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一词,最初是社会阶级地位的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贵族专有的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进行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在孔子理解的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的同时,又突出德性的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具有完美理想人格之人视为君子。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道德修养的,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君子如何进行修为的问题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君子必自反也。从自我内部来寻找施行仁义的原因,而不是向外部去探寻其根由,实际上这正是孔子君子反求诸已思想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以自反的态度在生活中施行仁义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那么这个人也就具有了君子的自我要求。

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追求完美崇高的理想人格境界,一直是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家学者所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要具有内在道德,还要把这种德性推向外部,以便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孟子将建功立业视为君子人生的一部分。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内圣外王之修为,能以个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终而立于天地间,担当起国家、民族之治平重任的。

孟子不只说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还道出了塑造君子的主要方法:一是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孟子以先天先验之内心善念来激发唤起人潜意识中善之本性,极力促使人们通过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孟子认为,要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事物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的修身、修心学说是他改造人、改造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手段,也成为与其性善学说相互发明、相互补充的重要内容。

二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塑造君子的另一方法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试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和道德问题:一种是通过游说诸侯国君的方式,目的是使他们接受他所主张的仁政学说,施行仁政,但这一方法在当时没能奏效;孟子采用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人的感性欲望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在孟子看来,人性虽善,但受物欲影响多了,便可能趋于恶。因此,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节欲寡欲,他告诫梁惠王如果想实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大欲,就必须节制自己肥甘轻暖、声色犬马之小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天下的大欲望。

孟子的君子观对后世仁人志士所奉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无不以孟子的君子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他们的精神与气概构成了中华民族崇尚民族气节、坚持正义、具有顽强民族凝聚力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展。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孔子理解基础上,突出了德性的外在发展,认为君子应该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
B.孟子认为君子生活态度积极,能自我反省并在生活中施行“仁义”的人具备了成为君子的条件。
C.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所以对人们来说,修身、修心不难。
D.节欲寡欲是塑造“君子”的方法之一,孟子认为能做到节欲寡欲,就有了完善的道德修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君子”的概念内涵演变引出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大量引用孟子言论并进行诠释,使说理更加透彻,文章更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C.文章举孟子告诫梁惠王的例子论证了让诸侯国君接受其“仁政”学说来实现节欲寡欲。
D.文章从孟子君子观的内涵、塑造君子的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赋予君子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普通人可以学习并达到的人格典范。
B.孟子心目中的君子“内圣外王”,“内圣”要求担当“治平”重任,“外王”要求道德自觉。
C.孟子试图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使他们施行“仁政”,来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但在当时没有奏效。
D.很多仁人志士都受到孟子关于君子标准的影响,他们的精神气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1高一下·山西晋城·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
B.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B.在乡土社会中,乡民之间调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是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而非法律。
C.材料二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述。
D.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一定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小题3】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B.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
C.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
D.在现代社会,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改变了诗的作者不受重视的趋势。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人格可以表现在作品上,而诗人本身所唤起的印象也可能比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B.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D.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小题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小题4】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梳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忘分为真实的遗忘与虚假的遗忘。因生理和心理机制导致的遗忘,是真实的自然遗忘;而因个人利害及社会原因导致的所谓遗忘,则是虚假的社会遗忘。虚假遗忘是被社会因素抑制的内隐的潜存的遗忘。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不记得,而只是不愿意记起、回忆和叙述的潜存记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被遗忘。这种虚假遗忘,是尘封在记忆深处不愿唤醒的潜存记忆。它之所以不愿被唤醒,显然是受到各种社会现实利害因素的制约。口述历史视野下的记忆和遗忘,必定是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记忆,是社会建构和社会选择的结果。

灾难、死亡、饥饿等过去的记忆,是典型的创伤性记忆,与创伤性记忆相对的是社会性的虚假遗忘。对于黑暗的过去,当事人采取遗忘和回避态度是必要的生存需要;面对灾难事件采取选择性沉默,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方式。当事人口述访谈中的沉默及不知道回答之背后,是选择性的社会性的虚假遗忘。虚假遗忘是有意识的社会遗忘,是当事人主动切断与痛苦和悲惨过去联系,将创伤性记忆有意压制而成的选择性遗忘。

当事人在口述访谈中对过去灾难的回忆无疑是痛苦的,可能会造成情感上的二次伤害。为了避免过去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当事人往往以虚假遗忘的方式选择沉默,以沉默的方式应对访谈者的询问。这样,口述访谈者进行创伤性记忆采集时,面临着艰难选择:是继续唤起创伤记忆对其进行二次伤害,还是认同当事人的沉默而终止乃至放弃访谈?当事人同样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以遗忘的方式寻求伤口的闭合,有意识地遗忘不堪回首的过去,让心灵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愈合;二是以铭记的方式保持伤口的敞开,为了铭记往事以警示后人,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勇敢而痛苦地回忆往事,以个人的二次伤害为代价将所遭受的伤害和痛苦铭记下来。大屠杀的幸存者、大灾难的受害者、被摧残的弱势群体等,都面临沉默与铭记的艰难选择:回忆还是遗忘?沉默还是诉说?

从个体创伤愈合的角度看,应该让当事人选择沉默,忘却过去的苦难记忆,拒绝回忆并避免因回忆导致的二次伤害,让历史悲剧造成的创伤逐渐平复。但从铭记历史教诲后人的角度看,应该鼓励当事人忍痛诉说,将自己亲历的那些往事倾诉出来,控诉施暴者的罪恶行为。通过这种创伤性记忆的重现和倾诉,当事人遭受的痛苦和长期压抑的情绪,在回忆和倾诉中得到适当释放,其精神创伤能够得到安抚。

受伤害的当事人选择回避和沉默,以虚假遗忘的方式不愿接受访谈,是可以理解的。谁记得太多,谁就感到沉重。访谈者必须尊重当事人的选择。避免在口述访谈中对当事人进行二次伤害,是口述历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口述历史对创伤者的访谈,要以当事人的选择和意愿为准;不顾当事人的痛苦并违背其意志,强迫当事人诉说或沉默都是违背口述伦理的。

记忆的外化、固化是通过口述访谈实现的,口述访谈则以当事人的回忆方式展开,而回忆又是由记忆中介唤起的。当下建构的记忆必然是有误差的记忆,口述历史又是减少和矫正误差的工作,是保存记忆、对抗遗忘的工作。既然记忆和遗忘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那么口述历史视野下的记忆和遗忘必定是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

(摘编自左玉河《多维视域下的口述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创伤性记忆有着密切关系的虚假遗忘,属于选择性的社会遗忘。
B.口述历史访谈中,当事人沉默或说不知道等有被社会因素抑制的原因。
C.受访当事人因害怕二次伤害在被采访时保持沉默,会造成类似悲剧重演。
D.口述历史是采集记忆的工作,但访谈者面对创伤性记忆必须坚守伦理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遗忘分为两大类,主要是为了论证口述访谈中,当事人的遗忘具有的本质特征。
B.文章从记忆和遗忘两个方面探讨重大灾难对当事人的危害,论证客观全面。
C.文章用口述历史采集中当事人、采访者都有两种选择来论证采访者在访谈中的重要性。
D.文章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口述历史,涉及专业词汇,理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虚假遗忘是指口述历史的当事人不愿重现真实记忆而捏造虚假内容。
B.灾难当事人如果勇敢回忆往事,就会造成情感上的二次伤害。
C.苦难经历者通过回忆释放出压抑的情绪,比选择遗忘更能安抚受伤的心灵。
D.把选择性记忆和遗忘作为口述历史视野下的记忆和遗忘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