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1·江苏盐城·一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语言艺术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

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11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表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脉络清晰。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黄新在应对危险时的沉着镇静,为下文从容应对作铺垫。
C.“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设置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构思不落俗套。
【小题3】小说围绕主线串联了感人的生活细节,试选出这样的两处细节作具体赏析。
【小题4】小说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祝你新年快乐

马朝凡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年三十护士刘丽依然值班。但与往年爱发牢骚不同,今年的刘丽似乎变聪明了。下班回到出租屋,刘丽没心思吃饭。而是估摸着那些人已经吃完了年夜饭,现在处于休闲状态,刘丽便开始了她的“祝福计划”。

第一个电话打给钟姐,她是护士长最倚重的人,科里的大小事首先得经过她点头,护士长才可能答应。电话那头传来喜庆的声音:“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刘妹呀,有空来我家吃饺子啊。”“好!”

刘丽凝视着昏黄的灯泡,做了做心理准备。将电话打给了护士长:“新年快乐护士长,祝您合家欢乐!”“嗯,小刘你也快乐。春节值班可不敢放松啊!好好干,医院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明白,护士长!”刘丽蹦跳着,不觉哈哈地笑了起来。

可是,刘丽马上又回归了状态,按计划她把电话打给了护理部主任。

“喂,哪位?”电话里传来甜甜的声音。“我是刘丽,主任。祝您春节快乐、全家幸……”“哦,刘丽,是内科的?”“是,呼吸内科的护士刘丽。”“呵呵,多乖巧的女孩呀,新年快乐。”护理部主任的声音变得庄重而亲切。“嗯,谢谢主任!”

几个电话打完后,窗外便像墨汁一般黑了。都市村庄没有多余的灯光,只有几个醉汉经过时留下的歌声飞进刘丽的心里,又被她硬生生地拉了出来。

接下来的这个电话,刘丽思索了很久,还是决定一定要打出去。

刘丽捂着忐忑的心静静地听着——没人接。再打一个。又打一个。还是没人接。为什么不接呢?难道没带电话?或者,是静音模式?

刘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敢睡,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她决定最后再打一次,这次是真的最后一次,如果院长还不接,她就睡觉。刘丽盯着电话看了很久,终于拨了号码。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对不起……”

怎么会这样?最重要的一个电话没打通。难道电话没电了?看起来院长在外面,那我等到他回家再给电话充上电岂不是太晚了!怎么办呢?思考到这里,刘丽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她对自己说:“发个短信不就行了吗?”

她想了想,编辑了一条短信:尊敬的、亲爱的院长!谢谢您这一年来对我们的关心!这一年,您实在太忙了,每个科室您都要操心,每位员工您都要关爱,您实在太辛苦了!在新年到来之际,呼吸内科护士刘丽祝您及家人新春愉快、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在发送之前,刘丽少不了将短信前前后后细细地看了看,觉得“亲爱的”似乎不妥,便删去了。又将短信读了一遍,觉得“亲爱的”既能表现院长平日的亲切,又能体现自己对院长的爱戴,于是又把这三个字加了上去。

最后,刘丽又通读了一遍,自己给自己点了点头,满意地将这条短信发给了院长。嗨,大功告成!这下,刘丽可以安心入睡了。她躺下来,盖好被子,关了灯,美美地闭上了眼睛。

夜静得如此香甜(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天上的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不说话,地上的女娃娃钻进了美丽的梦乡,见到了未来的幸福。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院长——刘丽还没睁开眼,就意识到必是院长打来了电话。

但是,却不是。

刘丽拿起电话说:“妈,您还没睡?”

