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创作的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而来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上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作品,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文学样式得以日益繁荣。
B.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审美元素等诸多方面都超越了传统文学。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悟空传》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同时,对故事重新架构,对人物进行重新解读,贴合时代风格,是该作品的亮点。
B.《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个人观点讲述历史,是网络化历史叙事的代表性作品。
C.《巫神纪》以传说中的“巫”为对象,结合中国神话传说与史前历史虚构了一个上古世界,是一部颇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热血玄幻作品。
D.《大江东去》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题材制造了爽点,剧情错杂,人物有血有肉,主题发人深省。
【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阐释。
B.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只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更加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很难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网络作家只要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就能创造出精品力作。
【小题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小题5】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学影响颇深,那么,网络文学如何“反哺”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高一下·天津·阶段练习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的军事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

“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撒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模仿唐诗,但模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不是要去模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来也是如此的。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语言的明白易懂乃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朵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始终。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模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诗歌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朱彝尊的话来论证唐诗色泽鲜妍好比刚刚写出来的一样新鲜有活力。
B.文章举明、清诗歌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来论证它不如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C.文章以诗歌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来论证唐诗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D.文章以诗歌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与时代的关系来论证唐诗繁荣的原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作家们的能力造就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模糊,分得不明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大千世界中的森罗万象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和活力,和人的生命彼摄互荡。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这种生命精神对中国画产生了至深且广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绘画观念与绘画形式,以及别有旨趣的绘画功能。

生命是潜隐在中国画之中的不灭精魂。如山水画的对象,千百年来,依然是深山飞瀑、苍松古木、幽涧寒潭……似乎总是老面孔,然而人人笔下皆山水,山山水水各不同。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看似相同的表相下所掩盖的不同的真实生命。抽出这种生命,中国山水画也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绘画以死物入画,如透纳的《松鸡写生》,描绘的是被猎枪打死的鸟,这对中国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画中虽然有枯木瘦水,但并非是展现枯朽的形态,而是由此传出一种勃郁的活力,彰显出一种生命精神。在中国花鸟画中,重视蓬蓬勃勃的生命感则更为明显。我们从八大山人天真嬉戏的小鸟,郑板桥凛凛风神的竹子,吴昌硕笔走龙蛇的枯藤、齐白石跃然而出的虾趣,都可以听到一种生命的清音。

追求生命精神对绘画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画家对动感的偏好上。英国美术史家比尼恩说,中国绘画对动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视,一幅画可以置透视、光、影于不顾,但有一点不能缺少,就是画得是否活泼,是否体现出物象生动变化的节奏。少了活泼,就是死、板、结、僵、滞;有了它,绘画的气韵也就树了起来。清代花鸟画家邹一桂说: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中国绘画强调活泼泼的生命感,从具体技法来说就是要求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灵气往来,不板滞。这种绘画技法不唯中国画所独具,西方绘画也强调力的伸展,讲究画面构图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莱辛在分析古希腊著名雕塑《拉奥孔》时,强调创造一个富于包孕性的片刻的重要性。但是,中国画所强调的生命动势又与之不同,中国绘画不仅强调静态画面要显现出动态,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同时还应深入生命的根源处,掘发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底蕴,从而去安顿自己的灵魂。

由于把重视生命作为中国画创造的纲领,中国画的绘画功能也体现出了别样的旨趣。画家通过绘画创作来体验生命,一缕烟岚、一片苍林、一湾静水,都经过画家心灵的浸染,都是画家自我生命之表征。游心于画,可以给艺术家提供一个体证生命的机会,而不仅是艺术技巧的满足。邹一桂说:必兴会自至,方见天机活泼。山水画家终日烟霞供养,日对丘壑,进而参悟大化生机。清代沈宗骞说:画虽艺事,古人原借以为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用也。”“陶淑心性之具一语最得画家之肝肠。绘画一道,为无数画家提供了精神家园。画家们就像一个个长久飘荡的游子,借绘画来寻求精神的止泊,安抚自我的灵魂。

总之,中国画家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就是要表现宇宙盎然生意,借一管之笔点画万物,在山水花鸟中表现生命流转之趣,从而提升性灵,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的相融。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画的生命精神》)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艺术魅力都在于能传达出一种蓬勃的生命精神。
B.中国山水画中的枯木瘦水并非死物入画,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活力。
C.中国绘画只重视动感,追求活泼和气韵,不讲究透视、光、影等绘画形式。
D.山水画家通过绘画来参悟自然,陶冶心灵,寻找精神家园和安顿灵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绘画观念、形式和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述,形成并列式论证结构。
B.文章旁征博引,用道理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摘录沈宗骞“陶淑心性之具”一说,证明了画家体证生命的绘画旨趣。
D.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精神,是中国山水画这种艺术门类得以传承延续的重要原因。
B.画作死板僵滞,是因为缺乏绘画的气韵,物象没有变化的节奏。
C.第三段《拉奥孔》的例子,证明了在寻求张力的绘画技法上西方不如中国。
D.中国画家只有通过画山水花鸟,才能实现自我生命与宇宙的融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