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7 组卷5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小题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2021·江苏南京·三模
知识点: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品味语言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穷

黄大刚

过小年,黄家庄家家户户要“采屋送穷”,砍下竹子,留下顶部的竹叶,制成大扫把,扫除屋顶上的蜘蛛网,对全家进行一次大清洁。“采屋”过后的青竹不能留在家里,必须送到村里的垃圾堆烧了,这叫“送穷”。丢青竹前,都要念道“送穷公,送穷婆,今年吃棵仔,明年吃阉鸡。”看着火把青竹吞没了,心中豁然开朗,没了穷运晦气缠身的重负,来年的好光景隐约可见。

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张山喂鸡,把鸭子赶到水塘,转来转去,就是不去砍竹子,婆娘看不下去了,催道:“日头都出来了,还不去砍竹子采屋?”张山出去了,日头爬到竹梢时,张山两手空空回来。“你都干吗去了,竹子呢?”“我牵牛去吃草了,你急啥,有啥好急的?”张山不好声气地戗了婆娘一句。“到底你采不采屋送穷,我可告诉你,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就你知道,啰里啰嗦的。”张山声音大了起来。说实在,张山有点不想“采屋送穷”,自从当上了扶贫户,张山尝到了帮扶的甜头:帮扶的十六头猪出栏了;去年年底领到的黄牛下了一只牛崽;连续三年的水稻和瓜菜种植的肥料都是政府给的;那间住了三代的土坯房列入了危房改造,在政府补贴下,盖了起来。家里增加了收入,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张山总算喘了口气。

张山的帮扶责任人是王东,村主任叫他王科长。说实在的,来得勤,节假日除了慰问品还有慰问金,挖空心思为他找脱贫的法子,特别是建新房,找有关部门鉴定,帮他填申报材料,跑上跑下费了不少精神,张山打心底里感激他。可每次统计收入,张山就很不愉快,“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张山争辩,可怜的样子,王科长有时只得顺从他。   

王科长对他家的环境卫生很有意见,地上密布着鸡屎、烟头,还有纸屑,脏衣服乱扔。

每次王科长都说:“山爹做一下卫生嘛,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科长,我哪有扫天下的本事?”

“一样道理嘛。”

“是,是。”张山把堆在椅子上的脏衣服挂到了绳子上,挥舞着手把鸡轰到了屋外。

王科长动手帮他打扫起卫生来,拦都拦不住,张山只好和王科长一起动手。

王科长指着整洁的屋子,说:“山爹,打扫干净点不是舒服吗?”

张山满不在乎:“领导,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打扫干净,不是还要脏?”

王科长说:“山爹,你要拐过弯来,思想不要是老样子。”

“是,是。”张山连声应着。可下次来,张山家还是老样子,脏得没法下脚。

王科长多好的性子都忍不住,发了一通火:你干吗这样,我帮扶你容易吗?来一趟跑几十里山路,我小孩病了,都没空陪,就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跟你说了那么多次,你就是不做,这事难吗?辛苦吗?明明知道上面要求要贫困户打扫卫生,你还这样?”说到动情处,王科长的眼里溢出了泪花。

婆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收抬屋里的卫生,却被张山喝住了,女人嘟囔着:“你看人家王科长……”“你懂个屁。你再打扫给我看,就你能是不是?”

女人不解地看着他,见他很凶的样子,只得放下扫把。

原以为太脏就可以不脱贫,没想到上个星期、王科长还有村干部和他一笔一笔细算了收入,超过了贫困线,把他列入了今年的脱贫对象。

事实就在那里,他百口难辩。

听村主任说,这几天有暗访组要来暗访,王科长还特意打电话让他搞好清洁卫生。

张山如溺水者抓住了稻草,如果被暗访组抓住了把柄,肯定脱不了贫的,张山盘算着。

张山铁了心,这次坚决不“采屋送穷”,虽说不吉利,但那是封建的说法,哪比扶贫政策来得实在?

“山爹,还没采屋啊?”听到王科长的声音,张山的身体不由抖了一下,慌乱站了起来:“还,还没呢。砍不到竹子。”

“这样啊,这是春节的慰问品和慰问金。你等一下,我去慰问李池,顺便帮你把竹子砍回来。”王科长把油、米还有红包递给他。

“李池不是脱贫了吗,还慰问?”张山张大嘴巴。

“是,可是脱贫不脱政策,一样得慰问。”

王科长走得没了影,张山才回过神来,精神十足地收拾起屋里的东西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5)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山在每次统计收入时,总是说“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表明他对自家现状还不满足。
B.张山有时令人难以理解,王科长真心帮扶他家,周末孩子病了都不顾及看护,也跑过来看他、帮他,但也都没有打动他。
C.当张山采屋送穷不积极时,他的婆娘说“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她很着急,说明她对“采屋送穷”这事很信服。
D.小说塑造了以王科长为代表的可敬的扶贫干部形象。他们为帮扶像张山这样的贫困户,付出了很多;周末来看望,过春节也来看望。
【小题2】小说开篇一段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张山对待“采屋送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位长期关注扶贫的老者读完这篇小说,凝视着小说的结尾陷入沉思。“张山还是没有真“脱贫”,看来扶贫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啊!”他为什么这样想?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漆匠黎明

唐波清

村里的手艺人小漆匠黎明,只会刷漆,只会干活。人年轻,肯钻研,他的漆工手艺自然就好。

关于油漆家具的这个活儿,用黎明的话来形容,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吧,无非七个步骤不能少,粘布去尘,砂纸打磨,油漆调兑,头遍上漆,二次打磨,二次上漆,补漆抛光。说复杂吧,细节多,窍门多。譬如打磨,砂纸必须保持与木材平衡;譬如调漆,那可是个技术活,汽油、油漆、水,一样不能多,一样也不能少,搭配比例是关键;譬如刷漆,要顺着木纹刷,朝着一个方向刷,碰上不均匀的地方要反复蘸补。

