断提高引进和模仿的档次;中国的汽车技术之所以瞄准中低端目标,不仅同本国人民的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相关,而且同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条件不可分割,特别是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小规模的汽车企业不可能形成吸收和研发高技术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

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大国的基本特征是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可以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进而支撑规模庞大的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或规模利益。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彩电产业和汽车产业都是依靠庞大的市场规模而获得成本优势,虽然在技术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却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以本土市场为依托,培育出规模庞大的产业;虽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但却以低成本和低利润的方式生存,依靠“薄利多销”支撑企业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式创新从定义上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B.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逐渐赶上发达国家技术的中国式创新,印证了“技术追赶假说”。
C.中国制造业能使劳动力比较优势由潜在变为现实,是充分考虑本国资源禀赋情况的结果。
D.依靠“薄利多销”来支撑企业发展的方式,势必影响中国式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式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B.文章引用西方经济学来提出的两种假说,意图在于阐释中国式创新的特点。
C.作者认为,中国式创新在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方面并未经历漫长过程。
D.文章从利弊两个方面,剖析了作为典型的后发大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化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获得后发利益。
B.中国的汽车、高铁技术,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创新并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
C.后发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会偏向于引进那些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
D.小规模企业不能形或相应的竞争能力是中国汽车技术量准中低端目标的原因之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