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如实直书是深刻影响史学品格的重要传统之一,这里说的“实”就是事实,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可以称为历史事实。两汉时人评论《史记》叙事之“善”时指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这里说的“实录”,可以理解为以事实为对象的历史记载。自此以下,“实录”在中国史学的话语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而记事之准确、真实成为史学的品质所在。

司马迁、班固等人虽然没有针对史书所记“事实”进行明确说明,但是在一些相关的表述中,可以见到两汉时人对于“事实”的理解,司马迁批评《庄子》中的《畏累虚》《亢桑子》等篇目,“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王充论《论衡•书解》篇以“《尚书》《春秋》采掇史记……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作为质疑六经之高地位的依据。荀悦改纪传体《汉书》为编年体《汉纪》,他自称其书“质之事实不诬,通之万方而不泥”(《汉纪序》),他所说的“事实”,包括法式与鉴戒、废乱与持平、兵略与政化、术艺与文章等各方面丰富的史事。这些情况表明,古代史家对于书写“事实”具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或其他因素的约束。

古往今来,正直、优秀的史家都提倡“直书其事”而排斥“曲笔阿时”。刘知几和吴兢同为史官,两人因在修实录方面具有共同的直书情操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刘知几从史学批评角度写了《直书》《曲笔》《忤时》(均见《史通》)等名篇,提倡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留给后人理论性启示;吴兢不畏权势,断然拒绝宰相张说提出修改实录以饰已过的恳求,为“当今董狐”(《新唐书•吴兢传》)。北宋史学批评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一书中,对史书所记“事实”作出了明确定义,他说:“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由此把前人关于史书采撰和书事的认识进一步凝练了。吴缜还讨论了“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应当以“事得其实”为第一要义,而不能“徒以褒贬,文采为事”。明代李善长等人修撰元史,明确以“但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元史》)为其凡例。

在史学发展史上,由于立场不同而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形成两种极端评价的事例不在少数,往往造成“立言之指,各有所借,章奏之文,互有是非”的情况,对此,顾炎武提倡“作史者两收而并存之”,如此,则可以使后之君子“如执镜以照物”,事实也就得以留存于世。

中国史书叙事有自身的体系和特征,这一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在三千余年的历史检验中每每发出光彩。西方在近代以后的史学发展史上,也不乏有相近理念的提出而与中国史学遥相呼应。当下,公众史学走进社会深层,人们高呼“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从而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史学家仍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史家博览善择的采撰传统,从人人所记的“历史”中抽绎出那些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对它们区分类例,撰述成篇,使后人得以寻其路径观察历史借鉴历史。

(摘编自朱露川《文史知识》,2020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史学品质表现为记事准确、真实,这与“如实直书”的史学传统有关联。
B.“实录”以事实为对象记载历史,自司马迁以来,在中国史学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
C.“直书其事”是中国史学家共同提倡的史书叙事传统,这一传统历经检验而不衰。
D.博览善择是我国史学家的采撰传统,因而人人所记的历史是史学家撰述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多处援引古代典籍,目的是论证古代优秀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基本一致。
B.文章列举刘知几、吴兢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他们有共同的情操和追求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C.文章引用顾炎武的观点,认为由此可以解决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不同而造成的“各有所借”“互有是非”的问题。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从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和重视到对“直书其事”的提倡和坚守,从概念到实践,从历史到当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荀悦等人对于书写历史“事实”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B.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家对如何记录历史事实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
C.北宋吴镇主张把“事实”放在第一位,否定“褒贬”与“文采”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前人的认识。
D.后人可以从记录的能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中寻得路径,来观察历史、借鉴历史。
2021·四川攀枝花·三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

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首先应准确理解中庸。儒家之中庸,不仅是思想与行动的规范,而且是一种宇宙理想。

人们通常以无过无不及界定中庸,但要准确理解中庸,必须明确中庸究竟是无过无不及于什么。在中庸无过无不及于什么的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无过无不及于礼的中庸,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想。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无过无不及于的中庸,是一个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和谐的理想。也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无过无不及于的中庸,是一个方法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对立之达于和谐的理想。上述观点,从不同方面对中庸理想进行了刻画,但这些刻画并不完全。就《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不仅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也不仅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范畴,它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范畴。宇宙论层面的中庸,关乎儒家对理想宇宙秩序的设想。它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也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从根本上说,它是无过无不及于

无过无不及于性中的,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天命之谓性中的何解?有人将其理解为,有人将其理解为,有人将其理解为,而从《中庸》的创作年代来看,天命之谓性,理应是。以,在郭店竹简以及告子的思想中都可以看到端倪。有论者认为,先秦遗文中没有独立的字而只有字,后人所谓的意思,在孟子那里才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天命之谓性确为子思的主张,那么,其所谓性,当理解为

天命之谓性的意思就是天将命于物。但是,天所命之,不是一物之生,而是万物之生;不是独生,而是共生。如果性是共生之生,那么率性就是遵循共生原则,尽性就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率性、尽性的终极结果,是合于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无过无不及,从根本上说,是无过无不及于性,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的原则。

