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中国现代话剧,就必须提到中国现代话剧成就极高的剧作家——曹禺。曹禺时期的中国话剧对于独白的运用非常少,而他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中都加入了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独白,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演员的舞台魅力。

在戏剧中所运用的独白我们称之为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表现心理、思维活动的台词。它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外露,是人物心理深层的揭示。曹禺在现代戏剧中加入独白,使得独白成为他作品中标志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使独白成为20世纪现代话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白可通过演员的舞台造型、舞台行动来展现,也可通过声音来展现。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观众第一眼看到的是演员的外在形象,是演员经过造型加工之后的模样,所以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话剧版《雷雨》中的蔡漪,观众的目光在她出场之后就被吸引过去了;她美丽优雅中带着忧郁,眼神阴鸷却又带着深情与悲伤,她站在那里什么话都不用说,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再说《日出》中的陈白露,长相明艳动人,举止优雅大方,如果光是看外表不看剧情,没人会觉得她是交际花,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哪家少爷的少夫人。这就是演员将自身的形象气质融入到角色当中所创造出来的魅力。

再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不能空有一副皮囊,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演员处理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话剧不同于电影,电影当中当然也经常会用到独白,但是电影的独白与话剧的独白又有不同。话剧的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对角色进行呈现,首先需要符合人物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其次,独白的台词都来自剧本,这就要求演员对剧情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对故事的发展要有所把握。电影独白不同于话剧之处,一是在于对演员的要求,电影中演员的声音很多都是通过后期配音形成的,在表演张力上不及话剧;二是从表演形式上看,电影镜头中有远、全、中、近、特的切换,而话剧舞台只能靠演员组织行动来呈现。

举一个例子,话剧版《雷雨》的第四幕中,鲁侍萍的一段独白非常考验演员表演的张力,整段独白通过声音与气息的虚实结合,将鲁侍萍知道自己的儿女不伦后心中的悲痛、懊悔、绝望表现出来,加上舞台行动的配合,完美地体现了独白与舞台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而电影版《雷雨》中,鲁侍萍此处呈现的重点在于镜头的切换、音效以及道具的使用,加上演员对独白的独特处理,促使整个片段的感染力也很强。两者区别在于独白的呈现方式不同。

总之,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独白可以展现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而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也可以促进独白表达效果的提升。

(摘编自胡晨曦《独白在台词训练中的重要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最早在他的戏剧中加入了独白,使独白成为中国现代话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的表现心理与思维活动的台词,是戏剧冲突的外露。
C.独白可以通过舞台造型和行动来展现,演员不用说话就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D.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在处理戏剧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戏剧独白,文章主要论述了它对凸显人物性格、彰显演员舞台魅力的作用。
B.戏剧独白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去展现,鲁侍萍的例子就是两方面结合的明证。
C.文章把电影独白和戏剧独白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话剧独白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D.文章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结论是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独白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所以在剧本创作时应该用到心理描写的方法。
B.形象气质对演员而言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二者俱佳当然能更好的展示演员的舞台魅力。
C.由于话剧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不如电影表演形式多样,故而电影演员借助独白展示才艺的空间更大。
D.戏剧独白要求演员更好的理解人物,全面了解剧情,创造出更好的舞台形象,让独白与舞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20-21高二下·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之中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儿童游戏时喜欢意造空中楼阁,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的束缚,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首先,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没有。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想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唯我主义,但是这实在由于自我观念不发达。而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沽名钓誉,但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其次,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待婴儿一般。音乐家贝多芬常言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有未尽之蕴要谱于乐曲,他久已自杀。司马迁也是因为要作《史记》,所以隐忍受腐刑的羞辱。从这些实例看,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最后,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相传欧阳修《昼锦堂记》首两句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送稿的使者已走过几百里路了,他还要打发人骑快马去添两个“而”字。文人用字不苟且,通常如此。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他戏骑马时遇着竹帚就用竹帚,遇着板凳就用板凳,反正这不过是一种代替意象的符号,只要他自己以为那是马就行了。

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摘选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因为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曾有过游戏的体验。
B.“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创造五光十色的意境。
C.艺术家对作品的重视度远超过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纯粹态度,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
D.艺术家既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又要潜心研究传达情思的媒介,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表现、传达及技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层次分明而逻辑清晰。
B.文章将艺术与游戏作比较,突出了艺术不仅要表现意象和意境,还要将其传达公众的特点。
C.文章以司马迁、欧阳修为例,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谨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
D.文章既表明游戏对于艺术的源头作用,又明确指出艺术高于游戏,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设出另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种天分是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B.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欣赏者会根据想象和情感生出新意境,并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
C.艺术创造往往以觅得欣赏者为幸,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人间佳话。
D.游戏往往触发艺术的产生,如果没有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宴游,《兰亭集序》未必会传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摘取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乌梁素海》《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哲夫的《水土中国》等。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赢得文坛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动物文学如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姜戎的《狼图腾》等,大自然文学如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水文学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等。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以生态及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只要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就一定能接上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直接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B.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正是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
C.生态文学题材内容类型丰富,各自的代表性作品众多,整体比重相对均衡。
D.生态文学是由生态问题催生的,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当前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生态文学勃兴的现象,进而阐述了勃兴的原因,区分了生态文学种类,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文章第六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何建明、肖亦农、李林樱、哲夫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C.文章末段承接上文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学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D.文章从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哲学要义等方面说明生态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学文化积淀基础,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体现了生态文学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B.生态文学一直从正面反映自然环境保护、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
C.生态文学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它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D.要想创造出更受读者欢迎的生态文学作品,就需要与生态保持联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

②传统是什么?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做出明晰回应。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

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

(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B.类似于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的符号拼贴混搭,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不值得尝试。
C.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就是将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D.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就能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我们要辩证地扬弃。
B.文中的“境界”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哲学本体层面,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建筑与大环境的深度统一件抽象而言,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
C.文中的“意境”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美学特征层面,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不拘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D.文中的“语言”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载体和手段层面,就是把“语言”摆在创作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食洋不化”的一项是(     
A.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圆明园设计建造西洋楼,并创作了《圆明园铜版画》。
B.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少数外国建筑家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到香港、上海乃至内地。
C.对于中国建筑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非常缺乏了解。
D.将梁思成论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如斗拱结构、“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
【小题5】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建筑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