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错

许心龙

薄雾笼罩着村庄,细雨沐浴着房舍。湿漉漉的春风追身,助人前行。墙壁上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真扶贫,扶真贫,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我和鹏子撑着黑色雨伞,一前一后走在水泥道上,去范志学家落实房子渗漏的问题。

老范是我的帮扶户,个头儿低矮,很敏感的一个小老头儿。他老伴儿郝红艳,小他四岁,右耳有点儿聋,左腿膝盖患有滑膜炎,生活尚能自理。老范因个儿矮,晚婚。郝红艳嫁给老范前已有一个女儿,丈夫患病死后四年,经人撮合嫁给了老范。

老范住的是两间砖瓦房,紧邻村道和麦田,没有院墙,空气罕见地新鲜。

老范在房檐下站着,发现迎面走来的是我和鹏子,忙迎上来,拽着我的手往屋里让。每次他都是感激得不得了,不像有的贫困户,一见到帮扶人员,就开口要钱,不给钱就给黑脸子看。

郝红艳正吃着早饭,见来了人,忙站起来。待看清是我和鹏子,她说:咋又来了?天还下着雨的。

一下站四个人,屋里顿时很局促,光线也暗了下来。

郝红艳忙收拾碗筷。我说:吃好了再收拾吧。她没接腔,端起饭菜去了厨房。

她耳背,别搭理她。老范说着一屁股坐在了门旁的椅子上。

鹏子抬头查找房子渗漏的地方。我也仰面巡视着。老范发现我俩都瞅房顶,一愣,问道:许主任,瞅啥哩?

看来渗漏的问题不是老范提出的。我说:看看你这房子下雨漏不漏。

老范很敏感,恍然明白了我和鹏子雨天来他家的目的。他不禁顿足,埋怨道:又是死老婆子多嘴!

那里!鹏子指着窗户上方的暗处喊道。

我看到了雨水浸润后的斑斑痕迹,有洗脸盆大小。我说:天晴了就抓紧修缮吧。

你放心,这房子好好的,雨漏不到屋里的。老范阻止说,一点儿渗漏,我自己来吧。

看到方桌角上的扶贫台账,我顺手取来,打开翻看。

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鹏子竟把郝红艳的名字写错了,写成了赤红艳。我指着台账让鹏子看。

名字不错的。鹏子说。鹏子的表情好像是我看错了。鹏子大学刚毕业,我让他下乡锻炼,一边走访,一边整理台账。

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有姓‘赤’的啊!我不禁笑道。

鹏子递给我一张身份证,强调说:身份证是唯一的依据。身份证上赫然写着赤红艳仨字。

这时,郝红艳进屋,手里还拿着围裙,看到我手里捏着身份证,忙说:我姓郝,非给我印成‘赤’,我要找干部改,他不让。郝红艳指着门旁的老范,一脸委屈地说:他还说:‘吃就吃吧,改啥哩!没有吃的,咋能行?’

他是饿怕了,郝红艳撇着嘴说,小时候差点儿饿死,你看他那个头儿给饿的,有一拃没?说着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比画了一下。个儿高个儿低还能一天吃四顿饭?老范瞅着我笑说,人名嘛,不就是一个符号?反正又不耽误办事,不影响看病报销。

我望一眼矮小的老范,说:那也不如改过来,顺心呀!

改呗,许领导!郝红艳耳朵好使多了,不免有些激动,盯着我说,俺娘家是郝庄,谁不知道俺姓郝?没想到给俺弄成了‘吃’。

我点点头说:给你改过来。

郝红艳开心地笑了。看到她乐了,我猛然想起,有次我与她拉家常,曾问她:回过娘家吗?想闺女吗?郝红艳两眼竟瞬间冒出了泪花。我感到她心里所有的苦辣酸甜,都在那浓浓的泪水里。

我和鹏子离开后,没想到老范把郝红艳好吵好骂了一顿。这是我俩再次来老范家时,郝红艳噙着泪水说的。那天刚好老范没在家,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打扫卫生去了。

郝红艳说:老范吵我多嘴,不让说房子漏水。许领导,老范骂我‘是该死的人了,改啥娃!’让我气得,心口窝直疼。

唉,老范吵我半辈子了。郝红艳是一言难尽,她继续说,这个老范,我60岁的老人补贴,上边给弄错了,我说去找找吧,他拦着我不让去,还说:原来不发你一分钱,咋过了?我这‘吃’红艳吧,都‘吃’半辈子了,有次村支书来了,我刚想张嘴,他能捂住我的嘴,硬不让说!村支书走了,他关着门凶我,还蹦着扬手要打我……

好了,别气了,人谁没个脾气?我安慰说,你的身份证给我,咱不‘吃’了,光行‘好’,中 不中?

中,中!郝红艳激动得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

一旁的鹏子甜甜地笑了。

老范这人肚囊子挺大的,一辈子就不好麻烦人。他除了个儿矮,好吵我,人是杠杠的。郝红艳喘着气说,老范好念叨一句话;有囊有气叫坟墓,又说又笑是活人。

打是亲,写是爱。我牵着郝红艳皮多肉少的手,说,名字一改过来,老范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对,名正言顺了,鹏子助威道,谅他也不敢了!