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的中庸,昭示着的是一种万物并育的理想。符合这一理想的宇宙,是发育万物的宇宙;符合这一理想的社会,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符合这一理想的个体,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个体。

(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来看,无过无不及于礼的中庸,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想。
B.有人认为中庸无过无不及于“度”是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和谐的理想。
C.从“礼”“度”“三”的层面认识中庸,都是不完全的,中庸更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范畴。
D.“天命之谓性”之“性”,理应是“生”,在郭店竹简以及告子的思想中都能找到线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明确,准确理解中庸为一种宇宙思想是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的前提。
B.在论证中庸无过无不及于什么的问题上,作者先列举不同说法,并指出其局限性。
C.解读“无过无不及于性”中的“性”的内涵时,作者主要是从其创作年代来考证的。
D.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两个层面来展开,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逻辑严密。
【小题3】文章论及“无过无不及的共生原则”,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理论思想的一项是(     
A.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B.钱锺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D.李白: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历史上,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生产方式、人口规模、组织形式四要素构成反应链,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基底。土地的状况决定了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基本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是粗放还是精细、是否兴修水利等,对亩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进而决定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内部整合。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宗族的内聚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费孝通所揭示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赡养四位老人,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B.农业生产的四个要素紧密关联,其中生产方式对亩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人口规模。
C.在组织劳动力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宗族掌握了管理土地的权力,进而获得了生产支配权。
D.宗族能起到和睦内部、协调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有助于乡村形成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简述宗族的发展历史,再从其产生、人伦道德、生计模式三方面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其借鉴意义。
B.文章列举祭田、义田和义学田的具体用途,是为了论证宗族对内部成员而言,具有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功能。
C.文章引用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这一说法,论证了宗族生计模式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D.文章谈及一对夫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意在论证传统宗族的解体对当下中国社会中核心家庭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是农业生产反应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在宗族的作用下能与人口、生计模式建立动态的平衡关系。
B.血缘关系是宗族具有内聚力的根本原因,订立族约、编修族谱、祭祖仪式等都是增强内聚力的有效措施。
C.现代社会宗族已经解体,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过于简单,因此传统伦理中的孝道已被亲子关系所分解。
D.订立居民公约、建立互助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在当前城市的商品房社区中建立“拟宗族”式的利益共同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胖子与瘦子

契诃夫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么?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寻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

⑧纳法奈尔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洋洋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勋章。”

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下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我,大人……可说是非常高兴!您可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得了吧!”胖子说。

“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

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于是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只握住对方三根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嘻嘻”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有删改)

【注】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入境,出卖同胞。

文本二:

总能击中人性最脆弱的部分

契诃夫的作品,往往不是写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没有什么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而是从一个个鲜活而又幽默的故事里,反映一个群体的生活,以及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当一个社会中物质开始逐渐丰富,人们能够吃饱穿暖的时候,仍旧在痛苦,这种痛苦并非来自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世界的痛苦,来源于社会对人的压迫。

契诃夫生前的名声并不是很大,但是他去世100多年之后,他的声誉比当初高了不知多少倍,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是现代性的,他在现代性之初,就发现了现代性中隐藏的种种隐忧,直到今天,他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依旧在我们的身边,他永远不落伍。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契诃夫的作品首先得到了西方的重视,那时西方现代派戏剧已经强起,以荒诞派为代表,主要的特点是表现人们源于精神世界的痛苦,源于社会压迫所产生的痛苦,这样的戏剧中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人物。后来人们追溯它的源头,发现原来契诃夫早就开始这样创作了,相比较19世纪的其他俄国作家来说,契诃夫是更温和的。他并不非常激烈,他更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革命作家。

(选自周怀宗《童道明:错过契诃夫,是这个时代阅读的遗憾》)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生动描述胖子和瘦子相遇后的场景,心中满是遇到老友的惊喜,这符合朋友重逢的真实生活逻辑。
B.第段划线句子通过行李“蜷缩”这一拟人化的描写,侧面表现出瘦子的卑躬屈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小说有多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前后的变化反应出他势利的心态,从侧面烘托出瘦子的形象。
D.胖子对瘦子“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表示厌恶,因为胖子是重视友情、反感官场做派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痛苦有时并不来自物质的贫乏,而是来源于社会的压迫,契诃夫的一些作品就表现了这一点。
B.随着时代的发展,契诃夫的声誉越来越高,其中的原因是契诃夫的作品展现了现代性中的一些隐忧。
C.因为受到契诃夫作品的影响,西方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戏剧中没有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
D.契诃夫不仅仅是一个革命作家,他比19世纪其他的俄国作家要温和,他的作品更注重人性本身的问题。
【小题3】文本一第段里,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埋下了伏笔?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二指出,契诃夫的作品风格“从一个个鲜活而又幽默的故事里,反映一个群体的生活,以及他们和社会的关系”,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