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6 组卷3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往往来自史书和思想著作。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古典文学也在始终记录着民族的心路历程。邓绍基先生说:“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的爱国思想等种种民族精神,其源头大抵来自古老的、有着深沉积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但就实际影响和效果而言,古典文学在民族精神的建构方面起着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或言论集所不能代替的伟大作用。”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价值取向的评判最终取决于一种文化追求。这种文化一方面来自历史,一方面来自现实。来自现实的主要是唐代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诗人视野宽广、胸怀开放、胆气豪壮的恢宏气度和蓬勃朝气。来自历史的主要指汉代精神,尤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例如,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李广威震边塞爱护士卒,窦宪抗击强敌勒石纪功,霍去病先国后家无私奉献,马援为国献身一身正气……这些英名和事迹载于史书中,但一经唐代诗人写进诗歌,便和唐代精神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汉代傅介子计斩楼兰在《汉书》中的记载颇为精彩,而在唐代边塞诗中,“计斩楼兰”的典故成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报国的代名词,光大了汉代傅介子的精神。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张仲素:“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读读这些诗句,就会明白唐边塞诗人是怎样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将汉代军伍精神提升为一种文化的。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在唐代边塞诗中被反复高唱,可以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唐代边塞诗在吸纳了汉代军武精神之后,形成了融合汉唐文化精粹的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时代同步;个人的穷达哀乐微不足道,国家利益和民族兴亡重于千钧。诸如投笔从戎、先国后家、奔赴战场、保卫边疆、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体现出来的汉唐文化精神,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取材于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皆信手拈来,妙入诗歌。

荆轲只身赴秦的侠义精神受到宋人敬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兼有送别之悲与刺秦之壮,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隔代回响,在送人使北、送人戍边诗中寄托慷慨,悲悯英雄。出使西域的班超亦备受推崇,原因有三:一是投笔从戎、效力疆场的人生选择,二是不畏艰险、万里出使的外交推进,三是威震远域、万里封侯的价值实现。落实到边塞诗创作,则题旨有差:一是借英雄自我审视,如司马光“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二是抒发失意郁结,如王令“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三是鼓励他人建功立业,如孔平仲“古今将相皆无种,好取班超万里侯”。与众人稍异,苏轼《获鬼章二十韵》虽以“边帅汉班超”肯定边功,却更主张“奇功勿再要”,叮嘱慎用武力。

伏波将军马援平南有功,亦为宋人所重。最推崇马援南治边略的当属刘敞《伏波》,惜其身死蒙冤,歌其壮心不衰。注目禁卒驻戍艰辛,遥想马援平边之难,诗人遂以“将军马伏波”“频献凯旋歌”追念英雄,祈愿和平。除却刘敞,曾巩“捷如马援不得志”,郭祥正“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上述伏波颂歌,均胸怀边事,追念英雄,有务实之征。

北宋边塞诗用典,并不限于怀想英雄,亦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中寄托理想,并在边塞诗中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同。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充分体现了宋人以政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

(取材于丁沂璐《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斩楼兰”的典故在王昌龄、李白等人诗句中所表现的军武精神,感召唐边塞诗人将汉代军武精神提升为一种时代文化。
B.北宋边塞诗十分广泛地征引有关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方面的典故,往往以信手拈来的方式妙入诗歌。
C.汉代精神的核心是汉代军武精神,但其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则只有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和传播而得到发扬光大。
D.北宋边塞诗以“折冲樽俎”的典故寄托理想,借此表达出的特定价值认识充分体现了宋人治理边政的政治理性和务实精神。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绍基先生的见解,可以被视为两则材料引述古典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事迹、边塞诗人诗句作为各自论据的共同原因。
B.对于班超出使西域,唐代边塞诗人着眼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北宋边塞诗人则推崇其人生选择、外交推进、价值实现。
C.唐代边塞诗人所表达的对汉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追求,跟材料二中北宋边塞诗对折冲樽俎的推崇明显不同,令人深思。
D.两则材料都大量征引有关诗句等,彰显了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借助文采突出论述效果和增强观点说服力的普遍性特点。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宋边塞诗作者对自身“智勇功名”追求的消解,表现了当时宋人务实的精神。
B.北宋边塞诗对汉唐边塞诗的征战题材多有所承袭,但其中的尚武主题则多被削弱、移位。
C.北宋边塞作家中,有的曾亲至边疆,但有的缺乏经历,其创作则几乎全凭想象。
D.北宋边塞诗援经据典虽然广泛,却多择取契合边事的常典,对症下药,务求言所欲言。
2021·吉林长春·模拟预测
知识点: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Hi! 大家好!我就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号青铜神树。我已经有三千多岁了,目前我的身高是 3.96 米,但这并不是我的原貌哦,这是我修复后的残高,有专家说,我没有被毁坏之前,应该有5 米高!你看我最上面还少一个部分,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一只神鸟,你觉得呢?

