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成进士。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畿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刘瑾①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为民。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②,因寓湖州。瑾诛,起补西安。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枢葬焉,遂居湖州。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大理卿,拜工部尚书。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帝称善,因赐名“节慎库”。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及显陵工竣,执役者咸觊官。麟止拟赉,群小愈怨。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居工部,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守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家居三十余年,廷臣频论荐。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征明绘图遗之。年八十七卒。赠太子少保,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注】①刘瑾:明代大宦官。②刘宠:东汉著名廉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B.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C.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D.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又名江左。
B.大理卿,是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的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位九卿之列。
C.致仕,指官吏将自己执掌的权柄归还给君主,与致政、致事等词语意义相同。
D.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有名望者死后被迫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麟恪尽职守,纠正冤假错案。担任刑部员外郎时,他在京城辖区内省察在押囚犯是否存有冤情,并加以记录,近四百人的冤屈得以洗雪。
B.刘麟为官清廉,受到人们拥戴。绍兴被罢官后,人们凑钱给他作为盘缠,他不接受,人们就想办法在东汉廉吏刘宠的祠堂旁边给他建了一座生祠。
C.刘麟革除积弊,为国节约财用。工部财物暗受侵吞,刘麟请求专任一名郎官掌管大库,得到皇帝认可。此外,他还裁汰了许多虚报冒领之钱。
D.刘麟仕途坎坷,一生饱受打击。刘瑾恼恨他未曾晋见道谢,将他罢官为民;吴勋巧进谗言,使他被迫辞官;显陵殿阁漏雨,他又被追究责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
(2)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
【小题5】显陵竣工后,为什么“群小愈怨”?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2021高三下·广东·专题练习
知识点:《明史》古代文化常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使。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B.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C.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D.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历。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邮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娜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刑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是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以极刑。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B.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C.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D.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通常指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官职,约自秦朝开始每个朝代大都设置此官职。
B.监国,也称摄政,常指皇帝出京时或指皇帝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为处理朝廷政务。
C.九门,源于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文中指明朝修建北京城时设置的九个城门。
D.北狩,指到北方狩猎,也借指向北进军,文中其实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在皇帝被俘后,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邮王的认可。
C.在景帝即位之后,于谦认为边境和京城都应该做好战斗准备,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敌人,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恭顺侯吴瑾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扬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弱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2)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小题5】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皇帝对此如何反应?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