“没呢,我和你爸呀——准备到零点再给你打电话呢。妞啊,过年了可不要不舍得吃啊,城市里的东西别嫌贵,钱不够了我和你爸再往你的银行卡里打些钱。这不,新年到了,我和你爸祝你新年快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丽“往年爱发牢骚”,今年“似乎变聪明了”,这些细节看似闲笔,其实为刘丽接下来给许多同事打祝福电话做了铺垫。
B.人物语言描写生动传神,钟姐、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接电话的语气和语言既反映了她们的身份、心情,也体现了她们的性格及人品。
C.小说的叙述在平淡中富有意味,半夜接到电话时一句“但是,却不是”就隐隐地体现了刘丽的一丝失望心理。
D.妈妈在深夜打来的新年祝福电话,出乎刘丽的意外,这个小说刻意构思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回味空间。
【小题2】小说以“祝你新年快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刻画“护士刘丽”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整理好了的箱子

夏丏尊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见马路上逃难的情形较前几日更厉害了,满载着铺盖箱子的黄包车、汽车、搬场车,衔头接尾地齐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群一群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头接耳谈着什么,神情慌张得很。

他自己的里弄门口,也有许多人在忙乱地进出,弄里面还停放着好几辆搬场车子。

她已在房内整理好了箱子。

“看来非搬不可了,弄里的人家差不多快要搬空,本来留剩的已没几家,今天上午搬的有十三号、十六号,下午搬的有三号、十九号,方才又有两部车子开进里面来,不知道又是哪几家要搬。你看我们怎样?”

“搬到哪里去呢?听说黄包车要一块钱一部,汽车要隔夜预订,旅馆又家家客满。倒不如依我的话,听其自然吧。我不相信真个会打仗。”

“半点钟前王先生特来关照,说他本来也和你一样,不预备搬的,昨天已搬到法租界去了。他有一个亲戚在南京做官,据说这次真要打仗了。他又说,闸北一带今天晚上十二点钟就要开火,叫我们把箱子先搬出几只,人等炮声响了再说。”

“所以你在整理箱子?我和你没有什么好衣服,这几只箱子值得多少钱呢!”

“你又来了,‘一·二八’那回也是你不肯先搬,后来光身逃出,弄得替换衫裤都没有,件件要重做,到现在还没有添配舒齐,难道又要……”

“如果中国政府真个会和人家打仗,我们什么都该牺牲,区区不值钱的几只箱子算什么!恐怕都是些谣言吧。”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她悄然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搬场汽车啵啵地接连开出以后,弄里面赖以打破黄昏的寂寞的只是晚报的叫卖声。

晚报用了枣子样的大字列着“×××不日飞京,共赴国难,精诚团结有望”“五全大会【注】开会”等等的标题。

……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带来了几种报纸,里面有许多平安的消息,什么“军政部长何应钦声明对日亲善,外交绝不变更”,什么“窦乐安路日兵撤退”,什么“日本总领事声明绝无战事”,什么“市政府禁止搬场”。她见了这些大字标题,一星期来的愁眉为之一松。

“我的话不错吧,终究是谣言。哪里会打什么仗!”

“我们幸而不搬,隔壁张家这次搬场,听说花了两三百块钱呢。还有宝山路李家,听说一家在旅馆里困地板,连吃连住要十多块钱一天的开销,家里昨天晚上还着了贼偷。李太太今天到这里,说起来要下泪。都是造谣言的害人。”

“总之,中国人难做是真的。——这几只箱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有牺牲的机会呢!”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他悄然地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打破弄内黄昏的寂寞的仍旧还只有晚报的叫卖声。晚报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是“日兵云集榆关”。

(1935年)


【注】大会提出此时“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与牺牲的最后关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整理好了的箱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它“见证了”时局的动荡和人物内心的纷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这篇文章,作者自己并不出场,完全站在客观的地位。他所讲的仅仅限在一家,一家的一夫一妇。
C.前后两半篇各记着一个傍晚时候的情形,形式相同,都从“他”回家叙起,然后写夫妇间的谈话。
D.通过对周遭情况的附带描写,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纷扰的空气,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E.这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平实的口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上个世纪初方兴未艾的“白话文”写作潮流。
【小题2】两处划线句子所写内容相似,同样是“看”,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前后两次点明报纸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