别看我现在是青铜色,三千多年前,我可是金灿灿的铜色。这么高大的我,可不是一体浇铸成形的,而是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在迄今为止所见中国的全部青铜文物中,我可是体型最大的一件。我的树干由多节套接拼合而成,树干上装饰有三层树枝,每一层又伸出三根枝条,分别位于神树的根部、中段和树尖,枝条像柳树一样柔和下垂,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站立着昂首翘尾的青铜小鸟。您仔细看,还会发现在一侧树干上,悬挂着一条倒垂着的龙,他头部上昂,前足支撑于底座,脖颈上还长着翅膀,身体粗大如绳索。

围绕着我的谜团也是数不胜数,一般认为,我这棵神树反映了“十日”神话,与传说中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有密切关系,也许我就是扶桑与若木。传说天地的东西两极各有一株参天神树,东为扶桑,西名若木。它们挥枝垂绿,华光照地,是日月运行斗转星移的纽带。

穿越了三千多年,今天又和大家相遇,让我代替古蜀先民来问候大家,相信随着你们考古发掘的推进,一定能揭开三星堆神秘的面纱。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号青铜神树”来信啦!》视频文字稿)

材料二:

一号青铜树的树根立在三叉支架的圆盘基础上,座上纹饰是缭绕的云气;树干粗壮挺拔,分几节由四道圆箍插接;树干上有树枝三层,每层三枝,枝桠上有萼托卵形果,两垂一昂,在昂果上各站一钩喙大鸟,生动地表现其在展翅之前一瞬间的动态;在垂果的萼托旁有镂孔罗网状的宽大叶片,叶片下缘有三个小孔,可悬挂三叉铜丝圆架,架下有各不相同的小悬饰,有如天空星辰的圆牌、或如海洋扇贝的直棱牌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树干有一巨龙蜿蜒而降,龙头昂起在下,似有两根肉须,怒目定睛,张牙咧嘴;龙躯细长,奇特地呈绳索状纠曲;龙足更奇特,如人臂张肱曲肘,龙爪如伸开的人掌,粗短的拇指与细长并拢的四指分开;龙身还有些分支断残不清,至少有一支上长的是牙璋。

这株树的性质,笔者曾认为是古蜀神话中的“建木”。《山海经·海内经》载: “(九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花)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枝回曲为欘),下有九枸(根盘错为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麦过(上下于天),黄帝所为(造作)。”可见其来头不小,法力很大。又《淮南子·地形训》载:“建木在都广(应作广都,指成都平原),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下。”那么,这棵修复的青铜树还可能兼容了“若木”的神话传说在内。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该青铜建木树是“青叶紫茎,玄华黄实”,色彩艳丽,十分华美庄重。

关于“建木”的推断,其中有三点今天看来可作进一步的讨论: 其一,今本《海内经》说建木“百仞无枝”,似文向有错乱,因与下文“上有九欘,下有九枸”不符合;或可说成树干中段有百仞是无枝的,树的上部是有九根弯曲的枝桠的,树的下部有九根盘曲的板根,此两句均可通。前有学者只以“百仞无枝”来否定它是“建木”,那是出于误解。

其二,或以为此树不是建木,而是扶桑。其实不然。《山海经》本古蜀地区神话传说的作品,蒙文通先生曾指出:“《海内经》四篇所说的‘天下之中’是指今四川西部地区”,建木既在这巴蜀腹心之地的“广都”,也就是“天下之中”的神木了。而历来诸家均认为扶桑乃东方日出之处的神木,如《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等等,故三星堆遗址地处西部古蜀的“天下之中”,出土的青铜树就不可能是扶桑,而只能是建木。

其三,《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郭璞注:“言牵之皮剥如冠缨及黄蛇状也”,故袁校本将缨与黄蛇断开。笔者对照三星堆铜树细味此文,以为可作另解。“引”,此处不作“牵引”讲,而作“在前”解,还有“伸长”义(见《经籍纂诂》);“有皮”既作“树皮”讲,也作“表面”解,如“皮相”;“缨”在此可作“绳索”或“缠绕”讲(见《文选》);“蛇”与龙相通,因为蛇乃“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见《洪范五行传》注)。依拙见此句似可作新解:“伸展在树皮表面上的,是身若绳索状缠绕的无角黄龙。”则三星堆一号青铜树上的巨龙,也是“建木”上的应有之物。