郝红艳松开我的手,抖索着挪了一下右腿,探头朝屋前的村道望去。

我发现,郝红艳浑浊的眼黑,起了一层雾水,亮了一丝星光。我仿佛听到郝红艳低吟:俺家老范呢?

突然,郝红艳转过身来,一下从我手中夺去身份证,捂在了胸前,望着我说:许领导,俺不改了,我得听老范的!

啥?鹏子黑亮的小眼睛瞪成了俩大鹅蛋。

麦田里的一股清风踅来,踅乱了郝红艳的一头花发。

只见郝红艳摇着头喃喃自语:这个错不能改,要是改了呀,咋觉得跟少点儿啥似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交代老范及其家庭情况,说明范家面临的窘境,为下文展开帮扶活动和表现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的主旨作铺垫。
B.小说中着力描写郝红艳非常希望将自己身份证的姓改正确,但结尾交代她又不愿改了,这表现其形象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C.小说很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郝红艳因为激动“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她的手“皮多肉少”,细微之处见功夫。
D.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都写郝红艳眼中含泪,折射的心境却不相同,前者表现其姓名被弄错的委屈,后者是对丈夫的牵挂。
【小题2】小说中的老范是个“敏感”的人,小说是怎样来表现他的“敏感”的?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也有人认为是郝红艳。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21·广西·二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二)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我还记得,要想说明橱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决不能容忍的。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三)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了;他透过那副生了锈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你是不是——先生?”

(四)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选文一中对格拉斯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选文二三中格斯拉的店面有何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小题3】概括选文二三中“我”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小题4】结合选文四,谈谈造成格拉斯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小说为什么以“品质”为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大

谷凡

母亲生病了,儿子只是把一堆买来的药放到她面前,转身走开了。儿子没有想着还要为母亲倒水,他就那样匆匆地去看书了。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学得很好,这让做母亲的很开心。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还是那么爱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那一大本一大本又厚又重的书。

母亲有些失落,躺在床上,眼里装满了泪水,此刻母亲看不到儿子,因为儿子的房门关得严严实实,一边想儿子的过去,想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甚至还想了丈夫过世的情景。

母亲想到丈夫临死时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儿子,那时的儿子才十一岁,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停止了心跳。

丈夫离世后,母亲没来得及悲伤,就开始陪着儿子备战小升初,好在儿子争气,他的成绩

一直非常好。为了让儿子看起来不寒酸,母亲又多做了一份工,每天的时间都是紧紧张张的,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母亲病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感冒,但让她十分难受。

这么多年,母亲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记得那时儿子刚刚六岁,一次她生病了,儿子居然站在她的床边说:“妈妈,我带你去看医生吧!”母亲特别感动,病立马好了一半,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是敦促儿子学习学习。儿子也听话,一直都是学学学。

儿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又被保送研究生。儿子还要继续读博士,可母亲觉得儿子不能再学了,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上个月儿子去找工作,儿子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应该是水到渠成,结果儿子碰壁了。后来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才知道儿子当时说话口太满了。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

后来儿子又四处投简历,依然是到处碰壁。现在儿子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整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对不让他去读博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让儿子帮她倒水,然后让他把换洗的衣服洗了,把房间打扫一下,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

儿子走出房间,和母亲对视了几秒钟,他有点不相信母亲会让他做这些事,但母亲的目光很坚定。儿子知道母亲现在病着,不想和他较劲,但嘴里还是嘟囔着他做不好这些事情。

母亲很温和,她说一次做不好两次,两次做不好三次……儿子带着不满去做,虽然没有做好,但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想象。

……

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母亲有点激动,她眼里闪着泪花,这让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一连四天,都是儿子打扫卫生做饭,甚至连母亲的衣服,儿子也帮她洗了。母亲的笑重新回到脸上,病也就好了。

那天母亲让儿子陪老张去市场进菜,老张在他们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菜铺,每天天不亮,老张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菜,开始儿子不愿意去,母亲说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帮忙。后来,儿子就跟着老张跑了几趟。那天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在帮着卸菜,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老张有一个儿子,学习一直不好。那天儿子看到老张的儿子在学习上正犯难,就帮他指点一下,再后来就多次帮他解难题,很快,老张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就这样,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家属院里陆续有其他孩子要求他辅导,儿子的心思也用在了如何教学生这个问题上。一个学期后,儿子所辅导的学生成绩飙升了,儿子特别有成就感,整个人也充满了朝气。找儿子辅导学生的家长越来越多,儿子的精神头也越来越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儿子辅导学生考上了名校,儿子也跟着出名了。当初把儿子拒之门外的重点学校,现在亲自找上门来,让儿子去他们那里工作。

儿子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也改变了。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母亲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儿子这才是真的长大了。

(选自《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长大”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故事的线索,有利于集中叙述情节,有利于人物描写,也有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B.“母亲生病,儿子买来药,却没有给母亲倒水……”——截取生活矛盾结点开篇,设置悬念,然后叙述矛盾的来龙去脉。
C.小说插入“母亲”想到丈夫过世的情景,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直至停止了心跳,是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
D.“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看似平淡的叙述里,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思考。
【小题2】作者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一个青年人怎样才称得上“长大”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小题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
【小题3】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