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B.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C.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D.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文忠”是他的字,古人通常称自己称字,称别人称名。
B.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如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等。
C.临朝,指太后摄政称制或国君处理政事,本文中为后者之意。
D.社稷,“社”和“稷”是古人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为此意,文中指代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公气质深厚,见识高远,学术精微,世人读他的文章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B.欧阳公宦海沉浮四十年,最终身居高位在世间显名,但最后被迫辞官归隐。
C.王安石评价欧阳修先生果敢刚正,即使处境艰难或者到了晚年也不曾改变。
D.对于欧阳修先生的去世,天下人都很悲伤,更何况是与他熟识的王安石。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2)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2021·陕西西安·模拟预测
知识点:王安石(1021-1086)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书(节选)

司马光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王安石接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后,回复了此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介甫不起则已”与“群贤毕至,少长集”(《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咸”含义相同。
B.“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达”含义不同。
C.“不若而待之”与“副有罪,当相”(《苏武传》)两句中“坐”字含义不同。
D.“冀君实或恕也”与“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表面上向司马光解释上次书信简短而此次“具道所以”的原因,但他着意强调的是“所操之术多异”。
B.从以上两篇中可知,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提到王安石执政才一周年,责备他的人很多,并从几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提出反对意见,王安石逐条反驳,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
C.王安石早就料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行,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D.王安石表示尽管对方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使老百姓受益,但自己会一如既往,继续推行新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锲而不
B.险以远,则至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     彼与彼年若也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非利足也,致千里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B.蚓无爪牙之利
C.此余之所得也D.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古代印度文字梵语的音译,意为佛、佛塔等,文中指佛教徒,即和尚。
B.阳,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
C.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经传,经指经书,如“六艺”,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小题5】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重点并不是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因事说理,体现宋代散文的理趣。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况王安石在这次并不尽兴的游玩中得出了什么“理”,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B.人君神器之重            当:充当
C.先王之政                  举:施行、推行
D.重念蒙君实视遇        视遇:看待,对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德不厚思国之理               天下之理得矣
B.虽董之严刑                      欲出力助上抗之
C.简能而任                         所操术多异故也
D.乐盘游思三驱以为度        固前知其如此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用严刑来督责人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神思劳苦,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的聪耳明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聩。
B.魏征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C.《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D.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小题5】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小题6】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