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①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②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③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⑤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⑨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可废也?以羊之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量 ③以乱
B.①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②是其甚与 ③入前为寿
C.①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以教我 ③而况于哲乎
D.①吾力足以百钧 ②杀人如不能 ③戍卒叫,函谷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固知王不忍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是君子远庖厨也 ②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①功不至于百姓者 ②子路率尔对曰
D.①不用力焉 ②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王坐于堂上 ⑤将以衅钟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⑧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⑨然则一羽之不举
A.①②③⑨/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D.①②③⑨/④⑥/⑤/⑦/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用武力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回避了这个问题,撇开霸道之事转而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用“以羊易牛”的事例,指出“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分析齐宣王有“保民而王” 的可能,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铺垫。
C.孟子用启发式问答解决了齐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内心有所触动,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
D.孟子以有人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察秋毫之末”而不能“见舆薪”为例,鲜明地阐明“王之不王”的原因是“不为”。
【小题5】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远离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事来麻烦您身边的办事人员呢?)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秦朝时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把我救下来了。)
20-21高一下·山东济南·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郤縠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之智,贤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新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材料二: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思人之心》)


【注】①原季,即赵衰。②毛,狐毛,狐偃的兄长,他们共同辅佐公子重耳。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栾枝A贞慎B先轸C有谋D胥E臣多闻F皆可以G为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高级官员的名称。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B.若,指比得上,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若火之始然”的“若”意思不相同。
C.善,指(做事)做得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相同。
D.以,指因为,与《兼爱》中“故窃异室以利其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询问赵衰谁可以担任元帅,赵衰认为重视道德信义的人才可以担任,郤縠正是这样的人。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B.晋文公让赵衰任下卿,赵衰推荐狐偃担任,在赵衰的劝说下最终晋文公派狐偃统帅上军,又任命狐毛为副将辅助狐偃。
C.因为赵衰的缘故,文公在清原举行阅兵,把原来的三军扩充为五军,任命赵衰担任新上军的统帅,箕郑为副将辅助他。
D.孟子提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端”,就像人拥有四肢一样。这个观点体现了他的“性善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小题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赵衰“辞让之心”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畜;③然后从刑之;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
D.若火之始   ……的样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人皆有不忍人B.治天下可运掌上
C.知皆扩而充D.若火始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的君王正是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