早些年,黎明那是一个风光,方圆几十里,婚配嫁娶,油漆家具,非黎明莫属。一个人潇潇洒洒地走四方,三件套轻轻松松地背肩上。这三件套就是油漆、刷子、砂纸,这也是黎明吃饭的全部家当。黎明,不光是漆匠活拿手,尤为出彩的是画画的功夫了不得。

记得那年秋天,隔壁村老王家的闺女兰草要出嫁,这做嫁妆的漆匠活自然少不了黎明。各式各样的嫁妆,在黎明的手上变得光彩夺目,鲜亮无比。兰草痴痴地守着这一件件心爱的嫁妆,每件嫁妆上有不同的画景,百鸟朝凤、二龙戏珠、梅兰竹菊、早生贵子……活灵活现,身临其境,让人陶醉

从这一幅幅画景里醒来之后,兰草便傻傻地望着这个眉清目秀的黎明。没过几天,兰草跟她爹就翻了脸,急了眼。兰草要悔婚,兰草要嫁给漆匠黎明。老王头抡起竹扫把就猛打兰草,婆家人找上门来大闹,村里村外,围观看热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那夜,村里的狗睡熟了,兰草和黎明背起包袱私奔了。据说,兰草和黎明进了城,结了婚。从此,老王头传出狠话来,他和兰草断绝父女关系,他一辈子也不会认黎明这个女婿。

黎明和兰草在城里租了小房,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喜宴典礼,只有两情相悦,只有新婚喜悦。

黎明问,你咋就看上了俺?兰草说,俺爹逼俺嫁给那个瘸子,俺爹要拿俺的彩礼给俺哥娶媳妇。俺不干,俺就喜欢上了你。俗话说得好,手艺在手,养家不愁。

兰草问,那你咋就同意了俺?黎明说,在你家干活的这些日子,俺觉得你漂亮、贤惠、勤快,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姑娘。

可在城里谋生活不容易。黎明的漆匠手艺派不上用场,城里人都上家具城挑选家具,不用请木匠,也不用请漆匠。

黎明失落过,悲观过。可兰草乐观地说,怕啥?天无绝人之路。这城里人不是家家户户都要装修房子吗?咱就学刷墙漆,生意肯定会旺。

这个主意好。两口子花钱寻了师傅,说学就学。黎明有漆家具的基本功,底子厚实,不费多少功夫,师傅刷墙漆的手艺就轻而易举地学到了手:铲除污垢,平整墙面;石膏修补,封固底层;找平厚度,砂纸打磨;涂刷底漆,两遍面漆;干燥过后,抛光增亮。

黎明的手艺好,人缘也好,城里的几个装修包工头,只要手头有活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黎明。黎明赚了小钱,日子越过越红火。兰草的脑瓜子灵活,兰草说,你咋不会自个儿揽活干?后来,黎明当了包工头,黎明赚了大钱,黎明帮村里办了不少好事,黎明在老家的村子里就是一个神奇的传说。

前两年,黎明和兰草衣锦还乡。听说,这是乡长对黎明两口子的盛情邀请;听说,这是村里老支书做通了老王头的思想工作。

黎明和兰草回到村里,认认真真地办了三件大事。

头一件,两口子给老王头磕了三个响头。虽然老王头没有一句话语,但老王头的脸上明显有了笑意。

第二件,黎明组织村里的后生们,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成立了村里的劳务输出公司。后生们进城打工,后生们进城干起了装修活。

第三件,在村里换届选举的时候,乡长亲自提名,老支书极力推荐,村里人全票通过,

黎明当上了村主任。黎明自然就变成了村里人发家致富的领头羊。

可当了官的黎明不管咋忙,总是忘不了他那个漆匠手艺。只要村里人有漆家具的活儿,黎明就忍不住亮出他的绝招,磨砂,打底,上漆,抛光,忙得不亦乐乎。那个时候,那个场景,黎明真不像个村主任,黎明就是个漆匠。

(选自2020年02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兰草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2】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故事,请分析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稀荷塘

李建臣

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水木清华,山林环拢一泓碧水,玉阶朱阁古韵流芳;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⑥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此处作为熙春园主体,被赐予皇三子胤祉。胤祉在此组织大批学者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等旷世巨制。此后百年间,熙春园持续扩展。至道光时,熙春园被辟作两处。此处易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水陆相间。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阆苑仙葩盛极一时。

⑫咸丰19岁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未及3年,义军便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南京,并一度北伐至天津,问鼎华夏。在与义军对峙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⑬想咸丰继位之初,曾为乃父签下《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而忿忿然,誓雪国耻。然而,救国家于水火、扭乾坤之倒悬,又岂是感情用事、发个宏愿便可解决?在他执政十一年里,非但国耻未雪,反又被迫与英法美俄陆续签订八个城下之盟。不仅半壁江山归了义军,而且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⑭尔后,在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力排众议,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宏大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⑮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⑯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⑰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荷亭有字,透出先生风骨;晗碑无铭,无碍青史昭彰。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⑱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佛门道宇均奉之为圣物,花开见性。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又闻荷花作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存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经历过白垩纪气候遽变,也陪伴恐龙度过数千万年的垂暮岁月,便叹为观止了。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然则,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⑲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天行有常,道法自然。不知当年朱自清先生是否因为悟到这里,才于月下履践荷塘。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⑳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更为华丽典雅,富有历史底蕴。
B.文章叙写了作者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对其时季节变换中荷塘生机勃勃的景色进行了描绘。
C.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
D.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
【小题2】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回顾了“荒岛”的身世,请谈一谈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