那为什么要有一条龙呢?因为它是夏禹的化身。“建木”既是古蜀人心目中“天下之中”的社树,作为社神的“禹龙”,理所当然的要出现在“建木”之上。我们知道:第一,从古代文献(如《史记·夏本纪》等)与地下文物都能证明蜀与夏有族缘关系,“兴于西羌”的大禹,也是蜀敬奉的祖神之一。第二,夏禹的历史伟绩在治水,他就与上古神话传说中会弄水的神龙——“句龙”和“应龙”挂上钩了;或者说大禹在古人的眼里本是一条会治水的龙。

三星堆一号青铜树之所以如此崇高,供奉在庙堂受人膜拜,是因为在蜀人心目中的建木,乃其远祖黄帝所创建,大有灵验,是众神上下于天地的“天梯”。“西蜀天漏”,成都平原屡遭水患,他们盼望善于治水的祖神夏禹,化为黄龙从天上缘树而下地,来保佑蜀地子孙后代能永享丰年。这大概是古代蜀人的原始宗教思维所能设想的最佳寄托了。

(摘编自林向《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树研究——从三星堆青铜树说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千多年前,一号青铜神树的颜色可能是金灿灿的铜色,当年它华光照地,是日月运行斗转星移的纽带。
B.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一号青铜神树身上的谜团已经被考古学家们逐一破解,比如它的铸造方法等。
C.作者用“如人臂张肱曲肘”“如伸开的人掌”等比喻形容一号青铜神树上的龙,写出其腾跃而上的姿态。
D.一号青铜神树上的龙,或许寄托了屡遭水患的古代蜀人,期待禹龙降世,拯救百姓于危难的美好愿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号青铜神树残高3.96来,是我国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当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
B.历经三干多年,一号青铜神树又能重见天日,十分难得,这得益于考古学家们做的发掘、修复等诸多工作。
C.一号青铜神树残存部分的枝桠上共站着九只钩喙大鸟,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大鸟与古代的“十日”神话有关。
D.大禹是龙的传说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古人为了表示对其先祖的崇拜之情,往往会把先祖异化为神物。
【小题3】根据材料二,关于作者对一号青铜神树原型的考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经认为一号青铜神树就是“木”,但随着对相关古代文献的仔细分析考证,以及新的文物证据出现,他最终在文中否定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B.《山海经·海内经》先说建木“百仞无枝”,紧接着又说“上有九欘,下有九枸”,自相矛盾,因此作者认为一号青铜神树就是“建木”的说法不可取。
C.历来学者都说“扶桑”是东方日出之处的神木,而一号青铜神树在西部古蜀的三星堆遗址被发掘,因此作者认为其不太可能是“扶桑”,而可能是“若木”。
D.作者对“引之有皮,若缨黄蛇”两句中“引”“有皮”“缨”等词作出自己的解读,进一步强化了缠绕有黄龙的一号青铜神树原型是"建木"的观点。
【小题4】材料二的语言特点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年长一辈年青一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年轻化族群构成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主动熬夜为主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
越夜越关,享受夜时光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在夜间发光发热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多样化夜间生活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

【小题1】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使睡前拖延也会补足睡眠。
C.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D.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这时自我控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导致调节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入眠、肝脏排毒”的自然规律,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
B.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
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近六成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221021日电(记者高敬、申铖)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21日上午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代表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向中外记者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时,翟青说,长期以来,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通过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积极同广大 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2020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世界做出了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郑重宣示。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新发展阶段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共同目标,内在地要求把实现“双碳”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实现“双碳”目标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的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是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瓶颈性问题的迫切之举。第一,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多年形成了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第二,从能源结构来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消费仍保持刚性增长。第三,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看,目前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这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挑战。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要中国主动担当作为。首先,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下,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有更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借口所谓“本国优先”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搞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使全球环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任重道远。中国主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其次,应对气候变化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事关我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中国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推动和引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在全球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摘编自申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即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B.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C.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落实,可以促进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减污降 碳协同增效的大力推进。
D.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其重要原因。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材料二着重阐述了应对措施以及成果。
B.我国生态环境具有稳中向好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生态矛盾和挑战。
C.如果我国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的目标得以完成,我们就可以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D.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主动担当作为,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又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需要。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主动担当作为”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B.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C.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
D.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下,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有更多不确定性,全球环境治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
【小题5】关于人与自然,《荀子 •王制》载,“圣王之制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请结合文本中相关论述,对这段话做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